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鸢都文化翅膀 画都艺海丹青 |
——市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侧记(二) |
|
□本报记者 于哲文/图 芳菲四月,草长莺飞。近日,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潍坊大剧院内热闹非凡,掌声不断,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首部海洋题材大型舞台剧《平潭映象》在此隆重上演。作品以平潭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对平潭民间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深入挖掘,讲述了海坛的先民“君山王”与海的女儿“平潭蓝”相识相恋并共御外敌、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以艺术形式呈现了“人类与海洋”的场景。这部有着好莱坞大片般的质感,融合了南岛语族、妈祖信仰等海洋民俗文化元素,带有华丽视听冲击效果的作品,为潍坊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 自2014年4月,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组建以来,积极协调入驻单位,整合中心公共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以各类优质文化艺术资源惠及广大市民,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 多元艺术殿堂 百姓精神家园 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人民广场南侧,是目前潍坊最大的综合性公共文化建筑群,规划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为组团式建筑,包含5个组团,11个单体建筑,与人民广场互为依托,相得益彰。目前,入驻中心的单位包括规划艺术馆、青少年宫、老年大学分校、文化宫、职工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音乐厅等,一系列的公共设施集中到了一起,使得整个城市的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集中,一趟出游可以将几大场馆尽数囊括,从少儿活动、健身休闲、科普展示到各种展览和演出,市民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在此得以实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平台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中国画都”的有力支撑和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推进文化惠民 市民与艺术零距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艺术中心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建设艺术传播平台”为抓手,依托入驻单位各自的平台优势,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营造新时代市民美好文化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中心运营区域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公共空间,结合先进经验,陆续在中心商业区域进行运营,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扩大中心影响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了地上区域的满铺运营。 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以保利全国院线的优势资源,邀请国际国内优秀演出院团,进行大型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音乐会等内容多样、形式多彩的演出,加快带动了潍坊文化市场的繁荣。2018年大剧院、音乐厅共完成223场演出活动,其中自营演出111场,公益演出、合作及租场演出112场,极大地提高了大剧院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艺术中心的社会认知度。成功保障风筝会演出活动、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高新艺术节,新旧动能转换讲座、建市70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文化潍坊”的建设。 启动潍坊保利大剧院五周年系列演出季。潍坊保利大剧院2013年入驻中心,5年来始终秉承“高贵不贵、文化惠民”的运营宗旨,为潍坊市民提供了众多优质精彩的演出剧目,共举办各类演出914场,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平均票价不高于90元,平均上座率达65.2%。剧院结合本地文化需求,相继推出各色公益品牌活动300余场,让更多市民免费走进剧院,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 完善场馆管理保障 提升市民文化体验 每天到市文化艺术中心参加广场舞,到市图书馆读书看报,如今成了七旬老人王淑芳的文化日常。这里设有可供戏曲舞蹈、乐器演奏等团队和爱好者们定期开展活动与交流的空间,有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老年阅读”俱乐部、“老年书法”免费培训班,有为幼儿家庭开展活动的青少年宫、科技馆等场所,令王淑芳感慨:“一有空就想来,来了就不想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首先体现在硬件设施上的跟进,同时要有文化服务软环境的培育。只有这样,文化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有人气。”市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陈永锁如是说。 丰富文化供给离不开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管理。去年以来,市文化艺术中心结合中心各个场馆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力求落实,既确保各入驻单位顺利开展工作,又保证市民的美好体验,做到安全运行零事故。 从空间场景到治理模式到情感认同,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服务获得了全面提升。如今,每天向广大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活动满满,好不热闹。“因为用心,所以能够做好。”下步,市文化艺术中心将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扎实推进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使中心逐步成为潍坊文化艺术名片、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平台,让这里“每天都是市民文化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