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北海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怀念大姐
夜市
花瓣吻上我的唇
2019年12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大姐



  ◎李潍安

  真挚的爱往往在无形中传递着巨大的能量。自懂事起,我就沐浴在来自大姐真挚细微却博大的爱中。尤其是大姐对我这个小弟的厚爱和付出,滋养着我的成长,让我受益终生。
  小时候,牵着大姐的手慢慢走在乡间小路上,只要我喊一声累,大姐就会立刻笑盈盈地俯下身来,背着我继续前行……假若能够握得住时光,我愿用无私的爱呵护大姐的一生幸福;假若时光可以倒流,我愿用余生的岁月换取与大姐的短暂守候!只恨岁月无情,人世间终难摆脱最痛苦的生离死别!
  大姐过世快三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她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如影随形。
眷眷女儿心 深深长姐情
  大姐出生于1938年,属虎,在我们兄弟姊妹中是老大。因祖辈、父辈两代人都无姐妹的原因,大姐的出生无疑给家中增添了特别的喜气,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都格外疼爱她。以后,随着姊妹兄弟的陆续出生,长辈们对于大姐的爱被“分享”了,一家十几张嘴让原本并不宽裕的日子更加拮据。尽管爷爷是个教书先生,在村中算得上是有固定收入的人,但一家老小的衣食冷暖,足以让那点微薄的收入变得捉襟见肘,以至于大姐没能享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上学便利。将近十岁的大姐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求知欲,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她无缘进入近在咫尺的课堂,于是她便利用照看弟弟妹妹的间隙,偷偷在爷爷的教室外“听课”。那一双渴望读书而又无助的眼睛,深深刺痛了爷爷的心,于是,爷爷一咬牙把我的大姐送进了学堂,并亲自给她起了学名——爱文。大姐非常珍惜爷爷和一家人从牙缝里给她挤出的上学机会,艰难地读完了高小(五、六年级的小学)。之后,不得不屈从家庭的困窘,回村务了农。因为大姐天生要强,吃苦耐劳,各方面表现好,又加上她是当时村里唯一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女孩,所以村里就让她加入了共青团,又选她当了妇女队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了史上罕见的三年经济困难,许多人不得已背井离乡。1961年初春,大姐含着眼泪跟回家探亲的亲戚去了东北,几经辗转,最后在吉林的一个林业局落了户,之后又和在该局工作的郭姓青年结了婚。
  不知道远走他乡的大姐,在离开家门时心中承受了多少酸楚,也不知道远在他乡的大姐,在陌生的人世间忍受了多少磨难。
  好在婚后的大姐和姐夫互敬互爱,生活还算美满。虽然人在外地,但大姐时刻惦念着还在老家缺吃少穿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她千方百计省出点钱寄给家里贴补生活,或买些东西寄给家里救急。儿行千里母担忧,女嫁千里不忘根。只靠一封家书难以抹平那一份刻骨的思念。翌年,她就挤出时间回家看望了父母,并带来了一大堆吃的和穿的,为家里困窘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暖色。
  此后,每隔三五年,大姐都会领着孩子回家看望父母。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在路上既要乘火车又要坐汽车,中间要倒车多次,回来一趟要走三四天,遇到客流高峰需要更长时间。我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大姐一个人领着四个孩子回老家,最大的孩子不到七岁,小的只有半岁多,还带了一大堆行李物品。听大姐说,上一次回家在沈阳倒车时,一个小孩走散过,急得她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最后,在车站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次,她格外小心。走路时,背着一个,抱着一个,领着两个,始终不让孩子离身。乘车时,旅客多,一直没有座位,孩子打盹,别无办法,只能把他们塞到座位底下的空间里睡觉。我很难想象大姐每次是受怎样的苦、遭怎样的罪才到家的。
  无论如何,大姐依然以各种方式帮衬着家里,父母健在的那些年份,她每年都要寄些钱物。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在吉林成家几年后,又把我的三姐带到了身边,不但帮三姐找活儿干,还帮助她建立了家庭。1975年,父亲患病需要手术,大姐知道家里无钱治疗,便亲自接父亲去他们那里的林业局医院做了手术。父亲在那里的两个多月里,大姐和姐夫跑前跑后,精心护理,直至父亲完全康复,才把他护送回家。
  从懂事起我就感受到,大我15岁的大姐一直像母亲一样关心疼爱着我。每当我有需要的时候,大姐总会为我想到、做到。1960年前后的生活困难时期,家里人都忍饥挨饿,大姐外出讨来的饭总是先拿给我这个小弟弟吃。我刚上小学时,大姐就给我寄来了精美的文具盒和一大摞笔记本。文具盒的外面是漂亮的颐和园风光图,班里的同学都没见过,非常羡慕,为此我激动了好长时间。这是我上学期间用过的唯一一个文具盒,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高小。读中学时,我在学校寄宿。六十年代的冬季,学生宿舍既无暖气也无火炉,大姐怕我挨冻,专门给我寄来了被子和棉鞋棉帽,那双东北的“乌拉”棉鞋让我再冷的天也没冻过脚,并一直伴随着我走进了大学校园。
  大姐常和我说,她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没能上个中学、大学,是一生的遗憾,为此特别嘱咐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上中学、考大学,生活有困难她帮我解决。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大姐听说后比我还高兴。1978年初春,入学后的一天,学校传达室通知我去取包裹,我打开一看,是大姐寄来的衣服,有时兴的“涤卡”面料上下衣,有夏天穿的衬衣短裤,还有几双精致的尼龙袜。她在随包裹寄来的信中说,学校虽然有生活费,但买不了衣物,她怕我穿着太土气让人笑话,专门为我买了这些东西。看到这些衣物和信,我的泪水不自觉地流出眼眶。到了冬季,大姐听母亲说我只盖了一床不太厚实的被子,棉衣也比较单薄,又专门为我买了棉大衣,让我夜间当被子盖,白天穿着御寒。毕业前夕,大姐又给我买了一堆日常物品,大姐为我考虑得实在是太周到了。
  什么是“长姐如母”?什么是“手足之情”?大姐的关爱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些话的深刻含义。大姐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父母和弟弟妹妹,特别是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在我的心目中,大姐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恩人。每每念及,我都热泪盈眶。
浓浓儿媳孝 谆谆慈母爱
  大姐的孝敬和善良发自心灵深处。她的爱心不仅体现在对娘家人上,在婆家也同样受到肯定和称道。大姐常说,女人都有两个家,两对父母。两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娘家,另一个是婆家;两对父母,一是亲生的爹娘,二是公婆。只有对两个家都同样关爱,同样尽力,才能使整个家庭和谐、幸福、美满。
  姐夫在4个兄弟中年纪最小,母亲去世早,是父亲把他抚养大的。大姐上门后主动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那个年代,像大姐这样拥有高小文化程度又是城镇户籍的,在女同志中是不多见的。当时东北又缺少有文化的人,大姐是比较容易找到理想工作的,但为了照顾公爹和自己的孩子,她毅然放弃了工作机会,全职承担起相夫教子、照顾老人的责任。大姐不仅对公爹的关心照顾和对亲生父母一样细致入微,还教育孩子们要好好孝敬爷爷,不要惹爷爷生气,好饭先让爷爷吃,好衣先让爷爷穿。公爹生病,大姐像亲女儿一样关心伺候,全面周到。在公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大姐更是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尽心尽力靠上。不谙内情的街坊邻居都以为老人是大姐的亲爹。当知道大姐是儿媳时,都深为感动,纷纷说姐夫烧了高香,娶了个贤惠孝顺、知书达理的好媳妇。姐夫家的兄弟姊妹和亲戚朋友也无不称赞大姐的孝心和善良。
  大姐从小受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极为严格,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大姐一生养育了7个孩子,不管大的还是小的,从来不娇不惯。她深知“严是爱、溺是害”的道理,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和一些生活习惯上都毫不含糊。
  大姐的家附近,企事业单位较多,又有个比较大的火车站,流动人口多,社会情况复杂,尽管地方上设有公安机关和安保机构,但打架斗殴、团伙犯罪问题仍时有发生。大姐和姐夫为了防止子女们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走上邪路,对孩子的管理特别上心,并形成了严格的家风。若是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孩子打了架,大姐总是严以律己,先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不管占理不占理都要先批评教育。大姐总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打起架来,肯定双方都有责任!”大姐对子女的教育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大姐的孩子多,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常常要受指派照看小一些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有时爱撒娇,一不符合自己的心愿就哭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不起来,赚父母来“哄”。有的父母往往会因此批评年龄大的,迁就和哄劝年龄小的,久而久之,年龄小的孩子就容易被惯坏了脾气。大姐不这样,有几次她发现小的孩子无理取闹,有意耍横的情况,不仅不哄,反而会狠狠训斥。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孩子们都明白事理,讲究礼貌,相处也非常亲密和谐。
  大姐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从小就跟母亲学会了做针线、干家务,各样活儿都做得精细。大姐成家后,一大家子人,日常家务活都是她一人操持。大人孩子的衣服从不花钱购买,都是大姐亲手缝制,而且穿得整整齐齐,非常时尚。就是补个补丁也补得规规整整,非常得体。
  大姐一生操心受累含辛茹苦,终因积劳成疾,60多岁就患中风,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真让人心疼!值得欣慰的是,大姐的儿女和儿媳、女婿轮流伺候,照顾得细致入微。人们常说“久病床头无孝子”,但大姐卧床十几年,儿女们从不懈怠,既按时按量喂水喂饭喂药,又及时换洗衣服和被褥,还要定时帮她翻身擦澡,从不马虎敷衍,每做一件事都会认真记录,一次不漏。十几年来,大姐身上没生一点褥疮,子女们光生活服药记录本就用了一大摞。亲朋好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不赞叹和敬佩。由此可见,大姐对子女的严格教育管理所形成的良好家风,最后在她自己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每每帮故里 暖暖助友邻
  大姐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对亟需帮助的外人也都会热心相助,甘愿付出。我有一个远房哥哥,从小失去母亲,生活非常困难,快30岁了还没成家。母亲非常同情他,就托大姐帮忙。当时大姐已有四个孩子了,公公也由她抚养,家中只有姐夫一人挣工资,日子已然拮据,凭票供应的口粮自家尚不够吃的,但母亲的委托和大姐天性的善良,让她和姐夫下决心收留了这个远房哥哥。开始的半年多里,这位远房哥哥吃住都在她家里。之后,大姐又千方百计帮他在当地找到工作,并帮他娶上了媳妇,建立了家庭。
  大姐的宽厚仁慈和乐善好施很快在家乡传开。从此之后,由于贫困走出家门去东北谋生的村里人和沾亲带故的外村人,不少到大姐家里吃过住过,少则几天,多则月余。这虽然给大姐一家增添了不少麻烦和负担,但她总是热情相待,从无怨言。大姐常说,“人不是逼急了,谁这么大老远跑到这里找咱?不管怎么说,咱们的日子总比他们好过,哪能有难不帮呢?”大姐和姐夫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不辞辛苦,专门挤出时间,带着孩子们,起早贪黑去山里开了些荒地,种些庄稼和蔬菜添补家用。
  大姐为人好,在街坊邻居中是出了名的,谁家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她拉拉呱。谁家有了困难,她总是慷慨相助。有一次,邻居从威海老家来了亲戚没房住,大姐便让自家的孩子挤挤,腾出房子,帮他们家解决了困难,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姐夫也是个热心肠,常有街坊和朋友来家做客,面食菜肴都是大姐一人操办,精心制作,每每受到客人们的交口称赞。
  春夏秋冬,岁岁年年,大姐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娘家和婆家人的一致赞扬,也引来邻里街坊和朋友们的高度评价和真心羡慕。一大群孩子都事业有成,工作上进,安分敬业,诚实守信,现在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也都各自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没有一个掉队的。
  大姐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她的品格和所作所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女儿和儿媳,她对父母和公公全力付出,尽到了无可挑剔的孝道;作为妻子和母亲,她相夫教子,尽到了对丈夫和儿女全心全意、问心无愧的责任;作为大姐,她节俭自持,无私帮助,尽到了对弟弟妹妹关爱有加的亲情;作为街坊和朋友,她乐善好施,在平常的日子里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比拟的善举。
  寂静的夜幕下,我深切缅怀着大姐慈母般的亲情,陆陆续续忆起大姐沧桑人生的一些平凡往事。点点滴滴,诠释了一颗中国妇女的仁慈和博爱之心。岁月轮回更迭,季节风雨交替。往事如昨,唯剩追思;长情何堪,永扣心扉!
  永远怀念您,我的大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