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三元朱村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市人社局上下联动抓实学习教育
潍坊城投集团稳步推进主题教育工作
迎国庆
多彩活动献祝福
市中级法院举行“同心筑梦 祝福祖国”文艺汇演
2019昌乐农村电商节新闻发布会举行
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学员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健步走活动
我市一导游入选文旅部2019年“金牌导游”人才培养项目
让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2019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记“最美奋斗者”,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



  □本报记者 付生
  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再获党和国家表彰,荣膺“最美奋斗者”称号。
  就在此前一天,省委副书记杨东奇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王伯祥转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作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对他在改革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
  记者26日采访王伯祥。他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才成就了潍坊的发展、寿光的崛起,成就了潍坊大地“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创业成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王伯祥是推动潍坊改革发展的奋斗者的杰出代表。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县强市的重任扛在肩上。特别是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的几年时间里,集中力量办了三件事: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组织了寿北开发,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这三件事,为寿光的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王伯祥离开寿光近30年后,仍然有人自发为他写书传颂,他每次回到寿光,老百姓都抢着跟他拉呱聊天。
牢记使命拓“富路”
  在找到冬暖式蔬菜大棚的“金钥匙”之前,三元朱村还是一个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村子——全村家底只有两架破马车、十口瘦牲口和几千元存款。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崛起和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当初一穷二白的村子成为了“全国小康示范村”“中国特色经济村”……从土地上刨出了一条真正的创新路、致富路。
  回忆起三元朱村的沧桑巨变,被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没有伯祥书记,寿光菜和我的名气哪有这么大。
  王伯祥,寿光蔬菜产业历程中,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
  “我1986年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温饱问题解决后,我们的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国家如何富起来、怎么样富起来的时候。”说起当年,王伯祥记忆犹新,“所有工作,都是按照中央要求,尽快让老百姓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伯祥的目光首先投向“菜园子”,大胆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发展。这是寿光历史上,第一次把蔬菜产业放在如此重要之位置。
  蔬菜与市场,是乡村振兴“寿光模式”的起源。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除,“市场”二字还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搞出事谁负责?王伯祥的回复简单而坚定:“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其实,王伯祥当时的“胆大”,并非是由着性子“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因为有了为民之心,才有了好的发展思路。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南部,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蔬菜种植。清康熙年间,已有40多个蔬菜品种。即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寿光人也没丢掉老本行。
  但勤劳的寿光人,却因为对“市场经济”的准备不足,很快就体会到了菜贱伤农的苦涩。王伯祥回忆说:“为什么菜卖不出去?经过调研发现,就是流通渠道不畅。”当时有个基本判断,市场是第一位的。
  走进今日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每天凌晨五点钟,忙碌已近尾声。“本地菜农大多半夜就摘菜,凌晨两点送来,五六点钟近万吨蔬菜被送往全国各地。”负责人刘彬雨介绍,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还是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影响着全国蔬菜价格体系的大市场,它的前身是占地20亩的九巷村批发市场。原九巷村支部书记、已经74岁的夏洪升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难掩激动:“我们寿光老百姓种菜园子的很多,但早先流通渠道不畅,菜经常卖不出去烂在地里。   
  伯祥书记找到我说,如果只抓生产不抓市场,种的菜卖不出去,会抑制生产的发展。我俩一合计,就用我们村里的场院,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
  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用“市场”打出了一手好牌,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蔬菜“夏天是草,冬天是宝”,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积种菜,农民的日子可就更好过了。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动员17名党员干部担着风险带头搞冬暖式大棚。当时,建一个大棚需要五六千元,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干不好怎么办?王乐义回忆说,关键时刻,一直关注大棚进展的王伯祥鼓励他说:“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正是因为有了王伯祥的支持,三元朱村的冬暖式大棚迅速起步。当年腊月二十八,第一批黄瓜上市,管理好的大棚卖了30300元钱,管理一般的卖了26000元,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在当时月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的时代,犹如一声惊雷。
  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决定在全县推广。他组织万人大会,号召向三元朱村学习,加快把冬暖式大棚技术向全县推广,并成立和局长一个级别的蔬菜办公室,除了沿海几个乡镇,其余27个乡镇全部搞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农民拿不出钱建大棚,王伯祥承诺每个大棚县里补助2000元,按时到位。然后,他亲自跑到银行贷款2000万元。
  1990年,寿光一口气建成5130个蔬菜大棚,当年收入1.2亿元。寿光蔬菜跨越式发展迈出第一步。历史如镜,照出政绩的虚实。今日,寿光已有日光温室14.7万个、拱棚2.5万个,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60万亩,年产450万吨,蔬菜总产值约110亿元,年交易蔬菜约900万吨,直接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7.8万户,各类蔬菜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寿光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中国蔬菜之乡”。
  不止于此,自蔬菜的那一抹绿从三元朱村晕开,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大力推动下,已走出寿光、带动全市、遍染全国,改写了中国“菜篮子”的发展历史。
迎难而上拔“穷根”
  一条无形的咸淡水线,将寿光分成南北两重天。寿南土壤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寿北120万亩盐碱地,却难有收获。
  “作为书记,我不能看着寿光近一半的人受穷。”王伯祥决心决战寿北,让寿北百姓也过上好日子。其实,开发寿北,是当时寿光历届县委面临的难题。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1986年秋,寿光县委、县政府召开联席会,就寿北开发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王伯祥一锤定音:“当领导就是抓难事的,遇到困难绕着走,是我们的耻辱。”
  几经调查、研究、座谈,王伯祥和大伙儿达成一致,只要因地制宜,把盐碱滩都搞成高标准的台田、盐田、养虾池,老百姓绝对能过上好日子。
  1987年10月8日,治理寿北的战役正式展开,全县调集20余万民众热血沸腾地开进寿北。王伯祥更是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就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他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
  四间破窝棚,一张老式桌子,扯上一根电话线,安上一部摇把子电话,棚顶上高高竖起“寿北开发总指挥部”红旗。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指挥部,让20万群众同心同德共奋斗。
  寿北开发,谱写了干群同舟共济的壮歌。干部与群众一起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王伯祥47天没回家,一直靠在工地上。时任寿光县委十一名常委,九名住在工地上。常委、副县长们都是七大战区的指挥,战区之间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明海身体有病,王伯祥让人把他的铺盖拿走,撵他回去治疗,他却背着王伯祥又偷偷把铺盖搬回窝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凤岩口腔溃疡,又扭伤了脚,仍一瘸一拐坚持在工地上劳动。王望乡乡长孟祥志,潮水冲毁了民工窝棚,他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水中,为民工打捞铺盖……
  1987年到1991年,寿北开发从开始的全县作战到后来的以乡镇为主作战,五年内从未停止过,真正解决了寿光的“半身不遂”,棉花、虾池、盐场、盐化工成了寿光加快发展的后劲、潜力所在。
  岁月如歌,大地为鉴。开发寿北,让寿光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看到杨树排成了行,想起了当年的王伯祥。”至今在寿北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寿北的老百姓动情地说,没有伯祥书记,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感谢党的好干部。
  寿北开发、弥河治理、村村通沙子路……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几乎年年都有一个大的“战役”,为今日寿光之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寿光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6元。菜乡农民开着小货车种棚卖菜,开着小轿车进城购物,人均住房面积41平方米,户均存款15万元。
担当作为树“标杆”
  在寿光任职期间,王伯祥有个著名的“标杆三问”。
  以寿光造纸厂为例:第一问,在潍坊的位次?只要不是第一,就瞄准第一去学习。等在潍坊夺了第一,再问在全省的位次,找到目标,继续盯着学。最后问在全国的位次,再找目标学。寿光造纸厂,就是这样被一问再问,一步步“问”成晨鸣集团,“问”成全国造纸业的“老大”。
  对各行各业,王伯祥都要求把具体目标定明白。寿光教育原来在全市排不上号。王伯祥照例也是“三问”,推动寿光农业技术学校摇身成为寿光职业中专,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拔了头筹;后来成为“山东经济发展学院”,而今成了全国闻名的潍坊科技学院。在县一级办起大学,实属凤毛麟角。
  工业曾是寿光的软肋。农业发展后,王伯祥又开始带领全县补齐工业短板。在没怎么起步的情况下,发展工业不仅难度大,而且周期长。当时就有人提醒王伯祥:摆弄企业风险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可是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么?王伯祥回答:“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
  那时候,推进企业发展和改革,转变观念非常重要。王伯祥带着70多人的工业取经团,首先跑到江苏“换脑筋”,越看越心惊,人家一个县工业产值高达40多亿元,而寿光仅有3亿元。首次南下考察拧开了寿光工业发展的“开关”,回来不到一年时间,全县投资1.5亿元,上了77个项目。
  出去看,回来干。此后每年,王伯祥都组织取经团,到大邱庄,到深圳,到东莞,到上海,取真经,真取经。每次出去时间都盯得紧紧的,下车对口学,上车分组讨论。“取经就是取经,不是看光景,消化不了就是白取了。”王伯祥说。
  1989年,寿光县引进第一个“三资”企业项目。为了这个项目,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副县长李福明,在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奔波于北京、济南、青岛等地,由于过度劳累,患了严重的胃窦炎、胃溃疡。每逢出发,都是带着中药锅子,每到一处住下,司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他煎药。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寿光当年缺企业,更缺少企业家。有一次,王伯祥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企业领导的调整问题。会议拍板,在全县公开选拔厂长经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开拓精神、有领导才能,能把企业搞上去,就可大胆启用。
  王伯祥带着县直部门的负责同志,把全县重点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并展开了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对全县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和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更换……40名“有事业心的能人”脱颖而出,被推上工业一线。
  当时53岁的陈永兴被派往寿光造纸厂,仅4个月就扭亏为盈;当年,24岁的田其祥是选任企业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后来接任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将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
  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五年后,寿光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近10倍。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与百姓。一场工业翻身战为寿光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寿光,不仅有绿色的蔬菜,还有蓬勃的工业。2018年,寿光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34亿元,同比增长30.7%。
  王伯祥说,干事创业一定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的检验。这也正是他被寿光人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原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