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贫攻坚路上努力作为 |
——市民政局2018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
|
|
□本报通讯员 耿永胜 2018年,市民政局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参与脱贫攻坚,扎实落实民政政策,支持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民政局被推荐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山东省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山东省抗灾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以加强低保规范化为抓手,发挥低保兜底保障作用。下发了低保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扎实开展了农村低保和低保领域微腐败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现了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印发低保政策宣传海报9000份在各村和社区张贴,将所有社会救助政策文件整理编印《潍坊市社会救助政策汇编》600册,发放到所有镇街。制定下发了《潍坊市低保责任追究办法》《潍坊市低保民主评议办法》等,完善“两公示一核对一追究”机制,村居低保公示、政策宣传等实时视频监控实现了全覆盖,低保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加强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截至11月底,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计60987户、93020人,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25937.1万元。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提高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完成全市13037名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的能力评估。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分散供养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50%执行,每人每月不低于870元;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按照一般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每人每年不低于6500元。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分三个档次,均按照不能自理每人每月450元、半自理每人每月280元、自理每人每月150元执行。截至11月底,全市特困供养对象共计12714人,累计支出特困供养资金5801.6万元。 全面开展医疗救助,配合开展商业补充保险。为全市9.3万多名低保人员、1.2万多名特困人员全部按基本医疗保险一档标准资助参保,确保困难群众享受居民医保待遇。加强与人社、扶贫办和保险公司的协作沟通,继续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系统,推进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救助和商业补充保险工作。截至11月底,民政部门直接救助37341人次,直接医疗救助支出3396.2万元。 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急难救助水平。会同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全面开展急难型救助和支出型救助。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以防止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及时开展急难型临时救助。全面开展了低保家庭大学新生入学救助工作,累计救助低保家庭大学新生356人。截至目前,全市临时救助累计支出共计1517万元,临时救助902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279人次。 全力做好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面对“温比亚”台风灾害,制定了《关于受灾地区临时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潍坊市受灾群众安置救助工作方案(暂行)》《关于保障“温比亚”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的意见》《关于做好受灾群众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温比亚”台风受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努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吃、穿、住、医等问题。对7939户受灾困难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做好灾害救助与其他救助制度衔接,对符合条件的受灾人员,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无虞。 完善核对机制,提高精准识别和救助水平。推进我市“四级贯通、1+N”核对机制,市级核对平台建设实现“五级贯通”,将核对平台通过政务外网布置延伸到镇街,实现部、省、市、县、镇(街)五级联网信息核查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在市级42个部门单位48项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上,将银行存款、残疾人等级、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专利权信息等纳入信息核对项目,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和分析能力。配合扶贫办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对拟纳入建档立卡的扶贫户,全部进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截至10月底,共核对低保新申请及复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两项补贴、老龄补贴、退役士兵家庭经济状况等277870人次,出具核对报告171441份。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今年新增社会组织203家,撤销196家,全市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4422家,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狠抓市、县、街道(镇)、社区四级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建设,新建社会组织培育平台16处。出资450万元用于项目补助,市民政局、市扶贫办、市科协、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对100多个扶贫项目进行了公开评审,两批58个项目预计于12月中旬全部结项。鸢都义工“黄谷生机”项目,获得国家财政、民生银行、公益基金和企业扶持超过150万元;老区建设促进会为农村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引入外部合作资金近10亿元;经济发展促进会在临朐县五井镇建设山泉水厂,引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女人帮”通过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每亩收入提高15%以上;“幸福社工”“向日葵”“红马甲”“金阳光”“春雨义工”等机构为村民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建设了一批吸纳贫困户直接就业的农家乐、煎饼铺、粉条厂、合作社;兽医协会“扶贫羊”实现为贫困户分红。继续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扩大“微基金”规模,开展“微基金”“家庭冠名基金”创建活动。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共募集款物3.55亿元,其中市慈善总会募集2073.2万元。开展白内障“复明直通车”慈善救助项目,救助支出64.06万元,救助225例。开展了“低保家庭门诊血液透析”慈善救助项目,救助3647人次,支出14.58万元。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募捐工作,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募集抗灾救灾款物2.71亿元,其中市慈善总会募集1858.8万元。 建立关爱服务机制,全面落实福利和孤儿救助政策。全面落实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市共有6080人享受高龄津贴,496人享受护理补贴,25962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74618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进行了排查摸底,建立了关爱服务清单,开展了“五帮四查”(帮送餐做饭、帮清洗衣物、帮打扫卫生、帮家务农活、帮代购代办,查看每日吃、穿、住、医情况)关爱服务。开展了孤弃儿童养育情况大排查活动,对孤弃儿童、困境儿童进行了摸底排查。健全儿童档案补全的系统信息。为全市1410名孤儿和困境儿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保障费,将482名留守儿童全部纳入监护。全面落实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减免的惠民政策,共为5.3万多丧户家庭减免丧葬费4300多万元。开展了移风易俗百日宣传教育活动,全市所有红白理事会全部规范建立,理事会成员培训率达100%,群众满意度94.6%。 深化结对帮扶,倾情倾力做好包村扶贫工作。帮助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扶贫措施,帮扶村民扩大种植新品种秋彤桃树规模,现已经达到190亩种植面积,成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一村一品”。完成本村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协调落实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工作,慈善救助18户贫困、低保群众每户1000元救助金,用于冬季取暖和生活保障。完成2018年度联村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整合资金60万元在村果木交易市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现已完成并网发电,发电收益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继续参与分红。积极争取爱心组织支持,为村级小学争取了10万元省级慈善图书公益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