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渤海湾畔的红色堡垒——马渠村
家门口上演精彩大戏
时代,在歌声中前进
李树明《了凡四训正义》出版
全市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展演比赛结果揭晓
我市第三届自行车城市联赛环城赛举行
2019年10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湾畔的红色堡垒——马渠村



  ◎温桂鹏

  马渠村,位于昌邑北部渤海滩头的龙池镇,是一个近千户、3000多人的大村。我从小便听说马渠村出干部,曾经一度是县委驻地。几年前,我曾到过马渠村进行采访,当时看到马渠村的革命遗址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心里想着哪一天,这些红色的遗址能够得到保护和利用,能够将马渠村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仅仅几年时间,昌邑市委、市政府大力挖掘保护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基地,马渠村的革命遗址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我随潍坊日报组织的“不忘初心·红动潍水——渤海走廊行”活动走进了马渠村,对富有传奇色彩的马渠村进行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顽强斗争——
根据地里的“根据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潍县广文中学求学的魏惜珍、李杰等回到家乡马渠村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经孙汉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渠村建立了最早的党支部。日军侵占昌邑城后,中共鲁东工委和昌邑县委在瓦城村领导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马渠村把几十名青壮年送到了部队,马渠村成了七支队活动的基地之一。1938年八支队与七支队在这里胜利会师。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昌邑县委和独立营大部分时间吃住在马渠村,马渠村成了昌北根据地的核心。
  1940年春,马渠村成立了自卫团。10月,柳疃日伪据点的敌人让马渠村村民到据点照相,办“良民证”。马渠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坚决抵制,全村没有一人去照相。估计到敌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党支部组织群众做好了应敌准备。一天,敌人由柳疃据点向马渠村扑来,村自卫团青壮年迅速带着枪支弹药迎击敌人。毫无准备的敌人失去了进攻能力,撤回了据点。从此,柳疃据点的小股敌人不敢再骚扰马渠。
  1941年冬,为了改变不利于游击战的平原地形,上级号召挖“抗日沟”。马渠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奋战42天,在村西大洼里挖了宽1至2米,深2至2.5米,纵横交错,形同蛛网的长达80多华里的“抗日沟”。同时,对村内的地形进行了改造。堵大门开小门,截大街转小巷,群众家里挖地道、砌假墙。进犯的敌人像进入了迷魂阵,到处被动挨打。马渠成了敌人望而生畏的堡垒,再也不敢轻易进犯。
英勇善战——
马渠民兵威震昌北

  自卫团与柳疃据点的敌人首战告捷后名声大震,县区奖给了自卫团部分武器,改善了装备。以后,民兵们不但在自己的家乡保卫县委,保护群众,还经常配合主力部队到处打击敌人。“调马渠的民兵”,这是战争年代我军在昌邑北部打大仗时,指挥员无数次说过的一句话。马渠的民兵成为昌邑群众武装力量的一支生力军。
  1943年4月的一天,马渠的民兵参与了昌邑武装斗争史上的首次打汽车战斗。马渠村参战的50余名民兵,配合县大队二连,截击护送伪山东经济开发署的刘洪祥去柳疃勘探地形的日伪军车队。民兵埋伏在道路两侧,待敌人汽车接近时,将铁耙倒着扔到马路中央,挡住汽车去路。战士们一齐开火,仅用十几分钟,就生擒了大汉奸、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军、10余名伪军,缴获汽车1辆,长短枪10余支,其他物资一宗。
  5月,日军在马渠以北十几里的徐家庄安了据点,企图切断“渤海走廊”。县委和县大队又调马渠民兵参加“围困战”,使敌人断水断粮。30多名马渠民兵用出殡抬棺材用的“大架子”把一门几吨重的生铁炮抬到据点下,对敌炮楼进行炮击,吓得敌人一连十几天彻夜防范,最后不得不撤离了这个据点。
  抗战中,马渠的民兵队伍愈战愈壮大、愈坚强,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1947年冬,昌邑县已经解放,但相邻的寒亭一带的国民党军不时东侵我根据地边沿地区。县武装部调马渠民兵魏树甫带爆炸队用地雷封锁寒亭,阻止敌人东犯。上阵不到10天,炸死敌人13名,寒亭守敌不敢再向东进犯。事后,魏树甫被县委授予“爆炸大王”称号,西海军分区授予其一等功奖章。
勇挑重担——
妇女顶起半边天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马渠的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她们站岗放哨,拥军优属,英勇顽强,无私奉献,比男人毫不逊色。
  马渠村的第一任妇救会长陈志强,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把自己的家贡献出来,成为党的秘密活动场所。1940年秋末的一天,县委民运部长马骏等4人驻在马渠村开展抗日工作,一股日伪军突然窜进村来,撤离已来不及。陈志强果断地让马骏等4位同志藏在自家的地洞里,自己留在上面应付敌人。任凭敌人威逼利诱,陈志强只有3个字“不知道!”敌人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悻悻地离开。
  抬担架,救伤员,本来是男人们的事,但马渠青壮年民兵经常配合部队打仗,妇女便主动挑起这副重担。1944年12月,县独立营打虫埠据点的战斗中,马渠村妇救会组织妇救会员组成担架队和救护组救护伤员,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县独立营的领导赞扬她们“赛过男子汉”。
  1945年1月22日,与日伪联手反共的国民党“山东挺进军十五纵队”衣完斋部1500人,在马渠村建了据点,妄图伺机大举进犯昌北根据地腹地。昌潍独立营决定清除驻在马渠的敌人。马渠村妇救会长迟秋葵主动承担了侦查任务。她以送开水为由侦查敌据点的设防情况,扮奔丧的孝妇,巧妙地躲过敌人盘查,送出了情报。
  24日晚饭后,部队根据迟秋葵提供的敌据点情况,制定作战方案,将敌据点“三官庙”合围。战斗打响后,村里的群众纷纷主动支援,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怀孕的妇女摒弃迷信,为牺牲的同志整容、收殓;未婚的姑娘冲破封建思想,为受伤的战士换衣、擦洗。在马渠村民的支持下,这一仗,毙、伤、俘敌人1200余名,只有不到300人漏网逃窜。
  1945年5月,马渠村的30多名身强力壮的妇女由陈志强带领,赶着装满了鞋袜、毛巾、活鸡、鸡蛋等慰问品的马车奔赴100里外的侯镇慰问部队。她们发放慰问品,走访伤病员,扭起秧歌与军队联欢,为战士们烧水做饭,洗衣服,缝被褥,激励了战士为民杀敌的高涨热情。
踊跃参军——
“革命干部的摇篮”

  马渠村在战争年代,参政、参军的多,出干部多,闻名昌邑。抗日战争时期,全县9个区先后25任书记中有10人来自马渠。到解放战争时期,马渠村在县、区担任领导干部的达26人。原赁铺胡同出过6位区以上干部,被人们称为“书记胡同”。1957年统计,该村在职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57人。人们赞誉马渠村是“革命干部的摇篮”。
  1938年10月马渠村党支部建立后,首先把党的建设列为工作重点,积极培养、教育先进分子发展党员。到1939年上半年,全村已发展党员20余名;到1943年,随参军、参政外出的党员总数达80余名;1945年抗战结束时党员达100余名;建国时,全村已发展成为3个党支部包括150多名党员。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开阔了马渠群众的眼界,拓宽马渠群众的胸怀。抗日战争时期,全村参军参政的达480余人,出现了许多一门二英、三英的光荣人家。解放战争时期,县区领导考虑到马渠村的实际情况,一般不在该村发动参军。但每次有参军任务,马渠的青年总是积极应征。1946年大参军,上级研究该村最多出一个排,但几百名民兵争相报名,经过反复动员压缩,最后还是去了50人。1947年冬,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昌北县委动员青年踊跃参军,马渠村一次参军115人,再次轰动了全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39人为国捐躯,22人负伤致残。到新中国成立时,马渠村烈、军、工属达370余户,占当时总户数的44%。
  现在,马渠村的魏坚毅、陈志强等20多处故居和机枪连、宣传部革命遗址得到保护和修缮,建起了红色村史馆,打造成了一个集党史宣传、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如今,在展馆内,还有革命前辈的后人及村内的党员在讲述前辈的英雄故事,红色基因得到很好的传承,马渠人民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故事将永载史册,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