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在脱贫攻坚转入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诸城市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任——
□本报记者 于哲 通讯员 李芳 吕光玉 “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手里的活基本上不断,一年收入差不多两万块钱。”诸城市林家村镇丹家店子社区东鹿家庄村的李谦荣告诉记者,他是社区86户省定贫困户中的一员,以前日子过得很拮据。自从该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帮忙建设了四间大瓦房,每年土地流转费用和打工收入让他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有劲。 精准扶贫,综合施策,让李谦荣一家摆脱了贫困。而家门口就业,则是他幸福生活的源泉。“2014年成立了社区公司进行土地流转,把困难户作为重点培养的打工对象,让他们挣钱有底气。”社区党委书记李焕运说,社区内共有核桃园、蔬菜种植园、黄烟园区以及特种动物养殖园区,另有生猪养殖项目以及食品加工、非洲鼓制造等特色产业,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打工的机会,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 在诸城,像李谦荣、丹家店子社区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当前,诸城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新特点、新格局。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在基本完成兜底脱贫任务后,诸城市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转入巩固提升、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彻底拔掉贫困的“根”。 诸城市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的优势,突出产业扶贫,统筹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培育建设了一批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基地),增强产业扶贫项目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解决“插花式”贫困问题。该市将提升“造血能力”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将贫困户参与培训的情况和效果与扶贫考核挂钩、与物质帮扶挂钩,激励贫困户积极参加培训。大力推行“大园区小农户”“温氏认养”“华山榛谷二元分配”等新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条件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资产入股,与企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开展以“清资金、清资产、清资源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增”行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推行社区公司带动、城乡联建拉动等集体增收“10条路径”,促进集体增积累,带动农民增收入。 围绕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拔“穷根”又不生“穷芽”,诸城市加大保障式扶贫力度,构建起了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民生综合保险政策和低保标准高于省定扶贫标准政策为主要内容的“311”兜底政策保障体系。2018年共向贫困学生发放教育扶贫资金295万元,危房改造58户,多种途径为贫困群众减免就医费用602.8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等报销和减免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全市5处医疗机构贫困人口住院全免费。 该市还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为扶贫开发的战斗堡垒,以党建促脱贫、以扶贫促党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培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好“第一书记”作用,增强基层组织带动脱贫致富能力。实行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培养,不断提升扶贫人才队伍素质,广泛动员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主动参与扶贫事业,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金融等行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交通、电力、水利、广播电视、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环卫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社会组织倾情参与社会扶贫,开展了“百企帮百村”“春风行动?助推就业”“童在蓝天下”春蕾计划和“青春扶贫?情暖龙城”等一系列社会扶贫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