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之源 |
——潍柴动力荣获中国质量奖的调查与思考(下) |
|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潍柴给出了有力的答案。 从1998年濒临破产到2017年收入达到2300亿元,潍柴成就潍柴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年均37%的复合增长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登顶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之道。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质量第一”、实现“质量变革”正成为企业寻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潍柴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品牌的奋斗历程,也正是潍坊这个制造业大市发展的缩影。潍柴作为“潍坊制造”“山东制造”的国家队,问鼎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不仅标志着潍坊市实现了中国质量奖“零突破”,而且为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路径和样本。 眼下,到潍柴动力走一走、看一看,就能触摸到潍坊“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脉搏,就能感受到潍坊“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气场。 作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企业,潍柴锻造出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三个特质。20年来,潍柴坚持科技兴企、品质立企,在质量之路上悉心耕耘,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活力和韧性进一步增强,走出了一条主动创新,科技引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推动质量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自主创新和质量变革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竞争中打造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潍柴用自主创新推动质量变革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制造的质量变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11月29日,在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4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8中国质量协会年会闭幕会上,荣获“刘源张质量技术贡献奖”的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作了主题演讲。这既是“潍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的感言,也是对潍柴如何炼成中国质量奖的解码。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智能制造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员参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谭旭光的质量观掷地有声,在潍柴落地生花,这也正是潍柴的底气所在。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部门提供生产技术装备,是工业之基,是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国重器”。作为装备制造业的行业领军,潍柴视核心技术为国之重器、企业命脉。近年来,无论经济形势如何起伏波动,潍柴始终保持研发大投入,近10年仅发动机研发投入就超过150亿元,建成了全球一流的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拥有国内唯一的以可靠性为研究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潍柴陆续在美国芝加哥、德国亚琛、日本东京成立了前沿创新中心,保持自身技术始终对标国际最前沿。 潍柴攻克大马力高速柴油发动机,用了10年。今天高端柴油发动机以180万公里/3万小时树立了全球高速重型发动机寿命的最高标准,潍柴“可靠、耐用”的品牌形象深受客户认可。在中国市场潍柴发动机价格比国际知名品牌高10%,仍然供不应求,并成功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2012年,潍柴收购意大利游艇巨头法拉帝以后,消化对标用了2年,终于潍坊生产出了相近功率段船舶发动机,完全达到法拉帝的质量。 …… 在潍柴,质量意识全维度覆盖,处处有着“潍柴工匠”的身影。为了营造全员参与质量提升的氛围,每年有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一线员工现场改善,搭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36个,每年全员改善项目累计6.6万余项,员工命名重大改善项目60余项。 就拿一个细节来说,蠕墨铸铁是国际上公认最具潜力的高端发动机材料,然而其状态极不稳定,生产难度大。蠕墨铸铁的生产就像抛硬币,正面是灰铁,反面是球铁,能立起来就是成功。此前,只有瑞典和德国能较成熟掌握。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潍柴不仅掌握了此项核心技术,蠕化一次合格率达到了100%,实现了蠕墨铸铁的稳定生产。 正是质量第一的意识让潍柴率先在行业内掌握了蠕墨铸铁制造发动机的技术,铸就了一颗强劲中国装备的“中国心”。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潍柴创新体系建设在企业快速发展中日臻完善,潍柴熠熠生辉的创新能力和成果,既源自于多年来的创新累积和技术积淀,还来自于企业自创的WOS质量管理模式。可以这么说,潍柴凭借自己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端中国动力“心”,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潍柴积极倡导推动排放法规升级,牵头携手德国博世集团等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发起打赢蓝天保卫战倡议。目前,潍柴全系列发动机提前一年达到国六排放法规标准,并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首款国六b重型柴油机认证。 “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企业要不断满足客户、社会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潍柴动力的质量之魂就是让客户满意。上个世纪客户的需求是追求产品的可靠性,本世纪客户追求低耗,国家提出蓝天保卫战,作为制造业企业,我们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要求还要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企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谭旭光信心满满。 质量标杆引领“产业崛起”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调整,全球产业价值链面临深度重塑。而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产品品质决定着企业未来的价值链高低和产业链走向。今年我省把培育壮大“十大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我市推动“十大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带动和支持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潍柴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紧盯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牢牢抓住产品质量这个“牛鼻子”,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最终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潍坊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打出的一张高含金量优势牌。 高质量发展对于实体经济中的制造行业来说,就是产品和内容要向高质量迈进。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永刚认为,潍柴的质量管理模式,融合了全球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并助力潍柴成为千亿级企业,成为行业的标杆。 专注产品,专注质量,潍柴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市场的增长期,并在大批量、多元化的制造过程中导入行业优秀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在自主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潍柴特色和优势的WOS质量管理模式。这套以质量管理为统领,销售、研发、制造和管理质量相互统一衔接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 潍柴还提出着力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产品:最具核心技术竞争力、最具品质竞争力和最具成本竞争力。在打造和推进WOS质量管理模式中,这三个核心竞争力产品成为潍柴成长为国际化强企道路上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20多年来,潍柴深入市场,真正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打造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可靠、耐用。围绕“可靠、耐用”的差异定位,聚焦内燃机可靠性,依托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夯实中国内燃机产业的根基。目前,潍柴发动机实现全领域、全系列覆盖,排量从2L到579L,功率从22kW到10000kW,中国市场保有量500万台。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潍柴海外高端品牌矩阵精彩亮相,与潍柴全产业链相映照是潍柴海外子公司的蓬勃发展,这是潍柴紧紧拥抱全球化时代,国际化进入丰硕收获期的标志。2017年潍柴集团实现年收入突破2200亿元,其中收入的40%来自海外。以潍柴为代表的“中国动力”闪耀丝路,在“一带一路”叫响中国制造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彰显着中国动力的影响,不断增强和提升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潍柴品质立企的生动实践,是潍坊产业强市的动力所在。潍柴动力作为在潍坊这个制造业大市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树立起品质标杆,走在了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引领着新时代的产业强市之路。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创新、质量、管理也正好是中国质量奖的关键词,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质量不断前行的动力与航向。站在中国质量奖的新起点上,潍柴人正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主业,奋力创新,勇闯新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打造全球质量强企,输出中国质量标准,书写着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潍柴高质量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