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政若水润民生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市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综述 |
|
□本报记者 孟祥风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我市社会民生事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各领域民生工作,逐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一部有厚度有温度的民生答卷,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潍坊百姓,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成为谋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坚实根基。 撑起健康“保护伞” 健康是幸福的第一要素。 从新中国成立前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到今天群众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城乡大地,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 及至目前,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81岁,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薪酬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城市,我市医改成绩备受瞩目。新时期、新作为,深化医改持续发力,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当前,我市正在推进高密市县域“六统一”医共体建设,打造全省医共体建设新典型。潍坊市中医院、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阳光融和医院被确定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医院”;高密市为“全省分级诊疗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 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牢牢抓在手上,今年全市重点建设80个市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遴选40人为首批“潍坊基层名医”,开展“万名村医能力提升计划”,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有效、经济的便捷医疗。目前,全市36家二级以上医院与38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全面开启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新篇章,我市新出台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60条措施,印发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方案,建成了7家“互联网医院”,成立的远程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呼吸病医学中心覆盖到了22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了46支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分队,数量占全国1/8。 发挥优势特色,加快中医药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潍坊全域和10个县市区已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让群众看得起病,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整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全面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作为全省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具有潍坊特色“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医保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因年老、疾病、伤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参保职工的医疗护理问题。 共享教育公平阳光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我国教育大步向前,潍坊教育也在持续改革中不断前进。 坚定以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综合改革,我市先后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国家级试点11项、省级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等17项,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十大教育改革典型,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五届获得教育改革创新最高奖的市。在省委、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7年全省第一。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消除“大班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3.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34%。今年,全市又规划建设81处中小学、140处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今年新建、改扩建民办中小学6所,民办中小学数量达到94所。普通高中混合制办学试点学校达到5所。持续深化“一校长多校区”管理体制改革,全市组建“一校长多校区”66个,共覆盖167处学校、25.6万学生,优秀校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创造教育质量新高度。今年,全市立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8项、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1项,成为全省唯一的“普通高中综合改革试点市”,诸城超然中学等5所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占全省1/2。承办了山东省中小学创客大赛,参赛数量和获奖人数全省第一。获得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16枚,占全省获金牌总数的1/3,连续10年位居山东代表队首位。在第19届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5项,其中8项为全省第一,被推选参加全国比赛,占全省参加国赛总数的53%。 教育惠民服务成效显著。建立延时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共有986所学校开展延时服务,30.4万学生受益。市县校三级建立“书记主抓、党员主办、全员参与”的惠民服务新机制,上半年我市群众诉求办理一次办结率97.76%,群众满意度88.95%,比去年同期提高3.95%。 就业不愁社保完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 70年来,我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群众的“饭碗”越端越牢。近年来,我市更是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让广大企业与劳动者感受到了改革举措带来的温暖。 在组织协调架构上,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为总召集人、40多个市直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席会议协调、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统筹谋划推进全市就业创业工作。 加强风险防控,积极促进援企稳岗,从源头上减少失业、稳定就业。根据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全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0年4月30日,每年减轻企业负担9.9亿元,惠及1.9万家参保单位、100多万职工。今年,我市还对因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政策或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努力让每个有就业意愿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市着力完善工作体系,不断拓宽就业服务渠道,构建“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每年组织大型专场招聘活动500场次以上,编制《潍坊市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9-2022)》,构建“1311”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聚焦大众创业,扎实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我市在全国、全省率先推行《就业创业证》与社会保障卡“证卡合一”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年来,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8万人,年均超过10万人,每年在省政府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中名列前茅。今年1-5月份,全市实现城镇新就业6.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7%,低于年初控制目标1.1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低位。 持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务院要求提前两年实现了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面提速,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今年,连续第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市43.63万人受益,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500元。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生活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提出了“2017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脱贫,2019年和2020年巩固提高、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任务目标,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创新形成了以“加减法”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战之潍坊战法”—— 大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做增收“加法”,全市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33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创建了合作社,全市共建成镇县、村级产业扶贫项目1114个,市级30个;在全省率先推开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保险,构建起了“311”兜底政策保障体系。 经过努力,201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实现兜底脱贫,33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今年,我市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狠抓工作落实,补齐短板弱项,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水平。 持续发力高位抓推进。市委、市政府连续推出全市脱贫攻坚反思会、推进会、调度会等“14会2报2班1巡察1节目”二十大举措,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9次,带头进村入户开展“四不两直”调研,察实情、摸实底。31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镇、村,包靠5户贫困户,县市区委书记带头走访贫困户,110个市直部门抽调1100名机关干部充实到帮扶队伍中,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响鼓重锤齐心抓落实。市里制定出台“四个规范要求”“三个档案”“五个台账”,派驻“三个责任人”,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工作指导更加规范科学。各级累计投入1.77亿元,为5.1万名贫困人口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措施,贫困群众脱贫质量稳步提升。 70年华章,浓墨重彩;70个春秋,沧桑巨变。 潍坊,正一步步用民生实事“幸福之音”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演绎更多精彩蝶变,书写更多动人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