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姜块做出大文章 |
——峡山创新有机姜栽培技术带动产业升级 |
|
□本报记者 刘超 通讯员 刘涛 近日,峡山区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内人头攒动,采用基质栽培的有机姜开始采收,十里八村的农户都来关注有机姜的产量。经现场测产,每亩产量约为6750斤。 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别看有机姜产量还不到传统大田生姜的一半,但因其质优价高,收益远远高于传统生姜。小小有机姜正带来一场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模式的革命。 基质栽培生姜,产量一直是瓶颈,实现规模化种植,先要实现技术突破。随着有机姜测产结果公布,峡山区有机姜产业发展科技总顾问张其录长舒了一口气:“超额完成亩产6000斤的预定目标!”只有他最清楚,有机姜产业发展走过了怎样的曲折道路。 生姜的无土栽培一向是业内难题。2014年,张其录和孙建涛开始实验用基质种植有机生姜。“当年种了十几亩,每亩投入了1300多斤姜种,只收获了800多斤生姜。”这样的结果让张其录很受打击。但凭着他对生姜的感情,也凭着自己的技术,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想过放弃。 他们不断改良栽培基质配方、种植技术和日常管理,生姜产量开始稳步增加。到第五个年头,每亩产量已经达到4200多斤。 经专业机构检测,有机姜不但在农残方面远远低于普通大田生姜,对人体极具保健功效的姜辣素含量更是达到传统生姜的四到五倍。 种植技术成熟后,有机姜生产采取了承包联产的发展模式,园区建起高标准物联网大棚,并统一设施投入、统一技术指导,再由农户承包种植。这种农业发展新模式在有机姜种植中获得成功实践。 今年,享受着有机姜丰收喜悦的还有农户姜言平。他承包了产业园17个大棚共25亩有机姜。经过测产,他的亩产量达到7000斤。“园区以每斤6.5元的价格对有机姜进行收购,除去每亩1万元的承包费和1.5万元的后期生产投入,每亩纯收入两万元。”姜言平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他的25亩有机姜纯收入将达到40余万元。 农户增收的背后依托的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姜言平已经种了十几年大姜。原来他和妻子两人种七八亩大田生姜,杀虫、除草、灌溉……几乎每天都要靠在地里。而现在两口子管理25亩有机姜很轻松。 “基本不用杀虫除草,浇水时在家里拨个电话、棚里的机器就自动完成,经常好几天不用过来看。”姜言平说,园区对有机姜进行回收,不仅免除了后顾之忧,也省了租赁姜窖储存生姜的麻烦。 (下转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