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讲好“潍水田园”故事 打造诗意栖居之地
共筑百姓“安居梦”
昌乐经济开发区深化“双招双引”凝聚发展动能
关于征集2020年立法计划建议项目的公告
住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到济南市开展专题调研
市政协专题调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
“鸢都惠才卡”新闻发布会召开
潍坊市科技馆推出便民利民惠民举措
向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学习奋力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最燃青春,用生命铸造国之重器
2019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燃青春,用生命铸造国之重器
——来自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的报道(上)



  □本报记者 尹莉莉
  在制造强国的苍穹下,有这样一群血液里流淌着发动机柴油的虎狼之师、钢铁团队,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长为中国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的潍柴集团,在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挺起了我国商用车自主创新发展的脊梁。
  在潍柴迈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在潍柴锻造国之重器的科技创新路上,涌现出一大批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将科技报国作为毕生信念,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奉献给了挚爱的事业,他们跨越的每一道难关,都成为开启中国装备制造未来的钥匙;他们堆砌的每一块砖石,都将为铸造国之重器筑牢根基,成为潍柴动力奔腾不息的强劲“引擎”。
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而此前,发动机是我国的一个产业短板,潍柴的梦想就是要把发动机做强。从2002年提出要将发动机做成中国的“英特尔芯”开始,潍柴在不断的“造梦—追梦—圆梦”中实现了一次次的跨越,已经从偏隅山东潍坊的单一发动机工厂,发展成为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拥有动力系统、智能物流、商用车业务、工程机械、豪华游艇、金融服务六大业务平台的国际化集团。
  今天,潍柴不仅有张纪元这样的资深专家,更有一批又一批“老中青”接力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孜孜以求。还有的,为了他们挚爱的科技事业,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甚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在他们当中,有用生命捍卫潍柴中国动力第一品牌荣耀的“三高”试验队队员;有为我国突破电控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潍柴原电控所副所长赵中煜博士;有用生命与时间赛跑,为林德液压国产化落地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德国专家和行业客户的尊重的林德液压工程师杨国玺。
  为有牺牲多壮志。他们的人生定格在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用生命书写了潍柴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丽篇章!他们所代表的“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是潍柴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是潍柴精神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一代80后、90后潍柴青年科技工作者报效国家、奉献装备制造业的家国情怀。
  为世界上一流的发动机把好最后一关
  2005年,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动力在潍柴诞生。为了推动蓝擎尽快批量生产,国内第一支“三高”试验队在潍柴成立。
  十五年过去了,在时间里藏着怎样的答案、酝酿怎样的奇迹? 
  十五年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三高”试验队,在“三高”地区的时间累积超过2000天,进行了260个发动机品种的试验,采集和标定了几十万组数据,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发动机数据库。
  一次又一次在最艰难的极限生态条件下采集数据、捕捉问题、排除故障,寻找着动力总成的最佳平衡点。正是基于这些极限试验,潍柴发动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进行‘三高’试验?当然是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这个潍柴人不变的梦想。”个头不高,有些安静的潍柴“三高”试验队队长吕文芝坚定地说。
  实现这一梦想,不仅要有先进技术,更要让发动机经历各种严苛的试验,其中,检测其在高温、高原和高寒区域的“三高”极端环境中的表现尤为重要。这是发动机研发的最后一环,对新款发动机能否第一时间极具竞争力地占领市场至关重要。
  每年的“三高”试验,不仅检验着发动机的性能极限、更是考验着队员的意志极限。
  十五年来,这支由电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应用工程师和试验支持人员组成的“三高”试验车队,辗转三地,被称为“反候鸟”队伍。
  每年最热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到凉爽的地方避暑。而“三高”试验队的年轻人,却选择到中国最热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进行高温试验。这里的空气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82摄氏度。热浪袭来,令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一待就是一个多月,为的就是获取在如此极限的高温环境下,发动机动力性和可靠性俱佳的试验数据。队员们自豪地说:当年,孙悟空在火焰山用芭蕉扇为唐僧取经保驾护航;今天,潍柴“三高”试验队用超人的意志和精准的数据为发动机征服高温保驾护航。
  热还不是最苦的,高寒试验更是辛苦。
  黑龙江黑河是我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凌晨四五点钟,是一天之中温度最低的时候,洒水成冰,也是检验发动机低温性能的最佳时间。每一名队员的手、脚和脸上,都长过冻疮。标定工程师在操作笔记本时根本不能带手套,几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的手指都冻得像胡萝卜,通红僵硬,疼痛难忍。
  为了寻找最严苛的低温寒风环境,他们同时将目光转向了内蒙古海拉尔。海拉尔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口位置,低温经常突破零下40摄氏度,风力达到6级;刺骨的寒风刮在身上就如同刀割一般。
  2018年冬天,他们进行一款国六发动机的低温试验时出现了管路结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名队员趴在车底下,卧在雪地上,一口气布置了十几个传感器。为了加快进度,他摘掉了手套,结果一不小心,碰到零下40摄氏度的车架子,手上瞬间就被粘掉了一层皮。因为太冷了,他当时根本没感觉,等到暖和过来,被粘掉皮的手就一阵阵钻心地疼。    
  为了尽快解决管路结冰问题,队员第一时间与潍柴技术攻坚团队反复沟通测试方案。为了跟市场抢时间,吕文芝他们提出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突破传统,优化控制逻辑,紧急升级控制软件。经过测试,他们成功了!这一创新方案,让国六发动机快速投放市场提前了一年的时间,并为客户交付满意的产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再试一次,再爬高一点,再多拿回一些更有价值的数据
  如果说高温和高寒考验的是人的意志,那么在高原上不仅要考验队员的意志,更是挑战生命的极限。试验的海拔高度通常在3500米以上,最高到达5200米。头晕恶心、心慌无力、鼻子流血,那都是常有的事。可这一切,相对于死神的威胁,实在是不算什么。
  对普通人而言,在海拔4100米的地区,最多停留1小时,否则极易出现胸闷、眼疼等缺氧反应。而到了4700多米的昆仑山口,氧气稀薄,人行走如同踩棉花一样,全身无力。倘若多说几句话,心慌气短、头痛胸闷等情况就会加剧,几乎不敢做任何较剧烈的活动。而“三高”队员们一趟来回就是十几个小时,采集数据、捕捉问题,一丝不苟,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休息。
  2017年,在进行一款发动机的高原试验时,他们当天的目标是挑战海拔5230米——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唐古拉山口。早上6点,车队准时出发,直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钟,才顺利完成所有试验任务。队员们又累又困,实在走不动了,他们临时决定在海拔4800多米的安多县住下。早上集合的时候,队员刘帅没到,派人去催他时,才发现他因为高原反应已经在床上晕厥了过去。被送到医院经过急救的刘帅终于苏醒过来。事后医生说“多亏送来得及时,如果再晚来一会,出现脑水肿就麻烦了”。
  一次次“有惊有险”,有人说:“这简直是在玩命啊,难道你们不怕么?”几乎所有的“三高”队员给了同一个答案:能不怕么,可是如果让我们重新选择,我们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潍柴“三高”人,因为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是我们几代潍柴人的光荣使命和梦想。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2011年10月14日,丰东旭、于超、赵蒙生,在进行发动机高原试验途中,把青春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其实,头一天,他们就已经完成了所有试验任务。但是他们主动要求再试一次,再爬高一点,再多拿回一些更有价值的数据,把这款发动机的高原性能做到最优。丰东旭曾经说过:“数据,那可是发动机的生命啊。”就是为了潍柴发动机的生命,他和两位队友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此时公司决定:如果有谁想回去,马上安排。但队员没有一个提出要离开。仅仅过了2天,他们就擦干脸上的泪水,强忍着失去战友的悲痛,继续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阻止潍柴“三高”试验队员追梦的脚步!
  对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说,创新让实业根基更强,让民族的脊梁更硬。潍柴“黄金动力总成”从诞生到蓬勃发展、挺起中国重型商用车“脊梁”的全过程,就是中国制造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潍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三高”试验队功莫大焉。
  2030年跻身世界科技强企,潍柴面向未来志向高远,潍柴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更加激情澎湃,打造着文化价值观一致、老中青结构合理、中高端梯次科学,“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的国际化科研队伍;建成了规模大、功能全、能力强的发动机研发试验基地,打造了研发、试验、试制、制造四大中心有序运转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
  “我们‘三高’试验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为世界上一流的发动机把好最后一关。”高扬潍柴科技创新大旗的“三高”试验队,凝结着这支英雄团队的理想、激情和自信,他们用奋斗定义青春,让青春之火绵延不绝,让青春之光熠熠生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