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深化移风易俗 提升乡风文明
移风易俗需创新方式方法
党员干部要在移风易俗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打好移风易俗这场持久战
2019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移风易俗 提升乡风文明



  ◎贾江虹

  近年来,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喜事新办等文明之举蔚然成风。实践证明,乡村振兴越深入,移风易俗就越要加强,坚定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移风易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们习惯上将因自然条件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因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不同,称之为“俗”。风俗作为传承性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作为良俗对立面的陋俗也因具有这种稳定性,对社会生活会产生较长远的消极影响。《荀子》曰: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就是说一定时期的风俗本身可以善恶混杂,美丑俱有。随着时代的变迁,就要“剔除其糟粕”,清除这些消极的“恶、丑”东西,就要移风易俗。这就是“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的道理。孔子强调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倡导的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等等都是在讲移风易俗的道理。移风易俗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有意识进行的“优胜劣汰”文化选择,这种选择不等于废弃既往,而是有继承,又有变革,不断创设合乎时代潮流和当代生活的风俗制度。是故风俗要随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不断形成文明新风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风俗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密切交融,对社会整合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软控制”作用,对社会发展进步有较强的影响色彩。苏轼有言: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这是说人的寿命长短在于元气是否充实,国家的兴衰在于风俗是否淳正。可见有没有与时俱进的良风良俗,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意义重大。故《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自古以来,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风俗的观察、采集、整合及引导,并视之为治国兴政的重要手段。《诗经》云“美教化,移风俗”;《史记》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汉王朝视“风俗”攸关国运兴衰,提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等,无一不把移风易俗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策略加以推崇,尤其在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代,保持文化传统与重振社会秩序都需要风俗文化的积极参与。当下,我们正处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有面子”,还要真正“过上好日子”“有里子”。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呈现新特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带来了农民生活品质大提升,从铺张浪费到文明新风正日渐盛行,但与之相对应的,也为旧俗陋习沉渣泛起提供了“便利”条件,呈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俗新特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人情味”转化为“人情债”,迫不得已。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农民现在消费第一支出是食品,第二支出是人情礼金,且礼金标准不断提高,人情消费持续攀升,让一些农民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叫苦不迭又颇感无奈。二是碍情面随大流躲不过,不得不办。调研发现,很多农民既不想心甘情愿“送”,更不愿大操大办“收”,都知道这样是个“死循环”的来往钱,铺张浪费还劳心费力。但风俗就是这样,大家办你不办,面子上过不去,只好随大流盲从,“一丧三年紧 一婚穷十年”,死要面子活受罪。三是讲排场比阔气图面子,大操大办。个别自以为“有钱有权、功成名就”者,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在讲排场、图面子中炫耀自己,甚至把大操大办作为一种敛财手段,让一度淳朴的交情友谊变成了人情“折腾”。四是个别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带头不力,推波助澜。个别党员干部对大操大办风、赌博风、攀比风等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习以为常,有的甚至深陷其中,将其作为牟利手段,不仅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与反感。
  精准施策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移风易俗,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是一场迫在眉睫的精神改革,必须实实在在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在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使风俗改良成为群众自觉行动。群众是移风易俗的主体,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发动起来,使之成为自觉、自愿、自主的共同行动。同时要立足村镇、面向群众,精心设计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移风易俗主题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二是强化带头示范,使党员干部成为移风易俗的带头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为政者对社会风气始终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的道理。党员干部要自觉做移风易俗的表率,但这不能止于倡导,要建立党员干部承诺制度,明确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具体内容;要完善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将移风易俗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其中;还要加强日常监督抽查,增强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发挥自治优势,使农村移风易俗工程落地生根。所有村庄都应把移风易俗作为村规民约的必要内容,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注重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对违背村规民约的,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运用自治组织的方式进行合情合理的规劝、约束。四是强化党政齐抓,使移风易俗工作管有责任干有目标。改头换面易,移风易俗难,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自始至终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管理与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确保移风易俗工作管有责任干有目标。同时,要严格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不能通过直接或变相发布行政命令的方式强推移风易俗。唯有找到了方法、掌握了尺度、划清了边界,政府、社会与群众才能各安其位,共同移风易俗、共沐文明乡风、共促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昌乐二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