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国内首个《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在潍柴发布
惠新安率团赴成都考察招商
晨鸣集团再次入选“中国轻工业十强”
加速动能转换 加快高质量发展
王尽美:“尽善尽美”的诗意世界
田庆盈到诸城调研防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工作
市政协十三届十三次常委会会议召开
2019年06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尽美:“尽善尽美”的诗意世界



  ◎韩钟亮

  
沉浮谁主问苍茫,
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
铮铮乔友看沧桑。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1918年,作者为王尽美。
  我们都知道,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然而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和歌手。
  王尽美存世的诗歌其实不多,大概只有十几首(含歌词)的样子。不过,衡量一个诗人如何,并不只看作品的数量,有的人仅凭一两首就值得我们崇拜。
  王尽美那时的名字叫王瑞俊,其字灼斋,出生于山东诸城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一个佃农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不得不以“陪读”方式,在地主“见山堂”那里获得了启蒙机会。之后进入村办私塾和镇上的小学,在学习《论语》《中庸》《千家诗》的同时,也开始接触辛亥革命的风潮。1916年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马海龙部占领诸城,王尽美闻讯赶往县城,与其他志同道合者一起拜见马海龙,并吁请马海龙发动群众,壮大队伍,随时准备粉碎北洋军阀的反扑……这应该就是上面那首诗的“背景”吧。
  1918年春夏之交,王尽美决定离开家乡,到省府济南求学。临行之前,他登上村南乔有山,俯瞰蜿蜒东去的潍水,忽心有所感,遂振喉吟出:“沉浮谁主问苍茫……”这使我们联想到一位古人,就是屈原,在汨罗江畔上下求索做着“天问”。尔后又会看到,在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也独立着一位“书生”,面对寥廓天地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约三年之后,也就是1921年的7月,王尽美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与从“橘子洲头”赶来的那位“书生”——我们当然知道,他就是毛泽东——相识了。两人促膝交谈,一见如故。毛泽东对王尽美的印象极其深刻,以致28年之后,他还能清楚记得王尽美的模样。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对山东代表马保三深情地回忆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称他‘王大耳’。”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在一起谈论过诗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共一大之后,王尽美的思想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有他的诗歌为证:
贫富阶级见疆场,
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
乔有麓下看沧桑。
  有人说,这是王尽美的另一首古体诗,诗题为《肇在造化——赠友人》,而我却宁肯相信它是《沉浮谁主问苍茫》的“升级版”。毫无疑问,在这“升级版”里,作者已从苍茫云水间找到了答案,那便是“贫富阶级见疆场”的革命斗争,而唯此才能解放劳苦大众,才能使人民进入“尽善尽美”的诗意世界。
  《肇在造化》吟成之后,王尽美又取诗中“尽善尽美”之意,将自己的名字由“瑞俊”改为“尽美”。以此表示,他今生今世全部心血,将融入到“尽善尽美”的诗意世界中去了。

  王尽美不只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歌手”。
  与王尽美有交际的人都知道,此人多才多艺,能写会画;尤擅长音乐,于管弦笙笛几乎无所不通。这里首先来看他1919年所写的一首题名《长江歌》的歌词吧: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到身边。
  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
  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
  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
  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
  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
  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写这首歌词时,王尽美刚刚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北园分校。该校坐落于“泉城”济南,《老残游记》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描写,相信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美的诱惑。但王尽美却没有“老残”那样的闲情逸致,他也未曾作过哪怕一两首“山水诗”。事实上那也真不是“老残游记”的时代。彼时五四运动已经在北京爆发,很快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处怒潮滚滚。山东的学生不但组织了示威游行,而且还推派代表,赴京向北洋政府“大总统”请愿,要求取消“二十一条”,保护山东的权利。这首《长江歌》,是王尽美回到家乡诸城为发动群众而作。之所以题为《长江歌》,有人以为以此比拟学生运动,如长江之水,滚滚滔滔,荡涤世界;有人则说王尽美借用了别一首《长江歌》的曲谱,填上了自己新作的歌词。这两种说法,我想并不矛盾。
  王尽美在济南大约居住了三四年。其间他由“学生”身份转变成了“职业的革命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时候王尽美的身影是经常在历下亭或者鹊华桥出现的。他没准还会拿一把竹笛,或者胡琴,在几个朋友面前摆弄一下。但那不是赏荷游湖,而是以此作为掩护,在组织励新学会,讨论《济南劳动周刊》稿件,或者研究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重大问题。
  说到这里,我必须借机表达一下对王尽美才艺方面的赞叹。他出身农家,难说有“书香之气”的氛围,更不可能有“丝竹之韵”的濡染,然而他却多才多艺,能写会画,于琴、笙、箫、笛无所不擅。    
  譬如1922年初,王尽美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举行联欢晚会,他用临时借来的中国三弦,即兴演奏《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竟赢得掌声阵阵和一片由衷的“坡来克拉斯纳”(俄语“精彩极了”)。
  但我们知道,时代在巨变,大潮在汹涌,人民需要的是战鼓和号角,而不是旧文人那种“陋室”里的“素琴”或者“丝竹”。所以王尽美虽也能写古体诗词,但却宁肯用工人、农民或者士兵那种“通俗”的腔调说话,说他们心里想说却不知如何说的道理。于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急就章”,全都是“民歌”“民谣”式的“顺口溜”。譬如他对工人这样唱道:“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对农民则说:“穷汉白劳动,财主寄生虫;穷汉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此外在济南大槐树机车厂,他写过一首《天下工农是一家》:“天下工农是一家,不分你我不分他,不分欧美非亚、英美日法德和中华。全世界工农联合起来吧,世界和平,弱小民族开放自由幸福花。”在淄博矿区搞工运,他又写过一首《工会成立为救我同胞》:“好工友,好同志,大家同心来结团体。团体要结好,意志要坚牢。铲除工头打倒走狗,工人地位要提高。争取平等自由,工会成立为救我同胞。”据说这些歌词所配的都是当地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所以易学易懂,朗朗上口,马上就可以传播开来,并化作革命的力量。

  王尽美本可以创作出很多诗歌,而不仅仅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这十几首,但很可惜,他只活了27岁。他的脉搏随着诗歌的韵律停止在了1925年的8月19日。
  在病重的最后时刻,他从昏迷中醒来,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向青岛的党组织负责人口授了如下遗嘱:
  “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这其实是一首诗歌,是他生命的绝唱。
  当他的灵柩从青岛运回到大北杏村的时候,乔有山也在呜咽,潍河水也在恸哭。无数的人似乎都听到了天地之间的吟唱:“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所有的人也都明白,这首诗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浓缩了他的生平业绩,揭示了他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诗意的世界,用诗人的话说,就是“尽善尽美”的世界。
  这世界究竟是何模样?王尽美没有具体描述。但我们可从他的诗歌中窥出端倪。他曾写过一首《无题》,其中有“自由花鲜血浇出”之句;而在《天下工农是一家》中,他又说“弱小民族开放自由幸福花”。那么这“自由花”或者“自由幸福花”的意象,应该就是鲜花遍地,蝶飞蜂舞……当然我们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循着这思路进行“二度创造”,在我们心境上恣意描绘其美丽的家园。于是在我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今天老百姓通俗说法,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之后的美丽景象……
  当然这还达不到“尽善尽美”的标准。那就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为了那诗意的世界,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砥砺前行,勇敢奋斗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