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凝心聚力打造优质均衡的教育高地
2019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打造优质均衡的教育高地
—诸城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诸城全市教育大会,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祖国,我爱你
  ▲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
  ▲组织教师走进科技公司开展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新建繁华中学
  舜德学校体育场



  □本报记者 潘来奎
  通讯员 宋 伟 李升国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动员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教育砥砺前行的新坐标。
  诸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古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风尚。近年来,该市教体系统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升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坚持立德树人,聚力改革创新,以区域教育一体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为目标,以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全国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首批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验收,被表彰为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夯实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教育现代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近年来,诸城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以推进,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和学校建设力度,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大统筹力度,实现教育投入一体化。诸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校舍维护费等全部上划由该市财政承担,近五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达128.09亿元。坚持把统筹城乡学校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验收,内部设施统一配备,有效保障城乡办学条件均衡。2015年以来,该市共规划学校建设项目81个,总投资56.84亿元,建筑面积157.45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新增学位13万多个,顺利完成了“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攻坚任务,办学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政府牵头对个体校车进行全款回购,实行校车公司化运营,重新规划运行路线500多条,科学设置接送站点1300多个,给每辆校车安装GPS和4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实现全程监控。全市47所中小学71家食堂全部完成亮厨工程,所有食堂全部配备快检室,保证学生吃得放心。2018年,投资500余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校园安保校车运行指挥中心,设立校园安保监控、校车运行监控、学校食堂监控和联网报警四大平台,实现对校园、校车、学校食堂的动态监测、预警风险、联网报警、应急救援一体化。
  破解发展瓶颈,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化。从破解难题入手,努力推进学前教育、职成教育等与基础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启动实施了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基本构建起公益普惠、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8年,为满足“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园高峰需求,多方协调新增公办幼儿园独立事业法人单位27个,核定总量控制人员1260名,解决了学前教育“师资瓶颈”问题。全市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实时跟进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省级品牌专业12个;成立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采取学院出订单、农民选菜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联动”模式,年均培训社区居民7万人次,逐步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全日制民办学校发展到5所,在校学生1.3万余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注重平台建设,确保教育资源优质化。近年来,诸城市不断提高教育内部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市配备教学用微机3万多台、多媒体设备4000多套。建成全省首家基础教育云计算中心,实现专用光纤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建成密州网络教研学院,设立微课录播、协同备课、在线学习等模块,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建成30多个高清录播教室,推进“专家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共上一堂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线上+线下”的英语双师教学,现已覆盖到84所学校327个班级。并建立线下体验中心,开设英语外教公益课堂,让全球优质外教走进每一所城乡学校,有效解决了薄弱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加强人才建设
努力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种发展状态,具体到教育,不仅仅是硬件保障的现代化,更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培养现代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诸城市把教师的结构、数量、质量等列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
  用足政策利好,推进队伍结构均衡化。诸城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自2015年至2020年,每年补充新教师500-600人左右,优先按“退补相当”原则补充编制内教师,不足部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聘用制”教师。不断创新招聘形式,对急需紧缺学科采取只面试不笔试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从教。五年来,全市累计招聘新教师2824人,其中超过70%的新聘教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破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对新上岗农村教师,统一安排在市直学校跟岗锻炼两年,安排骨干教师引领其专业成长,两年后再回农村学校任教,迅速提升了农村学校新教师的业务素质。
  实施精准培训,确保教师队伍专业化。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提升这个牛鼻子,以高端培训为突破口,完善发展机制,精准发力,让教师既找到学科的价值,又体验育人的乐趣。该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启动了“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整体加入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形成跨区域的成长共同体;分批选派优秀校长到北京十一学校、清华附小等全国名校挂职学习、跟岗锻炼,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增强本领;实施“领雁计划”,遴选基地学校,培养一批优质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程”“青年教师助力工程”“骨干教师锻造工程”“名师团队建设工程”四大工程,组织开展名师、名校长、首席学科教师、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如对新进教师实施“343培养计划”,每年拨付1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促进新进教师一年合格、两年骨干、三年优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共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1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10名校长、教师入选齐鲁名校长和齐鲁名师建设工程。
  落实县管校聘,实现师资配置一体化。近年来,诸城市加快“县管校聘”改革,建立了组织、编制、教育、人社、财政等各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了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核定职称岗位总量、财政部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调整的格局。成立“诸城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将每年新招聘教师和跨校竞聘教师纳入中心管理,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全体教师,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每年暑假,各学校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岗位竞聘,设置不低于5%的跨校竞聘岗位,促进城乡师资科学有序流动。
加强制度创新
积极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诸城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
  确保党建工作全覆盖。成立诸城市委教育工委,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市教体局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将镇街(园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纳入市委教育工委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校长、书记“一肩挑”。大力实施“建扩引”项目,建设“王尽美故居”“陶钝文学馆”等20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校外教育基地,让红色资源有活力;持续推进“百千万”项目,通过百名干部赴圣地、千名党员进基地、万名教师学党史,让教师心中有信仰;不断丰富“观学研”项目,开展观看红色影片、学习红色课程、实施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学生成长有方向。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施了“消除二元结构”“城乡学校联建”“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四环之内6所原街道学校划归市直学校,一举盘活城区办学活力不足的薄弱学校;成立13个“城乡学校联建共同体”,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带动了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坚持给学校放权,为校长赋能,让公众参与,通过一套好机制,成就一批好学校。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落实校长职级工资,设置3级8档,保障校长“有为有位有待遇”;大力精简和压缩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考核。出台《关于改进教育督导方式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见》,分别将年度综合督导中各类取得第一名的学校命名为“自主发展试点学校”,给予次年“免检”政策。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动“推动区域育人模式变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项目,打破学段、学科等边界,统筹推进课程资源、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系统变革,培育改革新动能。坚持开放办学,切实发挥好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的作用,实现多元参与,把学校管理的风险变成共同治理的风采。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延伸育人空间,建设社会“大课堂”,汇聚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兴教育的正能量,让整个社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促进教育服务优质化。通过市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由专业保安公司组建校园保安大队,按照“统一招录标准、统一工作待遇、统一监督管理”要求,按标准配齐校园专职保安。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配备校园专职保安957人,构建起了校园安保屏障。努力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划片招生、免试入学”的方式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普通高中实行“电脑选校”,促进四处公办高中生源相对均衡。全面推行小学“弹性上学”与课后延时服务,将其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打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扎实做好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加强残疾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教育,五年来共发放各类资助金1亿多元,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2万笔,惠及13万名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