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谜坛翰林郭龙春与《中华谜书集成》
临朐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
告别手术插管的“常规”和“标配”
2018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朐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



  ◎马胜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而成,是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6年1月,临朐县水磨乡由曙光、联盟等13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办起了全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曙光高级社。临朐县档案馆保管的相关档案资料客观、翔实地记录了该社的成立过程。
  成立曙光高级社的背景。水磨乡有10个自然村,573户,3002人,可耕地4445亩,党、团支部各1个,党员21名,团员73名。1953年冬,该乡开始建立了曙光等4处初级社,1955年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后,提高了全乡群众的觉悟,迅速出现了入社的高潮,截至秋种发展到13处初级社434户,占全乡总农户的76.4%。随着初级社的发展,粮食产量也逐年增加,显示了初级社的优越性,但由于初级社规模小,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私有,出现了“三个不便”,即土地灌溉不便、耕种不便、统一经营不便,使土地、劳力的潜在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因此,生产资料的私有和大规模发展生产的矛盾越来越大,广大社员感觉到初级社已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应有高级的合作社来替代它。
  成立曙光高级社的条件非常成熟。初级社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即使1955年遭受旱灾,但亩产仍达550斤,比互助组增产120斤,社员进一步看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社员相信和拥护党的政策,有办高级社的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积累,共计21000元;有一定管理具体经济的领导干部。
  成立曙光高级社的过程。该乡在建立曙光高级社的过程中主要抓好几个环节:以乡党支部为主吸收了各社的主任,成立了办高级社筹委会,进行办高级社的思想酝酿,安排好当前生产,并摸清了三个底子:即社员1955年的收入底子、社内存在的问题底子和社员的思想底子。筹委会制定了办高级社计划,根据群众思想,通过召开党员、团员、社员大会及多种类型座谈会,全面发动,宣传党的政策和高级社的优越性,使社员自愿报名参加高级社。贯彻互利政策,处理具体问题。土地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牲畜和大型农具一律折价归高级社所有。原13处初级社的所有公共积累、公积金、公益金、国家奖励的物资等,不论多少一律归高级社所有;社员原缴纳的生产费用股份基金,一律转归高级社的股份基金。高级社建立后按劳分摊股份基金,每个劳力摊15元。劳动力集中使用,合理分工,民主管理、财务公开。实行“三包一奖罚四固定”的经营管理制度,即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提成奖励,减产扣罚;固定土地、固定劳力、固定牲畜、固定农具。高级社实行统一核算,遵循各尽所能,按劳计酬的分配原则。要求高级社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主要干部实行工分补贴,一般每年不超过180个工日。贯彻党的阶段路线政策,建立各级组织。首先召开全社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高级社内各种组织的人员,然后民主选举社员代表,召开代表大会,在社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由23人组成的管委会和9人组成的监委会,并通过了正式建立高级社和社名——纸坊区水磨乡曙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管委会成立后,立即制定了1956年的增产计划和近3年的农业生产规划,建立社章和各种制度,带领社员投入农业生产。
  曙光高级社的建立,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新高潮,1956年5月,全县高级社发展到195处,入社农户50875户。至秋季,县内绝大部分初级社转(并)为高级社,总计827处,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0%。至此,临朐县内基本完成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级社时期的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3377.5万公斤,是建国后粮食总产第一高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