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2018年我国国企利润同比增长12.9%
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在达沃斯开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无人驾驶汽车在济南路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
落实“八字方针” 打造改革“升级版”
无人驾驶汽车在济南路试
创新驱动“中国心”
2019年0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驱动“中国心”
——向潍柴集团和谭旭光同志学习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尹莉莉
  潍柴动力,动力澎湃,一颗颗动力“中国心”在世界各地奔忙,唱响了大国重器的中国梦,也是中国制造的科技创新实力所在。
  2019年1月8日,潍柴动力凭借“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潍柴继获得中国质量奖后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表示:“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心无旁骛攻主业的最大褒奖,是对潍柴动力数十年来扎扎实实搞创新、坚持不懈科研攻关的巨大肯定,是潍柴动力所有员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科技强企的最有力证明,我们用实力和担当撑起了中国重型商用车行业自主品牌的脊梁。”
  对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说,创新让实业根基更强,让民族的脊梁更硬。潍柴“黄金动力总成”从诞生到蓬勃发展、挺起中国重型商用车“脊梁”的全过程,就是中国制造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十余年砥砺创新,潍柴牢牢掌握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核心技术,改写了中国商用车命运,交出了一份心无旁骛、自主自强、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答卷。
  创新是潍柴追求卓越、迈向高端的动力之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潍柴始终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毫不动摇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了“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动力心”,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在世界动力行业的引领地位。
  当前,我市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潍柴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使创新成为强大动能的经验值得学习,潍柴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生态等方面给了我们宝贵经验和借鉴启示,对我市着力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中国制造要迈向中高端水平,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潍柴提出要率先迈向高端而不是中端。十年来,我们立足‘高端’,仅发动机板块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50亿元,每年研发占比超过5%。”
  科技创新是潍柴的生命线,一直贯穿在潍柴的成长历程之中。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里,内燃机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在这样的困境中,潍柴亮出了科技创新的利剑。从1956年成功研制出6160中速柴油机,到1989年斯太尔重型车用发动机通过国家正式验收,潍柴完成了从填补我国中速柴油机的空白到走上柴油机研发制造的专业化道路。
  在上世纪90年代,老牌国企潍柴能够在困境中浴火重生,靠的是阔斧改革,更是科技创新。
  2003年,潍柴开始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内燃机研发的创新之路。在成功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项目后,经过十几年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淀,潍柴走向了自主开发道路,成功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P10/12系列蓝擎国三电控共轨重型发动机,特别是自主研发的电控ECU核心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国际垄断,也从此拉开了潍柴科技创新的大幕。
  2004年,潍柴进入“蓝掣”时代。然而发现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匹配整车后的油耗和预期相距甚远。事实上发动机的质量再好,也需要与变速箱、车桥等其他零部件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性能。潍柴动力总裁助理陈文淼打了一个简单而生动的比喻说:“两个人都挺有劲,咱俩一起拉货,但是如果俩人的劲是相对着使的,那我们最终劲儿再大,这个货也拉不动,所有的劲往一处使,这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
  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是动力总成的三大核心,如何让它们协调合作,把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特性和可靠性提升,一直是汽车行业的世界性难题。其原因是动力总成三大核心部件独立研发制造,缺乏一体化的研究,发动机的性能优势无法得到最佳发挥。
  此时的谭旭光有了新的想法:“我们如果就是做发动机,充其量就是地方发动机公司做到中国最大,但是当我们打通了这个产业链,从发动机到变速箱到车桥,形成了一个重型汽车的核心动力总成,那将会改变世界。”
  2005年潍柴战略收购湘火炬,整合旗下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优质资产,首创全球“重型柴油机+变速器+车桥”动力总成黄金产业链商业模式,打造了全球首家动力总成研发基地。2007年底,全球第一台搭载潍柴动力总成设计的重型卡车从车间驶出。
  “我们要为客户提供最具品质竞争力、最具核心技术竞争力和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发动机;打造全球最好的产品,向高端迈进。”谭旭光执掌的潍柴坚持“国际视野、全球对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为了与国际一流企业站在同一平台上,潍柴工程师们研发多款仿真计算软件和实验设备,潍柴动力发动机研究院“三高”试验队,开始了在青藏高原、东北的低温酷寒和海南热带的湿热区域的“极端”环境试验,寻找着动力总成的最佳平衡点。
  经过11年的试验长跑和一年多的循环试验冲刺,潍柴的动力总成设计终于找到了动力、油耗、排放等多个诉求的最佳平衡点。
  2016年4月,潍柴在北京举行“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闻发布会暨潍柴H平台首款产品上市发布会”。代表了中国内燃机可靠性研发制造最高水平的潍柴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潍柴而言,是科技创新的心脏,对整个业界来说,是引领行业的标杆。实验室总投资5.5亿元,光科研设备就2.6亿元。“在实验室申报之初,曾有专家提出质疑:‘可靠性算什么先进技术?不如申报新节能技术、材料轻量化等技术。’”潍柴动力副总裁佟德辉说,潍柴当时依然坚持申报可靠性,因为他们在与国际行业对标时发现,可靠性是中国内燃机与世界先进水平最大的差距所在。而且可靠性的提升还是进行节能减排、轻量化等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制造要迈向中高端水平,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潍柴提出要率先迈向高端而不是中端。”谭旭光坦言,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潍柴始终保持在研发上的高投入,达到国际领先企业水平。
  潍柴建成了规模大、功能全、能力强的发动机研发试验基地,打造了研发、试验、试制、制造四大中心有序运转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
  自主创新结下累累硕果。近年来,潍柴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14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617项,其中发明专利728项。先后荣获自主创新典范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科学技术的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一剑,一点一点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潍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彻底破解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困局。2019年1月8日,刚刚捧回国家技术最高奖的潍柴,又推出潍柴动力13G及卓越动力系统新产品。
  “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魂,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业务,从民族动力到国际潍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潍柴每一步重大跨越,无不体现了科技创新的贡献和价值。”谭旭光说。
  站在更高平台的潍柴,在谭旭光的带领下,这支行业领军保持着一如继往的信心、耐心、平常心,继续沉潜发力,正在激发全产业链创新潜能,未来,潍柴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科技创新的井喷期。
  “在‘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理念下,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冲破垄断,不断攀登高峰,建立了全球协同研发中心,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研发平台,形成了36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专利。”
  科技链、产业链、资本链环环相扣,而“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整个黄金产业链打通以后,潍柴围绕动力总成展开了全球布局,也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先进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构筑了全球发动机人才聚集高地。
  潍柴高度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潍柴人依托企业平台,成长为内燃机行业举足轻重的力量。特别是孙少军、冯刚、佟德辉、张纪元等,他们不仅是潍柴科技创新的脊梁,更是中国发动机行业的“国宝”。
  “不求所在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潍柴搭建了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开放的研发体系,全球范围内公开引进中高端人才,组建了由董事长牵头的专业化招聘团队,引入技术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潍柴通过创新全球研发体系,实现了技术共享、全球研发、协同生产。
  潍柴坚持全球引才与自主培养并举,引进人才与营造环境并重,带来人才格局的变化。1998年,上万人的潍柴搞研发的只有十几人。而目前,潍柴拥有168名博士,320名高端人才,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8人被评为泰山学者及领军人才。
  “在2005年之前,潍柴注重花钱买设备,使企业装备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2005年以后,潍柴人认识到,一流设备还需要一流人才来管理,一流企业更需要一流人才来建设。”在持续创新过程中,潍柴人深刻意识到,买技术不如买人才,买人才不如建平台。搭建全球化平台,利用全球人才资源,成为潍柴人才战略的鲜明注脚。
  2009年至2012年,潍柴先后并购法国、意大利、德国多家企业,完成了由国内布局向全球布局的跨越,开启了全球化发展新征程。通过并购,打破技术垄断;通过合作研发,建立全球研发平台,推动潍柴迈上创新高地。
  “以配套海监船的发动机为例,通过北美先进排放技术研究、潍坊和法国博杜安研发中心协同设计研发,将海监船配套发动机研发周期由24个月缩减到18个月,整体研发效率提升25%,研发成本降低30%。”潍柴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潍柴表示,5年内将引进200名博士、2000名硕士,搭建高端人才聚集地。潍柴还在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宣布,一亿元重奖科技创新人员,全面开启“迈向高端”的战略发展之路,在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实现“四个高端化”。
  2013年,潍柴发动机技术研究院的组织创新项目正式落地。从2016年起,潍柴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以绩效产出为核心的专家创新孵化项目,这是潍柴研发机制改革征途上的人才创新“经典案例”。项目几经磨合,愈发成熟和焕发活力,激励越来越多的人才有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在潍柴的研发队伍中,因业绩突出获破格晋升者比比皆是。
  “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申请,失败了不追责,成功了额外奖励。”在这一免责机制的激励下,潍柴发动机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心无旁骛搞创新。
  目前,潍柴在多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形成了全球协同研发的创新格局。同时开展链合创新,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还跟44家上游企业建立了研发共同体,成立了中国国际技术创新联盟,对制约内燃机行业多年的内燃机可靠性的难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在潍柴内部,创新时时都在,从鼓励每一个员工创新开始,加大对技师的培养,到畅通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这些都是潍柴的创新活力所在。走进潍柴生产车间,一个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设备单元成为企业的一道风景;走在潍柴园区,随处可见来自不同国家的技术人才;在潍柴,首席工程师、首席设计师、项目工程师成为人人眼热的岗位;在潍柴,收入最高的就是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办公条件最好的是研发大楼。
  汇聚全球一流人才,持续研发高投入,重奖科技成果,这三个措施营造了生机勃勃的创新氛围,打造着潍柴万马奔腾的科技创新生态,支撑着潍柴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潍柴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牢牢抓住主业不动摇,抓住技术创新不动摇,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国动力‘心’走向世界高端。”
  科技格局决定竞争格局。世界发展到今天,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建设行业最顶级的研发能力,挑战全球第一,不仅要学会从1到N,更要敢于从0到1的突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潍柴和谭旭光始终“亮剑”。
  潍柴,凭借科技创新跻身产业链顶端。在全球广泛审视整车能耗比和稳定性的今天,潍柴早已通过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车独占国内市场99%的份额并批量出口。2018年12月14日,潍柴第600万台发动机下线。截至2018年底,凭借动力总成设计,潍柴近三年的销售收入累计912亿元。
  科技创新的力量难以估量。潍柴的动力总成在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项目产品每年为全球节约燃油1037万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66万吨。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企业命脉,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谭旭光看来,就制造业而言,在经历了漫长的引进、消化、吸收的模仿和追随后,我国的制造业技术多已实现质的跨越。但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关键、核心技术用钱是买不来的。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强调和重视基础研究。
  创新,是潍柴的灵魂,是潍柴的不竭动力,也是潍柴的基因和禀赋,潍柴紧紧转动创新轴,在70多年的前进中逐渐强大,走出潍坊,奔向世界,胜出业界。
  近年来,从同心圆到“WEICHAI”,潍柴走出了一条以发动机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搭建形成了以潍柴发动机为引领,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法拉帝游艇、凯傲叉车、林德液压、德马泰克、美国PSI等高端产品聚集的潍柴动力品牌家族格局。潍柴以动力为主轴,将这些均处于市场领先或主导地位的品牌强强联合,实现了从中国向世界的跨越。
  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在建强主业品牌中凸现。品牌矩阵的构建和完善让潍柴品牌的集群效应裂变出巨大的经济能量,释放着“1+1>2”的协同效应。比如潍柴+PSI,双方携手全面推动气体发动机技术升级;又如潍柴+凯傲+德马泰克,使潍柴一跃成为了智慧物流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让潍柴实现了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随着协同效应日益深入,潍柴体量扩容,产业结构优化,内在的品牌价值及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值与提升。
  创新是永恒的动力。潍柴正在科技创新路上实现从一个传统动力领先者向新能源动力引领者的转型升级,正源源不断地向全球输送高质量低能耗的动力。
  “也正因为我们这个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提升,真正投向了国际化,潍柴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集团。”谭旭光这样诠释创新和主业的辩证关系,这也是潍柴吸引全球汽车制造业关注的原因,也是潍柴这样一家企业走到世界科技舞台中央的密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标准,潍柴的创新之路越来越清晰,交出了一份主动创新,科技引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相信立志站在科技世界塔尖的潍柴,将会把科技创新进行到底,迈向高端,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品牌走向世界尖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