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回忆解放初期我市的城市建设
清代“禁赌碑”
2019年03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忆解放初期我市的城市建设



  ◎陈瑞曾

  建国前夕的1948年4月27日,潍县城解放,它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反攻新形势下,在山东腹地乃至华北地区解放最早的重要城市之一。70多年来潍坊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是我们伟大祖国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初始的战略规划及城市布局
  潍县战役开始,中共中央华东局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战略高度,就着力将胶济铁路沿线的潍县城、坊子镇(包括廿里堡)在解放后连接在一起,设立潍坊特别市。
  新设立的潍坊市,在动员全市人民复工、复商、复学,生产自救,修复家园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加强工农联盟、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在战略转移中学会管理城市,并源源不断地为解放、接管大城市提供、输送干部。当时的城市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展开的。
  1948年5月,新成立的市经济建设局发布了《城市修复和建设的公告》,宣布将原城里的中山路(东门里大街、西门里大街)、中正路(原县治前街、南门里大街)和东关大街,分别改名为以“四八”烈士英名命名的邓发街、博古街与叶挺街。将城里、东关间跨白浪河的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借此向人民群众宣传广大英雄儿女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奋斗的光荣历史。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依托旧城,改造旧城。开辟新市场规划新道路,拓展城市布局。同时,趋利避害,迁移沙滩市场,治理白浪河道,拆除旧城墙,修筑防洪堤坝,改月河为暗渠,填平洼地形成路基,建成了首批道路排水设施。
几项大得民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1、沙滩市场的迁移。潍县沙滩市场位于市区白浪河东岸,沿东关西围墙下,由北向南包括铁匠市、木匠市、杂货市、破烂市(旧货市)、饮食摊点、风味小吃、打拳卖艺、说书唱曲子的等共9条街道,以若飞桥为界,分成南北沙滩。1949年8月,一场大雨,白浪河泛滥,沙滩市场上的货物、草房、棚厦全部受淹。大水过后,市场原地段淤泥30-50公分,南起洋灰桥(今胜利桥)北到大石桥(今福寿街大桥)全长1952米的沙滩市场荡然无存。当年秋天,市政府决定,将沙滩市场上的3383家商户,全部迁移到新开辟的东市场、西市场及丰产路等十几条道路上。新市场临近市区商业繁华的坝崖大街(今和平路)与潍县火车站。市场的迁移,既是人民政府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私营工商业政策的体现,也以实际行动,粉碎了国民党统治时代散布的共产党将没收私营工商业的谣言。它是一项大得民心的工程。新迁市场一时虽不繁荣,却为后来铁工业、烘炉业、木工业等在南市区发展以及火车站以北商业网点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2、疏通白浪河建设两岸堤坝。1950年,白浪河下游导治工程开工(这项工程跨越昌潍三县市,持续几年,国家补助小米355.5万公斤)。其中,市区的白浪河段,当年3月开工,以工代赈进行疏通,将5万多立方米沙土堆积在白浪河警戒水位线外、东关西围墙底的河岸上(即原沙滩市场占用的地皮),形成了后来人称“鸳鸯岭”的河坝,另有20多万立方米泥沙,凭人抬筐、手推车,运到胜利桥以西,填平了这一带的天然沟堑。疏河工程赶在当年汛前结束。
  1951年8月7日,夜降暴雨,白浪河水势猛涨,水位超过平日水位5.7米,早已迁移的沙滩市场上的商户虽不再受灾,但是洪水向东关倒灌,冲倒了东关东门的门拱,正在防洪抢险的市民有5人遇难,14人受伤。城里、南关的一些街道也被淹。洪水过后,留给人们的反思是:仅靠疏通河道还不能彻底解决白浪河的水患。而后,昌潍专区水利局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提出了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市区白浪河两岸设计修建防洪堤坝的治理方案。而后,城区开始拆除县城的东城墙,用拆出的石材、粘土,开工建设白浪河堤。两岸河堤所需的粘土多达8万立方米,大部分取自东城墙的土坯,南起开建不久的白浪河西岸的人民公园,北到张辛庄,在沿河两岸砌筑了高3-4米、顶宽5米、全长6公里的防洪堤坝,中间设交通闸3座,为城区防洪增加了安全屏障。
  3、拆城墙改月河建成三大交通干线。建成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的潍县石城,在潍县解放战役中,旧城东北隅一段以及南门、西门的城楼,曾被炮火摧毁或破坏。解放后,市经济建设局在一份有关城市建设的报告中提出:“城墙在战争中破坏严重,已无维修价值”,因此为方便城乡交通,先是拆除了南门、西门,打开了豁口,而后又拆东城建防洪堤坝。1951年将原坝崖大街拓宽改建成为和平路。1953年,和平路铺成了我市第一条具有地下排水设施的沥青路面。早在50年代初,为在南门外开辟东西走向的交通干道,先将南护城河改造成暗渠,东起洋灰桥西,跨越和平路,西至县城西南炮台外,由劳改部门施工,暗渠建成后,用南城墙的土坯填充形成了贯穿市区东西的城市交通主要干线胜利大街。
  1952年6月至8月,我市以组织全市青年义务劳动的方式,建成了宽40米、长1300米,由火车站通往胜利大街的青年路。虽然还只是沙土路面,但已是当时潍坊市最宽阔的三块板式路面。
  面对解放后流畅的城乡交通,与解放前对比,当时老百姓还记得,国民党统治潍县城时代,不要说为促进城乡交流连续开辟市区几条主要交通干道,当时潍县县城的四座城门常年关闭了三座,只有东门开着,不到天黑就关闭呢!
  4、建设影院、体育场与人民公园。为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50年,先在城里原文庙旧址建成了解放后第一座新建的影剧院即新华电影院。1952年,在青年路东侧,沿白浪河西岸,开辟了占地106亩的第一个人民公园,相继建成花坛、凉亭、温室、展室、动物饲养室,有大象、老虎、雪豹、狗熊等14种珍奇动物在公园落户,后扩大发展林木种植占地270亩。与此同时,在白浪河东岸,搬运城墙土填平沟壑,形成了第一个人民体育场(今风筝博物馆附近)。
  刚刚解放的潍坊市,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以支援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胜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附属于经济建设,且是在一无专项资金,二无专业队伍,更没有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党领导新组建的人民政府,依靠全市人民、通过义务劳动或以工代赈,勤俭节约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民心工程,这的确是来之不易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