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逐梦电网 点亮鸢都美丽画卷 |
——国网潍坊供电公司70年奋斗书写时代精彩 |
|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刘玮 林亮 王晓龙 100年前,一家电灯公司在坊子成立,开创了潍坊电业发展的历史。1949年,潍坊电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迎来新生。从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到新时代奋进的号角,70年岁月长河见证了潍坊供电脱胎换骨般的巨变。潍电人栉风沐雨、砥砺进取,用初心和使命、责任和信念、艰辛和执着,精心编织鸢都广袤大地的锦绣电网,用心谱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乐章。 “壮美七十载,筑就光明路。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在奋斗中追赶梦想的步伐,在争先中创造显著的业绩,充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为潍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总经理王训杰说。 坚强电网: 激发美丽鸢都新活力 2017年8月14日11时,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正式投入运行,潍坊电网正式迈入特高压时代。如今的潍坊电网已初步形成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三交三直”6项特高压工程穿境而过,成为联接全省东西部电网的重要枢纽。 电网,作为观察城市历史进程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回望电网建设之初,潍坊地区一穷二白,百业待兴,潍坊电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踏上了创业征程。 1949年,为了让刚刚解放的潍坊用上电,经华东工矿部批准,从淄博调来一台1500千瓦凝气冲动式发电机,经铁路运抵廿里堡火车站。没有运输机械,要靠人力运送到坊子变电站,第一次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所有人都傻了眼。 再难,也难不过愚公移山,再重,也要搬回来!全所31名职工和家属,轮番上阵。地上用滚杠滚、前面用绞磨拖、后面用撬杠撬,“一二三、一二三”,整齐的劳动号子,响彻田野!就这样,靠着人拉肩扛,一厘米一厘米地往前挪。20多里路,他们整整走了20天,终于把机组运到厂区。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首往事激情在。现年88岁的刘立胜老人回忆这段创业史,仍百感交集。“那时候,大家都没有‘苦’的概念,说干就干,没有一个偷懒的,心齐得很。”也正是当年“一厘米、一厘米”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供电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把光明送进了千家万户。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潍坊电力建设者点燃了空前的斗志,奋力投身到电网建设工程中,推动潍坊电网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步入发展快车道。1959年,潍坊地区第一座35千伏输变电工程上虞河变电站建成投运,1974年,第一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益都变电站建成投运,1975年,第一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红卫变电站建成投运,潍坊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历史。到1977年,潍坊电网供电能力达到27.18万千伏安,是建国初的100倍还多。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潍坊供电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电网规模快速壮大。1984年12月,自行设计和施工的220千伏泉河站建成投运,创造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全省最快纪录。1987年,山东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潍坊站建成投运,潍坊电网率先迈进超高压电网行列。 实现百年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作为山东“西电东送”枢纽,潍坊成为特高压“外电入鲁”的重要承接地。2017年,山东省共投运7项特高压工程,其中潍坊境内占5项,线路路径长度275公里,杆塔550基,工程数量和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特高压工程是大国重器,利国利民,一定要全力以赴攻坚决胜!”面对前所未有的电网发展机遇,国网潍坊供电公司领导班子的话语掷地有声。该公司举全局之力推进“特高压入潍”,各项特高压工程在攻坚奋战中全线告捷,并创造了“潍坊速度”和“潍坊模式”,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绿色新动力。 进入新时代,国网潍坊供电公司不断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加快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在“十三五”投资257.5亿元基础上,“十四五”再投入117.3亿元用于全市电网发展。目前,潍坊电网已经发展成为以特高压1000千伏潍坊变电站、±800千伏广固换流站为重要支撑,5座500千伏、40座220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网架,317座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深入负荷中心,各级电网全面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 从解放初期的五一号机组到结束孤网运行的红卫变电站,从山东第一座500千伏潍坊站到特高压交直流落地,一代代潍电人舍小家、顾大家,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不断推动潍坊电网换挡提速、升级发展,全省能源互联网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铁塔耸立,银线交织,铁塔银线间,充沛、清洁的电能不断涌入千家万户,支撑着高品质城市建设逐步从美好蓝图走向生动实践。 智能电网: 见证美丽鸢都新蝶变 进入“特高压时代”,潍坊电网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以智能化为根本路径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深入推进,以一流配电网为目标的配网建设在智慧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正无限放大。 “过去每到迎峰度夏时节,我们配电抢修人员都紧绷着弦,因为到了这个季节,配电设备抢修作业多,工作量大,每天都疲于奔命,特别是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有时候光排查故障点就得四五个小时,现在就幸福多了。”国网潍坊供电公司配网抢修班班长刘晓明说。刘晓明“幸福指数”的提升正是得益于潍坊配电网的智能化提升。近年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不断提高城区配电网科技含量,大力推进配电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配电自动化全覆盖,供区电网实现了由“坚强”向“智能”的新跨越。 在智能化系统的支撑下,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能够靶向精准定位电网故障点,实现了对配电设备的在线监控和故障自愈。目前,潍坊配电网平均故障查找时间由以前的101分钟缩短至16分钟,非故障区域平均供电恢复时间降到2分钟以内,在降低抢修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居民停电感知。 智能化探索永不止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互联网思维,加快配电网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该公司积极探索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于年内建成2个泛在电力物联网示范配电室,完成5982套智能配变终端安装调试,完成15个高新区“网格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网架结构标准化率达到100%。据刘晓明介绍,通过开展电力物联网建设,将智能配网延伸到客户端,客户家中一旦停电,抢修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并迅速开展“主动式”抢修,实现了客户由“用好电”向“用好能”的转变。 从配电网建设到电网设备运维,智能化应用无处不在。在变电站日常巡检过程中,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还用上了智能巡检机器人:运行人员远程下达巡视任务,机器人立即对开关柜等变电设备进行局放测试、红外测温、开关状态识别等,并即时生成巡检报表,变电设备有哪些隐患一目了然。而在输电线路运维领域,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实行无人机巡线等一系列智能化举措,正不断提升潍坊电网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在农业农村改革中创造出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给予肯定,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寄予殷切希望。作为城乡经济发展“动力源”的电网,在为智慧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引擎的同时,也正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延伸,为“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注入新活力,成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名片”。 初秋九月,行走在有着全国“菜篮子”之称的寿光,成方连片的蔬菜大棚尽收眼底,整体划一,蔚为壮观。在洛城街道赛里村蔬菜大棚里,电气化设备随处可见,如今只需用一部手机,农民就能随时随地掌控大棚种植,实现大棚一键轻松精准管理。在大棚一角,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员工正在安装新型模组化感知终端等泛在电力物联网设备。 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电气化是基础。2019年,山东寿光被确定为全国三个乡村电气化示范县之一,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积极践行“寿光模式”时代内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泛在电力物联网+乡村电气化”的建设思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田柳示范园区共建设温室大棚160个,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2个,入选潍坊市首批物联网试点项目。今年年底前,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将新上农业电气化大棚智慧用能项目,通过农业电气化大棚泛在物联改造,率先实现智能化,带动引领乡村电气化全面推进。 走进温室智能化蔬菜大棚,一应俱全的卷帘机、放风机、温湿度监控、雾化、植物生长灯、水肥一体机等全是智能化,通过手机APP,大棚的一切信息都能实时掌控,从而实现了遥控放风、补光、加湿、浇水、施肥。“现在,我们的温室棚正在安装能源路由器和采集设备,信息采集后直接上传到智慧农业能源云平台上。通过手机APP,我们能实现电、水、化肥、农药等能效环节的精准使用,同时这个平台还提供农业种植技术咨询服务、农业金融保险等,比以前单纯的手机操控放风、施肥等功能更先进了。”在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大棚里,示范园负责人韩全志高兴地说。 这一切都得益于坚强可靠的农村配电网。近年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先后争取投资69.93亿元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截止到2017年9月,新增配电变压器5860台,农村户均容量提升至1.85千伏安,73个乡镇、2459个村从此告别了“低电压”,140万亩良田用柴油机抽水灌溉尘封历史。 从星星为伴、油灯照明的落后生活,到电力充裕、产业振兴的小康之路,电力成为撬动生活、思想和文明之裂变的无形杠杆。扶摇直上的现代城市蝶变,背后是潍坊供电“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不变初心。 优质服务: 服务美丽鸢都新跨越 夜幕降临,美丽鸢都街头灯光璀璨,远处霓虹灯把城市装点得流光溢彩,近处万家灯火暖意融融。电力让客户体验舒适度不断增强,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也让这座风筝之都更加耀眼。 新中国刚成立时,潍坊的用电客户数不足万户,用电群体类型也相对单一,到如今,潍坊用电营业客户数已经增长到360万户。时代在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变,但潍电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随着装备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的服务能力也随之大大提升。1997年,当时的潍坊电业局主动转变观念,变“用户”为“客户”,变“管理”为“服务”,迈开行风建设的步伐,不断改进服务作风,树立行业新风,被誉为潍坊市和山东电力系统行风建设的排头兵。 彩虹连着你我他,供电服务进万家。2000年,山东电力启动“彩虹工程”,推动营销工作向服务模式转型。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按照“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理念,重新修订了用电营业的各项制度标准,使客户服务更便捷高效,营销服务面貌一新。近20年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把彩虹工程作为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一年推出一个新主题,每年都有新载体,在党和群众之间、在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我们两个临时用电项目从申请到装表送电,仅仅用了14天、11天,供电公司在方案答复、带电接火、验收送电环节用了不到两天,干了这么多年项目,‘供电公司办电效率’让我没想到。”9月18日,在新松(潍坊)智慧园,项目负责人李文兴向供电服务人员竖起了大拇指。新松智慧园项目享受到如此高品质的服务,正是得益于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大力推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2018年,在全面优化供电营商环境、提升“获得电力”水平的大背景下,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全面践行为民服务理念,以业扩提速为抓手,大力推行“一证办、网上办、一链办”的“三办服务”新模式,打破专业壁垒,构建起供电服务新体系,全力助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国网潍坊供电公司主动融入政务服务,会同市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局等部门,创新实施电力外线工程行政审批“一链办理”,将行政审批环节由7个压减到4个,实现由原先最长的1—3个月压减到12个工作日,截至目前,潍坊市客户平均接电时长压减至27.1个工作日,同比降低38.3%,创出业扩上电的“潍坊速度”。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还紧紧把握科技发展带来的创新机遇,依托“互联网+”、智能电表等技术,不断拓展线上服务渠道。如今,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掌上电力2019、彩虹营业厅、微信等渠道办理用电业务,真正实现了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 办电加速让客户有了满满的获得感,而更大的“福利”还在后面。2018年,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积极贯彻省物价局文件精神,实施推进新一轮工商业降价工作,一年之内四降电价,为客户节约用电成本3.43亿元,完成了“一般工商业平均降价10%”的目标。除准确执行最新电价,潍坊供电公司还主动上门为企业核算用电“经济账”,面向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积极推广电力直接交易,为客户节省“真金白银”。2018年,全市共有755家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年交易电量达到135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2.4亿元。 当好先行官、架起连心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聚焦70个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和180个市级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彩虹连百企,服务八上门”专项行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弘润石化公司110千伏弘润科技站及配套工程提前一年竣工送电。该公司还积极帮助山东奥精生物等47家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山东超大饲料等52家企业排除用电隐患,对诸城大业等45家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向豪迈集团等42家企业推介增值服务,让全市落户企业享受到更加智能高效的供电服务品质。 站上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在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全面服务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做好电力先行官,留下了潍电印记,展现了潍电担当。 “进入新时代,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单位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全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电能支撑。”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李作兵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