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一户受灾群众都得到救助 |
——田柳镇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
|
|
田柳镇于家村修复后的大棚栽上新苗 |
|

|
|
□本报记者 潘来奎文/图 9月8日上午,寿光市田柳镇刘家村,村民刘冠远在自家大棚内清理钢丝、水泥柱、吊绳等,用于计划秋收后建设的新大棚。棚区生产路上,刘家村村主任刘兴邦指挥推土车铲平路面,平整道路。“村里帮着抽了大棚积水,现在又在修路,还协调帮我在村里流转了6亩地,生活正在好起来。”刘冠远说。 洪水过后,刘家村有260个大棚泡水坍塌,770亩玉米绝产,经济损失严重。“我们正在协调重新流转土地,建新大棚。”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广说,重建大棚需要资金,寿光市人社局和农商行等部门大力支持,加班加点,为受灾农户先行办理创业贴息贷款。 近日,刘冠远顺利拿到10万元贷款,计划建设的新大棚长110米,宽35米。“清理完这些旧棚,新棚就开始建。有大家伙儿帮助,日子不难过。”刘冠远说。不止刘家村,田柳镇其他村也纷纷开始了恢复生产,争分夺秒,排涝、修复大棚、育苗,期盼有个好收成,将损失降到最低。 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告诉记者,洪灾过后,田柳镇及时组织灾后自救重建,协调抽水泵36台、挖掘机等机械120多部对工业园区、郎营村等地势低洼地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抽排水。疏挖清理水毁、淤塞河道,沟渠2.5万米,修建良田排水沟2000余米,确保行洪畅通;对内涝不严重的良田、大棚种植户,安排技术人员入户开展生产自救指导工作,力争把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加快1500亩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建设,让种棚户有地可种。在建的1500亩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有128个大棚可出租,10月份即将投入使用。大棚重建耗时耗资,不愿再建棚的种植户可以租个大棚种植。还有的种植户考虑转型升级,种上了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无花果等作物。同时,组织爱心募捐筹集善款156万元及各类物资若干,并组织镇村干部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及重灾户进行慰问,确保灾后社会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