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赓续历史文脉 涵养文化自信 |
——诸城茂腔打破传统藩篱大放异彩 |
|
时间之醇,酿出了芬芳。2018年,当茂腔新编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在梅兰芳大剧院唱响,人们认识了诸城茂腔。而伴随着该剧的成功首演,人们见识了诸城茂腔所绽放的艺术魅力。 《失却的银婚》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剧目,也是全省唯一一部入围大戏。该剧在北京成功演出3场,又应邀到济南、青岛等地演出86场,收到很大社会反响。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对诸城市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打造文艺精品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各界关注。 小剧种演出大反响 □本报记者 刘杰 茂腔是诸城的地方戏,饱受潍水文化浸润,曾徜徉于乡间巷陌,传唱于千家万户,以婉转的唱腔、哀怨的倾诉,深嵌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中。 薪火相续,文脉风流。寒与暖的碰撞、冷与热的纠缠,在《失却的银婚》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情之真,其意也深,足以启迪人生,一部地方戏也因此在京掀起观看热潮。 据了解,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是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由诸城市舜龙艺术团编创的《失却的银婚》演出盛况空前,实现了“三个第一”:一是基层院团会演上座率第一。梅兰芳大剧院统计数据显示,两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4%,且没有观众中途退场,这是基层院团会演以来上座率最高的一次;二是第一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当场肯定。演出过程中,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于群先后几次起身鼓掌,并在演出结束后当场对这部戏作出了充分肯定,表示回去后向文化和旅游部雒部长亲自汇报;三是首次举办加演场次。自全国基层院团戏曲展演活动开展三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对进京展演戏曲进行加演,截至目前也是唯一的一次加演。 演出的成功赢来了掌声,也收获了观众的广泛点赞。 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于群在观看首演后评价:“这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剧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关志鸥在接见全体演职人员时说:“你们给山东争光了,这台戏题材选得好、编得好、演得好,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党性教育课。”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感谢演职人员对山东文化作出的努力,并指出“山东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文化工作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评价:“这部戏没想到演得这么好,很感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把一个很难把握的题材演得高潮迭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指出:“该剧的艺术成就已经让这个地方小剧种具备了走向成熟的成功实践,这正是近年来国家深度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最好成绩。”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说:“茂腔《失却的银婚》堪称戏曲版《人民的名义》。该剧直面现实,正写贪官,表现出文艺作品的时代责任和道义担当,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戏曲精品。” 媒体给予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人民网、中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新浪、搜狐、中国新闻网、大众网等各大网站,以及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纷纷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 随后,《失却的银婚》在济南、青岛、潍坊热演。今年计划到全省地级市进行巡演,争取让这部戏成为戏曲舞台上立得住、唱得响、传得下的现代戏精品。 传统戏剧走进新时代 不执于旧,无畏于新,这应该是解读《失却的银婚》的正确方式了。 我们不妨从艺术命题上来进行解读。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反腐大戏,通过一出形象生动、以情感人的舞台戏剧,借助温柔的银婚纪念缀合全剧,步步深入地揭示了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蜕变为贪官的心路历程。剧情对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具有良好的警示教育意义。这部戏题材契合时下热点,以当地剧种茂腔展演出来,十分接地气。 曲随时代,戏为人民。诸城茂腔历经风雨沧桑而绵延至今,生生不息,原因何在?很显然,戏曲创作顺从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和大众的接受心理。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 戏曲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构成了社会上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看戏、听戏、唱戏,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进入新时代,振兴戏剧艺术是时代的需要,诸城市把握新时代的文艺担当,深入挖掘传统茂腔的宝库,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启迪思想、启迪心灵的功能,赋予传统戏剧新的时代气息,推动诸城茂腔传承创新发展。 推陈出新。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活”在当下。诸城市紧扣时代主旋律,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热点相结合,不断强化精品意识,进行创新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涌现出来。比如,现代茂腔戏《养儿无错》以演唱的方式进行感化教育,促进家庭社会和谐;茂腔戏《平凡人生》,报告演出累计100余场;大型茂腔现代戏《王尽美》,以弘扬“尽善尽美为人民”的时代精神,受到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让传统文化沉下去聚人气。诸城市按照“重心下移、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此举不但加强了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聚集了人气,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在推动地区传统文化发展中,诸城市树立了强烈的品牌意识,让本地特色文化成为对外推介和宣传的一个落脚点。茂腔是诸城市的非遗项目,广大群众对茂腔有着深厚的感情。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打响诸城茂腔品牌,2017年11月份成功举办山东省(诸城)首届茂腔文化艺术节,来自诸城市及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密、五莲、胶州等5个县市区的10家茂腔艺术剧团的名家名角、茂腔新秀400余人参加演出,共展演优秀剧目10场,现场观众3万余人次,网络转发、点击量达3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广泛赞誉。 敏求之,力行之,或为了自己,或为了大众,或为了社会,一切终归是为了时代的更加美好。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繁荣发展 传承不息,创新不止,在传承与创新中诸城市从顶层设计、社会、个体三大层面着手,全力推动茂腔艺术繁荣发展。 2006年,茂腔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城市站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戏曲的高度,以活跃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山东省(诸城)首届茂腔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将诸城的茂腔精品推向了全省,并确立了茂腔作为山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茂腔艺术在全省的影响力。 弘扬传统艺术,关键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诸城市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对内传帮带,注重内部人才挖掘和培养;对外虚心学,打通与国内高端人才的交流渠道,形成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搭建载体培养传承新人。诸城市成立茂腔综合传习中心,面积600平方米,包括传承人工作室、资料室、培训厅、展演厅等,为茂腔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固定场所。同时,该市实施“传承人培训工程”,将举办茂腔培训班等作为非遗保护的常态化工作。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开设非遗项目免费培训班,每周开课一次,零门槛招收社会学员,壮大非遗爱好者队伍。 引进高端人才。《失却的银婚》在创作过程中,特邀国家一级编剧韩枫进行剧本编创,国家一级导演杨琨对剧目进行总体指导,国家一级作曲栾胜利担任作曲设计,国家一级舞美师寇彬担任舞台美术设计,特邀国家一级演员荆延国、孙红菊分别担任主演。高端人才的引进,确保了这部茂腔戏的高起点,同时也为参与创作演出的本土演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诸城市还利用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重点培养舜龙艺术团的青年演员王帅、张慧等十名优秀表演人才先后到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深造。此外,诸城对全市创作演艺队伍进行建档管理,建立起老中青梯次培养机制。 传统戏剧的繁荣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投入,诸城市在加大向文化建设倾斜时,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来激发市场活力,出台《关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完善政府购买文化产品机制。诸城市武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脱胎于昌城镇星火茂腔剧团,在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招兵买马巡回演出,不仅演出传统茂腔剧目,还自发创作编排歌舞、小品、诸城快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在十里八村又火了起来。 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探索“政府搭台、社会(企业)参与、群众受益、企业得利”的新型群众文化发展道路。截至目前,诸城市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等文化经营单位130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余人。 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诸城市积极开展国家、省非遗保护方面的资金、基金申报工作。诸城茂腔《非常妈妈》获山东省地方戏振兴扶持工程支持,并进京演出;《失却的银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公示名单,获得250万元的扶持。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让我们祝福诸城茂腔,更拭目以待她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