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门九英 浩气长存 |
——青州抗日英雄刘旭东及其后人的故事 |
|
《尚书?禹贡》云:“海岱惟青州”。自古以来,青州就是名城重镇,不仅风景秀丽、名胜广被,而且人文荟萃、英雄辈出。而1941年发生在这里的抗日英雄刘旭东“一门九英烈”的“红”色故事,则为这座以“青”为底色的古城增添了另一种鲜艳色彩。 在潍坊抗战史上,刘旭东“一门九英烈”的事迹最为英勇悲壮。“七一”前夕,笔者一行四人驱车赶往青州,从青州城区往北行约10余公里至高柳镇。抗日英雄刘旭东的后人刘新刚热情迎接,在这位健硕精干的中年汉子带领下,笔者一行走在这片浸染过烈士鲜血的土地上,一起走进70多年前那段悲壮感人的红色往事。 抗日救亡身为先 刘旭东是刘新刚的曾祖父。他名晓亭,字旭东,青州市高柳镇南段村人。1899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益七区区委书记、中共益寿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41年1月牺牲,英年42岁。 刘旭东出生于名门之后。刘家的祖上,是明代第五代衡王朱翊镬的女婿,系皇亲国戚。而刘旭东的父亲刘裕祥,精通针灸,当年在青州古大道西侧开有“聚祥堂”药铺,乐善好施,生意红火。刘旭东自幼好学,聪慧伶俐。六岁入私塾,后考入益都师范讲习所,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带领同学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16年益都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他一边在朱良高级小学任教,一边跟父亲习医,四处传播革命思想。7年后,刘旭东弃教从医,并以行医为名暗中从事革命活动。 1937年10月,山东省党组织派遣共产党员胡维鲁等先后到青州活动,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天深夜,潜居于东朱鹿村的胡维鲁因得急性绞肠痧,求刘旭东医治。因志同道合,两个人结为好友。在胡维鲁的引导下,刘旭东就在段村一带组织起了抗日救亡团,带领村民与官府和豪绅进行了坚决斗争。是年,胡维鲁介绍刘旭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东朱鹿村党支部建立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抗日经费和购置枪支弹药费用,他不惜卖掉一个自家药铺。同时,他积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段村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段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刘旭东的影响下,他的兄弟刘观亭、刘芝亭,儿子刘汉鼐、儿媳王秀英,侄子刘汉玉、刘汉鼎、刘汉儒,侄女刘兰英,以及段村的一大批村民先后加入了共产党,成了益北抗日力量中的一批生力军。 1939年,组织上调刘旭东任中共益寿临广四边县七区区委书记。1940年4月,为扩大发展益北抗日根据地,中共清河地委决定撤销四边县委、行政办事处,建立中共益寿县委、益北行署,辖胶济铁路北益都县各区及寿光五区,刘旭东任组织部长。县委建立后,在刘旭东的努力下,益北党组织蓬勃发展,段村周围有18个村建立党支部,并建立了四边县抗日武装“六大队”,成为益北地区发展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 “一门九英”震人寰 一门九英烈,碧血沃古州。1941年1月5日,在青州高柳镇东朱鹿村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腊八惨案”,抗日英雄刘旭东等志士在这一天壮烈牺牲,用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东朱鹿村有千余年历史,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中共益北特支”,这是党在青州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1938年,中共益都县委在这里成立,当时全村200多户村民脱产抗日的多达144人。由此,东朱鹿村成了益北地区抗战的堡垒村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在当时有“小苏维埃”之称。当然,也成了日寇的眼中钉。 1941年1月4日,益寿县委在寿五区八户村开会。得到敌人要来扫荡寿五区阳河一带根据地的情报,当时正在益寿县视察工作的清东地委组织部长李寿岭,由县委组织部长刘旭东和宣传部长张鲁泉陪同,秘密潜入了东朱鹿村隐蔽起来。 第二天,正是农历的腊月初八,北风凛冽,地冻天寒。天刚微亮,伪军徐振中就带领朱良据点的日寇熊谷曹长、汉奸杨荆山等300多人包围了东朱鹿村。当时,李寿岭、刘旭东、张鲁泉等藏在陈凤春家的地窝内,由于叛徒陈劝三出卖,敌人逼着陈凤春下地窝抓人,陈凤春宁死不屈,结果被活活烧死。汉奸杨荆山又命其警卫下地窝,被刘旭东开枪打死。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在洞口点上柴草和辣椒,用扇车往地窝内煽风。 在这紧急关头,刘旭东、李连臣为了掩护同志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从地窝上来,一出洞就被敌人捆绑毒打,威逼追问洞里的情况。他俩坚定地表示,“洞里没有别人了。”狡猾的日寇熊谷曹长不相信,命令继续向洞里吹烟。中午,日本鬼子和汉奸把抓捕的抗日革命同志和群众押送到东朱鹿村十字路口。刘旭东虽被五花大绑、浑身鲜血淋漓,但寒风中依旧昂首挺胸,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汉奸徐振中曾是刘旭东的学生,他向日寇熊谷曹长密语几句后,走到刘旭东面前,假惺惺地叫了声老师,想要劝降刘旭东。刘旭东当即对其大骂汉奸、民族败类。徐振中恼羞成怒,命令汉奸将刘旭东绑在路边的老槐树上,残忍地挖掉了他的双眼。而刘旭东始终骂声不绝,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愤怒的敌人又割去了他的舌头,最后将其活活砍死。李连臣以及段村的情报员马振甲、王善祥等同志也相继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村支部书记陈庆祥也被枪杀。“东朱鹿惨案”有12名同志牺牲,6名群众受伤,村中十字路口的土地被一大片鲜血染红。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刘旭东牺牲后,受其影响,刘家众多亲友相继走上革命道路,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先后有八人为国壮烈捐躯。他们分别是刘旭东的三弟刘芝亭,四弟刘观亭,独子刘汉鼐,儿媳王秀英,堂侄刘汉玉、刘汉儒、刘汉鼎,堂侄女刘兰英。刘旭东和他的这八位亲人,被誉为“一门九英烈”,他们抗击日寇、以身报国的英勇故事在青州大地上经久传唱。 烈士祠前凭吊深 在刘新刚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位于高柳镇段村的烈士祠。这是一座典型古式建筑的四合院,坐北面南,门前有四级台阶,匾额上有“浩然正气”四字,门联为“千古壮烈”“万载光荣”,庄严古朴,令人肃然起敬。 烈士身先去,英雄气浩然。段村烈士祠占地3000平方米,祠内供奉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灵648名,是潍坊市规模最大的烈士祠,也是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祠原址为建于唐代的铁塔寺,后被日寇毁坏。1945年秋,为缅怀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地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由当时的益寿县人民政府筹资在段村唐时铁塔寺旧址上修建烈士祠。2009年、2014年,当地政府又先后筹资120余万元对烈士祠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整修了村中道路。 漫步在烈士祠院落,大家面色凝重,静默不语,追溯历史,缅怀英烈。院内有正堂三间,厅内高悬三块匾额,分别题字“英名千古”“忠勇壮烈”“浩气长存”。漫步在古朴肃穆的烈士祠内,看着纪念堂内供奉的一块块烈士牌位,心底无限敬意油然而生。刘旭东使用过的煤油灯、毛笔、砚台,烈士们使用过的武器及其他遗物,瞬间把大家的思绪牵回遥远幽深的历史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后,益寿县人民政府以“益寿县全体人民”名义,赠给抗日英雄刘旭东的后人一面锦旗,上书“群英齐荣”四个大字,是党和政府赠予烈士及家族的至高荣誉。据刘新刚讲,这面锦旗一直被父辈砌在房屋土墙内,他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后来在一次房屋修缮时偶然发现,至今珍存于青州市博物馆。现在他每当看到这面锦旗,就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而透过这面锦旗,他仿佛就看到曾祖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英雄气概。 在烈士祠内,还保存着一封旧体书信,这是时任中国第五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的赵治安于1977年写给刘旭东之孙刘保同的。赵治安(1907-1982),原名赵书荣,益都县赵家营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1月经刘旭东介绍参加领导“益都农民抗日救亡团”,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刘旭东的亲密战友,曾任益寿临广四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解放后先后在山东人民政府秘书厅、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总参谋部工作,后转业到国家机械工业部任职。在这封陈迹斑斑的亲笔信里,赵治安提及刘旭东及亲属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向烈士之后刘保同表达了深刻的慰问之情。他在信中深情写道:“你祖父(刘旭东)被汉奸徐振中俘获杀害,光荣牺牲了……你父亲(刘汉鼐)在一次日本鬼子对鲁中南抗日根据地大扫荡中牺牲的……你母亲(王秀英)是共产党员,为我们做情报工作……被汉奸发现被捕杀害的……我们大家对你姑母(刘旭东的女儿刘花荣)都非常钦佩,因为她那时不过20岁……带着一个几岁的小侄子出嫁,并且抚养得很好,我们感到高兴……”言辞凝恳,语重心长,充满敬意与体恤之情。 刘新刚回忆,父亲在世时常将这封亲笔信拿出来看,而每次看时必定暗自泪流不止。父亲去世后,刘新刚将这封亲笔信珍藏起来,视为精神之宝。 红色精神永传承 英烈不朽,千古永垂。而烈士遗志必世代相传,革命精神必薪火不熄。刘旭东这一革命世家在近一个世纪中所形成的爱国爱家、民族气节、艰苦斗争、奉献牺牲的光荣家风,也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 作为抗日英雄刘旭东的重孙,刘新刚今年已经44周岁,精明干练,事业有成,现为青州顺华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新刚的祖父刘汉鼐,是抗日英雄刘旭东惟一的儿子,毕业于鲁南抗日军政大学;祖母王秀英,是当年段村妇救会成员、八路军地下交通员。两人抗战期间牺牲时正值英年,一个27岁、一个25岁,留下年仅3岁的幼子刘保同,也就是刘新刚的父亲。年幼无知的刘保同是由姑母刘花荣抚养长大的,刘花荣对侄儿视若己出,刘旭东牺牲时她不过20岁,后来带着未成年的小侄儿出嫁,直至将其抚养成人,其情其景,令乡邻泪目。然而天道无常,在刘新刚14岁时,父亲刘保同却突然因病去世,留下他与四个姐姐和母亲相依为命。 作为烈士之后,刘新刚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低调、务实。从1994年到2003年,笔者曾与其在一家单位共事10年之久,工作期间他勤奋敬业,人缘颇好,对自己祖上的光荣事迹却从不流露半分。在笔者离开原单位转从新闻工作十多年后,才通过其他渠道偶然了解到其家族“一门九英烈”的英雄事迹。遥想当年那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再看眼前这位踏踏实实、为人低调的英雄之后,真是令人感慨万分,唏嘘不已。 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前,刘新刚都会带着两个儿子去上坟,给他们讲述祖辈抗日救亡、英勇捐躯的故事,期望着下一代牢记先辈的光荣事迹,激励他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