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胜全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节奏铿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真实写照。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临朐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支持志愿军。临朐县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临朐人民积极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踊跃支援志愿军的历史事实。 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逼近鸭绿江边,侵入台湾海峡,不断用飞机、大炮轰炸、炮击我国沿江村庄,妄想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地区和平,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2月,党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临朐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中共临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1951年3月20日至22日,临朐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制定并通过了《临朐县抗美援朝爱国公约》。会议结束后,全县有511个村和部分学校、行业,订立了各自的抗美援朝爱国公约。5月,临朐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全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游行示威,共有10.5万人参加,为表达临朐人民拥护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意志,全县开展拥护缔结和平公约签名运动,签名人数达到14.6万人。 为推动抗美援朝运动更加深入地开展,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临朐县积极响应,并立即行动起来,先后召开县、区、乡会议,传达、讨论全国总会号召,研究贯彻落实的办法与措施。 修订爱国公约。在深入开展抗美援朝教育的基础上,全县各级、各单位对原先签订的爱国公约进行全面检查、修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抗美援朝、爱国增产、捐献武器和优抚工作等列入爱国公约,提出了落实的具体要求、措施。通过爱国公约这种形式,把全县人民的爱国思想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爱国行动。 开展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运动。1951年7月8日至11日,临朐县第二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与抗美援朝代表会议召开,会上听取了县委《关于抗美援朝捐献运动的动员报告》,通过了捐献“临朐号”战斗机1架、大炮1门的决议。号召全县各行各业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把增加的收入捐献出来,购买飞机大炮,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作战。为此,全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多上一车粪、多锄一遍地、多打一成粮,深耕细作,改进推广农业技术、克服与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种好黄烟、棉花,提高产量,增加农业副业收入;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劳动生产和家庭副业生产,多养鸡、养猪、做鞋袜等增加收入;工商业界加强城乡物资交流,购买农民必需品及生产资料,及时推销土特产,增加收入;文化界、青年、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义务劳动,搞好开源节流。10月17日,临朐县委召开区委书记、宣传委员和抗美援朝分会执行委员联席会议,要求对捐献工作边发动边检查,切实贯彻“无力者免,过多者减,不自愿者不要”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捐献工作。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的老大娘把舍不得吃的鸡蛋都捐献出来了,说是用鸡蛋换炮弹,让志愿军狠揍美国鬼子。至11月底,全县参加捐献的干部群众共计27万人,捐献了32亿元(旧人民币)。 开展优待烈属军属活动。全县各级干部在广大群众中广泛进行拥军爱属教育,提高烈属军属的政治地位。每逢前线传来“喜报”,纪念“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各区、乡都召开有烈属军属参加的群众性庆功会、联欢会;并帮助烈属军属搞好农业生产,有的给烈属军属种黄烟、摘棉花,有的给烈属军属代耕农田,使优待烈属军属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全县广大青年热烈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有2267名青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动人场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如今,那场声势浩大、全民动员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虽已过去了60多个春秋,但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作为见证和记录临朐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运动的珍贵档案资料,被临朐县档案馆收集进馆,永久保管而留存百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