第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扎根沃土 春华秋实
2018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沃土 春华秋实
——市农科院建院六十周年综述
  ▲市农科院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
  ▲市农科院领导班子考察“双十推”基地
  ▲市农科院蔬菜专家王林武
  ▲市农科院花生育种专家姜言生
  ▲市农科院玉米专家白星焕现场教授玉米播种技术
  ▲市农科院果树专家林云弟现场传授果树修剪技术
  ▲市农科院人员接受红色教育



  □本报记者 邵光耀
  通讯员 刘 宁 李 萌

  农业要发展,离不了科技和人才的支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作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领军城市,拥有寿光蔬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青州花卉、昌乐西瓜、昌邑大姜、固堤西瓜等一大批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蕴含着科技的力量,彰显着科技的魅力。作为全市唯一的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市农科院站在我市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最前沿,担当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角色。
  “建院60年来,我们农科院深入实施‘四个一批’的科研创新战略,探索落实‘四个一’成果转化模式,持续打造‘三个一’科技服务品牌,走出了一条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路子,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农业向以试验、实验为前导的现代农业转变,插牢培强了现代农业的科技翅膀,为我市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潍坊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陶金先说。
打造种子“芯片”核心科技
  农业科研单位只有搞好农业重大问题的科研攻关,研究出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服务于“三农”,才能立足于社会。基于此,市农科院历届院领导班子和广大科研人员面向潍坊现代农业发展,始终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题,一大批科研成果得以应用、推广,并取得傲人成绩。
  农作物良种是农业的核心和“芯片”,是解决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到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就不得不提花生所老所长姜言生研究员。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洒在了花生的科研和推广上,历经11年的努力、付出和坚守,他主持育成的潍花8号先后于2003年、2004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和国家新品种鉴定,由此奠定了在省内花生育种的领先地位,并跃居全国先进行列,为潍坊花生产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姜言生的带领下,市农科院累计育成潍花系列花生新品种13个,占潍坊市花生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其中潍花8号以“高产、兼抗、广适、出米率高”等突出特点在北方8个省大面积推广,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种植面积8000万亩以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同在市农科院的杨淑英研究员也先后育成了5个大豆新品种,并有3个大豆品种载入“中国大豆品种志”,她主持育成的大豆高产良种——“丰收黄”被全国18个省市推广,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大豆妈妈”。
  同样,市农科院是全国最早从事芦笋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1994年审定了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芦笋新品种“鲁芦笋一号”,2002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中国芦笋研究中心,2003年11月,6600粒芦笋种子成功搭载我国第十八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历时18天,开创了芦笋航天育种的新纪元。经过多年发展,“冠军”、“新世纪”等芦笋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50多万亩,占全国芦笋种植面积的40%以上。
  60年来,市农科院先后育成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谷子、绿豆、各种蔬菜、芦笋等国家级和省级审定认定品种155个,有的填补了国内育种空白,有的成为山东省、潍坊市的主栽品种,为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好技术“软件”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那么技术就是“软件”。“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呼唤着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此,我们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研究成果,研制成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科技新产品,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潍坊市农科院院长赵建武说。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实行二氧化碳施肥可以提高大棚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提升大棚生产的经济效益。市农科院研究集成的保护地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应用于大棚蔬菜生产,能够给大棚蔬菜增产30-60%,对我市乃至全省、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研究集成的利用塑料大拱棚加代技术,实现了北方区花生种子一年两季低成本、大面积高倍繁育,年繁殖系数由20倍左右提高到200倍以上,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获国家专利102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助力了潍坊农业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生产。
  60年来,市农科院集成玉米、小麦、大豆、蔬菜、芦笋等增产增效技术300余项,形成设施农业高效节本管理技术150多项、农作物防灾减灾技术100多项,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有效推动了潍坊市种植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增加,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60多亿元。
  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花生、大宗蔬菜、食用豆潍坊综合试验站,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坊花生试验站,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蔬菜、杂粮、特色果品提质增效团队、特色花卉与观赏树种培育团队岗位专家和小麦、玉米、果树试验站……随着这些创业孵化平台纷纷落户市农科院,潍坊农业发展已搭建起厚实的创新孵化骨架。截至目前,市农科院有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量达到12个、省级创新平台11个、市级创新平台9个,在全省地级市科研单位名列前茅。
  科技研发不是闭门造车、鼠目寸光。为了跟上国际步伐,眼光放得更长远,市农科院鼓励科研人员走出院门、走出国门,广泛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农业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科研材料和技术成果,大胆进行组装和嫁接改造,使科学研究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亚热带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天津市农科院等30多个单位建立了学者互访、项目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荷兰、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建立广泛的经常性科技互访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粮食、蔬菜、瓜果、芦笋、园林、花卉品种近200个,引进新成果10多项。经过组装嫁接改造,使玉米、小麦、夏季淡补蔬菜、果树、花卉、绿化苗木等优良作物品种迅速在潍坊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通科研“链条”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们依托潍坊市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提出将示范基地建在农业主产区、建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思路,推出了‘研发一个科技成果,建立一处示范基地,扶持一处科技企业,带动一方市场’的‘四个一'成果转化模式,将科研与市场需求融为一体,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产品或技术,通过基地示范把物化的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赵建武说。
  在峡山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寒亭潍县萝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一块块金字招牌悬挂在基地门口,熠熠生辉。近年来,50多个基地相继挂牌,达到了年建粮食、蔬菜良种、果树苗木繁育基地5000亩,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基地100万亩的规模,为潍坊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农民誉为致富的“财神”。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
  按照“四个一”的模式,市农科院广大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潍坊农业主导产业,每年推出玉米、小麦、花生、大豆、蔬菜、桃、芦笋等8-10项科技成果用于科技开发,实现转化。在全市累计建设规模性试验示范基地200多个,遍布潍坊12个县市区的100多个乡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100多家。
  在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坊安街道示范点,芦笋新品种“冠军”、“新世纪”,破土露芽,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全市建立芦笋示范基地8处,带动芦笋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每年为农民创收超过3亿元。而在峡山,帮助打造了“仙峡湖”有机蔬菜品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当地有机蔬菜种植面积1万多亩,力促峡山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有机农业、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市农科院积极服务和服从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新成果、新技术推广步伐,开展了把自主研发和集成的10个主导品种、10大主推技术推向农业主战场的“双十推”活动,与昌乐庵上湖田园综合体、昌邑向晨果蔬专业合作社、寿光金立种苗、青州市弥乐园家庭农场、高密刘家庄示范基地等20家企业、合作社完成对接,面积超过8000亩,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超过20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擦亮农业“金字”服务品牌
  在峡山优渥有机汇农场,刚刚从50多度高温的有机蔬菜大棚里钻出来的王林武一头汗水,脸色黝黑,双脚上还沾着泥巴。王林武是市农科院的蔬菜专家,农技推广研究员,一身打扮,却是典型的北方老农形象,一看就是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留下了深刻印记。
  王林武经过多年探索试验,制定了一系列有机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他无偿将其奉献,并常年在地里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创出了潍坊有机蔬菜的品牌,使潍坊有机蔬菜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让这一做法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许多农民靠种植有机蔬菜发家致富,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潍坊的“袁隆平”。
  王林武是市农科院坚持服务“三农”的一块金子活招牌。不论是峡山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还是远在天津、哈尔滨的种植户,老百姓亲切地叫他王老师,也叫他王所长。多年来,市农科院始终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兴院之源”、工作的主阵地,把科技下乡作为服务的主要渠道,结合潍坊市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生产规模,优化调整服务资源配置,拓宽服务渠道,打造农科院“三个一”服务品牌,使研发形成的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专家“常下乡、长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服务机制,建立起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服务专家队伍,面向农业多产业、多领域、多环节,面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集培训、咨询、指导、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形成了覆盖面广、辐射源多的网格化技术示范体系,全方位服务于潍坊农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市农科院每年收集整理关键技术问题2000余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150余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200多场,培训人数2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多万份,为农民群众解决技术难题近1000个,写出有见地的调研报告30多份,有的被市领导批示转发或进入政府决策。每年有10多名科研人员被县市区聘为科技副镇长,直接参与制定当地政府的科技兴农规划,并给予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科技参谋、顾问作用。
  近年来,市农科院适应现代农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顺应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的新要求,高点定位科技服务工作,发挥高端人才作用,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制定了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线上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热线电话、网络视频、微信、QQ群四个模块于一体的快速问题收集及反馈渠道。线下以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现代农业产业创新技术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体系内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云集、见多识广的优势,打造适合我市农业产业需求的人才平台和专家库,大力发展农业主产区+专家、农民合作社+专家、农业龙头企业+专家、示范基地+专家、种养大户+专家的“五+”服务模式,搭建起了高端人才高效便捷的服务直通车,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迅速提升了科技服务效率和水平,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目前,市农科院已建立专家微信群12个、产业技术指导QQ群4个,在农业主产区设立“潍坊市农科院远程网络咨询服务点”10个,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快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每年通过网络视频服务、微信、QQ解决农业关键技术问题300多件,为农民打造了“找得到、用得上、信得过”的高端服务品牌。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春华秋实。“60年来,市农科院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600多项,获批农业部专项、山东省良种工程等310项;取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90多项,有8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自1978年以来先后有15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连续13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500亿元,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潍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陶金先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