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本报记者 李文莉 通讯员 陈 强 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高度、精度和量度。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产业发展一路华彩蝶变,在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上双向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飞跃。如今的潍坊,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食品谷、动力城、风筝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迅速推动全市产业布局迈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 立足优势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蔬菜和禽肉产品出口均占全国1/8左右,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占全国1/17,是江北知名的优质花卉、绿化苗木生产区和集散中心,是闻名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园子、种子库和大花圃……一个个令人自豪的数字和一张张光鲜亮丽的名片成为潍坊农业发展的鲜明注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潍坊通过“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的不断实践,创造了“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新辉煌。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市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全国现代农业先行区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完备。2018年,我市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放大农业优势,乡村振兴有了更强劲的动力。“加快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运营好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立覆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田园综合体”模式落地生根。“三个模式”的新内涵日益丰富。 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动力装备已成为我市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内燃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1/3左右,并形成了以潍柴为龙头,辐射盛瑞传动、华丰动力、浩信等上下游企业的动力装备产业集群,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动力城”,并鼎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传统产业逆势上扬,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就瞩目。潍柴集团历经时代变换和艰苦磨砺,已成为综合实力突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全国最大的船舶动力供应商,扭转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困局,形成了中国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在全球的竞争优势;福田公司诸城汽车厂是全国最大的轻型商用车、工程车制造基地;雷沃重工联合收割机销量稳居行业首位;盛瑞传动开发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荣获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豪迈科技是世界最大轮胎模具制造基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帅克机械自主研发的“轴承式RV减速器”填补国内空白;迈赫机器人“柔性化汽车车身总成焊接夹具”打破国外垄断;歌尔集团VR产品占据全球70%中高端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 立足特色优势,做强产业支撑的同时,我市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以来,我市结合省级规划定位要求,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特点,明确以培育“十大产业”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重点,增强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开放推动“三大动力”,强化人才智力、制度环境、基础设施“三大支撑”,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等5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现代农业、高端化工、汽车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5大传统产业,为加快构建规模大、结构优、质量好、创新力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优做强 集聚产业发展新优势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要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劲头,才能迈过产业转型升级这道坎。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突出化工产业,我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和省化工园区重新认定契机,推动产业园区化、规模化、高端化转型,形成了化工园区、专业园区、重点监控点三级载体,为全市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发力造纸包装产业,我市依托晨鸣、阳光纸业等龙头企业产业链条拓展,新上纸浆项目实现进口替代,生产成本下降,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一个个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传统产业呈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驱动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动力”。我市把推进创新和产业融合作为发展关键所在,引进、共建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175个,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批高层次科研院所相继落户,市工业研究院功能不断完善,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建成并纳入省科技厅支持范围;狠抓知识产权保护,建成运行中国(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460余家;连续三年摘得2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7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第2位……在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创新主体培育等工作上不遗余力,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7年底34.35%提高到48.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主引擎。放眼全市,产业发展的新脉动让人感受颇深。潍柴新能源动力总成、天瑞重工磁悬浮鼓风机、晨宇高铁牵引变压器、奥精“骼金”新材料、诸城慈海医养结合、昌邑康洁环卫服务外包、奎文区五板资本市场、昌乐县“大数据+乐融易贷”新型快贷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注入了新的活力。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以“四新”促“四化”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径,2018年,全市“四新”经济同比增长12%,其支撑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不仅“四新”经济规模加速膨胀,全市“十大产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出口额、文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金融业增加值均居全省第3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等产业增加值对全省贡献率位次也名列前茅,我市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中敢破敢立,树立起了潍坊担当。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市场主体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组织体系持续优化,实施“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战略,在全省率先完成首批规上企业规范化改制任务,上市企业总量达37家。潍柴、晨鸣、弘润等1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潍柴、晨鸣上榜“2018中国企业500强”,18家农业龙头企业获评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居全省首位。建立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构建梯次培育格局,31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数量64家、居全省首位,29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 服务加力 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难点、痛点、堵点,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拿出创造性的举措,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革命的精神,找准阻碍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发力。为此,我市立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在政策、市场、服务方面持续加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破要素制约,提升金融、基金、土地等市场要素配置效率,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扮演着“火车头”的重要角色,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市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开展了“金融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系列行活动”,搭建“行长-厂长”融资需求精准对接平台,146个项目与市内银行达成合作意向,贷款金额591.9亿元,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构建基金投入体系,创新基金运作模式,拓宽扶持产业的实现途径,合作设立了100亿元的省级医疗大健康产业基金,在全省率先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目前已设立各类基金26支,为45个重点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创新土地要素供给,通过棚改征迁、整治“散乱污”企业、盘活低效和批而未供土地等方式,加大土地挖潜力度,创新实施竞争性产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年度用地计划预支等土地供应模式,保障了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能耗等(减)量替代,出台工业企业综合评价的指导意见,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助力产业动能转换。 构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体系,以政策为先导,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若干财政政策,配套财政体制激励、“十强”产业集群发展、税收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服务、金融配套联动等5个具体实施意见;建立了与动能转换成效挂钩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奖励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长奖励机制、“飞地”项目税收利益分享机制、绩效评价和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市级支持企业发展政策进行梳理,提炼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等七大类、28项、75条政策“干货”,发布支持企业发展主要政策兑现导航清单,逐一标注咨询单位和联系电话,方便企业及时了解、享受政策红利;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配套出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税收政策实施细则、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等意见措施,促进减税降费政策细化落地……一项项实打实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今年1-7月,仅减税降费政策这一项全市就累计新增减免税额69.2亿元、预计全年新增130亿元。 科学谋划定位,加强协调推进,壮大新兴产业。为加快“十强”产业发展,我市加快实行“十强”产业专班推进办法,逐个产业构建起1名市级领导牵头、1个专项规划引领、1个专班推进、1个专家智库支持、1个联盟协会助力、1支产业基金扶持的“6个1”推进体系,并结合结构改革,及时优化调整推进专班,建立起“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双招双引”、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搭建等工作重点,健全组织领导、工作调度、问题协调解决、督导通报、评估考核等机制。 着力服务环境改善,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我市不断解放思想,树立抓效能提升就是抓环境营造的理念,出实招下功夫加快流程再造。目前,在深入落实“一次办好”、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四十五证合一”等改革中勇于担当作为,成效显著。潍坊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和应用,这些举措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在第三方机构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估中,我市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市县两级营商环境试评价报告,建立了问题清单和整改提升台账,明确了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推动问题整改优化到位。 拿出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真功夫,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履铿锵,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书写着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图①:潍柴工业园俯瞰图。 图②:2019年8月23日,潍坊创建氢能示范城市暨潍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运营仪式隆重举行。 图③: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④:上世纪70年代的潍柴车间。 图⑤:上世纪40年代的潍柴厂房。 本版图片通讯员吴世鹏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