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棵菜”改变一座城 |
——来自“中国菜都”寿光的蹲点报道(上) |
|
编者按 3月28日,中宣部启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寿光市是我省唯一一个入选县市。本报记者参加采访,并写成《来自“中国菜都”寿光的蹲点报道》上下篇,通过深入一线调研采访,以寿光为例,挖掘报道我市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今推出上篇,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石莹 孟祥风 凌晨五点,城市还没睡醒,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里的忙碌已近尾声,随后近万吨蔬菜被送往全国各地。这是寿光蔬菜交易的日常剪影。 “一棵菜”改变一座城。1989年,冬暖式大棚在寿光“落地生金”。30年来,没有“先天优势”的寿光专注“一棵菜”,以蔬菜产业化引领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立足于农业现代化的“寿光模式”,创造性地回答了农业农村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回望历史、重温经验,对于创新提升“寿光模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久前,记者从寿光三元朱村出发,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到寿北盐场、工业园区,在火热的改革前沿与乡村振兴实践中,努力探寻“寿光模式”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 勇为人先“活”市场:小县城引领大产业 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天的忙碌从凌晨就开始。“本地菜农大多半夜就摘菜,凌晨两点送过来,从上海、福建等外地来的菜在五点开始交易。到六点,近万吨蔬菜被送往全国20多个省份。平均的日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物流园副总经理刘彬雨介绍,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还是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蔬菜与市场,是“寿光模式”的起源。 影响着全国蔬菜价格体系的大市场,它的前身是占地20亩的九巷村批发市场。原九巷村支部书记、已经73岁的夏洪升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难掩激动:“我们寿光老百姓种菜园子的很多,但早先流通渠道不畅,菜经常卖不出去烂在地里。1984年,伯祥书记找到我说,如果只抓生产不抓市场,种的菜卖不出去,会抑制生产的发展。我俩一合计,就用我们村里的场院,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 九巷市场见证了寿光人的勇为人先。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人们对市场姓“资”还是姓“社”没有定论,认为搞市场风险很大。这个时候,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拍板:“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咱就大胆干,如果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就这样,当年8月,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了。 从此,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连。寿光市以九巷为支点,以经济规律为杠杆,撬开了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带动蔬菜生产走向商品经济大舞台。 随着蔬菜市场的建立和逐步规范,市场对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寿光大胆开启了对冬暖式大棚的探索。1989年,在王伯祥书记的全力支持下,寿光最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建成,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等17名党员大胆尝试、率先示范,实验种植反季节黄瓜取得成功,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不能吃上新鲜蔬菜”的历史,被称之为“绿色革命”。 自此,寿光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一路领跑。1997年,寿光率先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实验,推动了蔬菜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进入21世纪,寿光又开始创建“设施农业”,在盐碱地区成功创造出无土栽培蔬菜技术,破解了土地制约。目前,能够智能控制温度湿度,可用手机远程遥控操作的“第七代”大棚实验已经成功,蔬菜大棚由“汗水驱动”转向“智慧驱动”。 纵观整个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和灵魂就是创新创造、勇为人先。以接力奋斗踩准时代鼓点,以改革创新攻克前行难关,这是“寿光模式”形成发展的基础。 立己达人善天下:“一棵菜”带领寿光站上大舞台 采访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今天,寿光每年有8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30个省区市建设农业园区或指导蔬菜生产。这一支农民技术队伍,结束了新疆一年有八个月在外地买菜的历程,解决了延安蔬菜不能生产的问题,终结了西藏不生产菜的历史,破解了黑龙江蔬菜不能越冬的顽症…… 把蔬菜技术、人才、标准、问题解决方案推向全国,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从寿光这片土地出发,中国菜农的收入实现数倍、数十倍增长。 “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全县乃至全国的农民能够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的目标。”王伯祥告诉记者,寿光一开始就否决了搞冬暖式大棚技术封锁的思路。“菜多市场大,市大流天下,全国种菜的多了,来我们这儿交易的多了,既能带动其他地方富裕,也巩固了我们蔬菜之乡的地位。” 正是因为兼善天下的初心与发展思路,寿光跳出一亩三分地去发展,毫无保留地将成熟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一个村子出发,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并形成现在的大格局、大视野、大舞台。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在看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引进的智能温控大棚种植技术时,对来自寿光市的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寿光模式”。 在寿光本土领军农业企业的带动下,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和模式正加速推向全国各地,目前已建成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农业园区共200余处。 模式走出去,学员走进来。在寿光农村干部学院,113个教学现场,43条现场教学路线;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寿光模式”向全国分享。“课堂上的问题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听得懂,回去也能用得上。”来自禹州市浅井镇扒村的党支部书记席亚飞说。 质量兴农,标准先行。寿光不满足于“中国最大的菜篮子”,努力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2018年,省部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依托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成功经验和创新潜力,不仅拟定了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的全产业链标准,还在全市新建的18个重点园区率先推行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打造标准推广应用样板。 “让寿光品牌始终处于品质高地,用寿光创造的‘标准’为全国的蔬菜生产提供服务,通过这个标准和服务来带动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全国老百姓提供优质菜品。”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绪春信心满满。 绿色引擎动力澎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齐头并进 “寿光模式”发端于蔬菜产业,但绝不局限于蔬菜产业。农业率先发展成为寿光的支柱产业,进而推进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是寿光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色。 仅从蔬菜产业的直接效应来看,它拉动的农资经营和种子市场,就是一个庞大体系。在寿光,专业从事种子研发经营的企业达四百多家,35家国外蔬菜种子研发公司在寿光设分支机构,年总销量已达到6.3万公斤,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蔬菜种子研发地。拓展拉伸产业链,创办蔬菜加工、储藏、包装、运输、流通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农业产业大发展成为实现农业产业与非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引擎”。 农业起来了,农民手里有了钱,银行存款多,为当时正在崛起的乡镇企业提供了极大的金融助力,一批国营企业、乡镇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为寿光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寿光工业经济,展现出量质并举的特点。 ——总投资160亿元的国华寿光电厂顺利投产,晨鸣纸业78亿元高档低定量铜版纸项目已投产达效,富康制药6亿元医药产业园生物医药制剂国际化项目已部分建成试产。寿光重点培育的“八个百亿级产业”快速崛起,橡胶新材料、生态木2个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台头防水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不仅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同样也受益于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山东全福元商业集团的发展就是例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国许多县级百货大楼渐处弱势,甚至纷纷倒闭,寿光老百货全福元却连续10年成为国内商业百强企业,这是全国县级商业企业中唯一一家。谈到企业的“上行动力”,董事长舒安自豪地说:“我们寿光老百姓手里有钱。去年我们本地销售达40亿元,在县级市非常少见,这是因为农民富裕,城乡差别小,工业又好,流动人口多,购买力强。” 统计显示,寿光居民存款一直较高,2018年居民存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80%来自农村居民,是山东省首个居民存款突破千亿元的县级市。 “寿光农业较早做出了特色、做成了亮点、做成了品牌,同时也培养了工业基础,工业的雄起又共同铺垫了消费产业扩张提升,促成产业共兴、县域壮大。”潍坊市委副书记、寿光市委书记林红玉总结,绘就一张蓝图,保持发展连续性,一任接一任,不动摇不徘徊,为发展赢得了宝贵空间,也推动寿光产业实现了均衡发展,唱响了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城乡文明共同兴旺的劲歌。 纵观“寿光模式”的形成发展之路,唯有将改革开放政策推进与地方政府扶持相结合、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与群众凝心聚力相结合、农业产业大发展与专业市场大流通相结合、蔬菜生产技术外溢与城市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打造搬不走的产业领先优势和区域核心竞争力。 新的发展起点上,“寿光模式”既是历史荣耀的光环,更是继续前行的坐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