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行业亮点·风筝会与会展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版
 
标题导航
小风筝 大文化 大市场
文创为风筝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9年1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风筝 大文化 大市场
——聚焦2019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
  ▲王铁源在向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介绍自己的风筝轮
  ▲风筝艺人在向小朋友们讲授扎制风筝的步骤
  ▲现场扎制风筝



  □本报记者 刘晓杰文/图
  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十六届,为潍坊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在风筝会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市风筝产业发展比较快。目前,我市有风筝企业300家,从业人员达8万人,其中风筝出口企业29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50多个国家。潍坊风筝占据了65%左右的国际风筝市场和85%左右的国内风筝市场,已经成为我市独特的文化产业,是我市举办国际风筝会和作为世界风筝都的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风筝企业布局分散、交易分散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缺少一个规范有序的交易场所,直接影响着潍坊风筝产业的提档升级。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充分吸纳风筝企业的意见建议,决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一场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的风筝专业展会。
  12月13日至15日,2019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在潍坊富华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交易博览会分风筝产品、风筝文创产品、风筝配套产品和风筝扎制放飞四大展区,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展位383个,国外展位34个,来自国内外89家企业参加了交易博览会,交易额初步估算近亿元,还达成了许多“一篮子”合作项目。本次博览会以“合作·创新·推广”为主题,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风筝搭台,经贸唱戏”这一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也是“潍坊风筝”这一城市名片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创新。
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希望通过此次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潍坊风筝,更好地把潍坊传统文化宣传出去。”12月13日,在富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风筝扎制技艺第十五代传人张效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效东说:“风筝产业要想做强做大,就要不断地融入创新元素,与时代同步,只有把传统的风筝扎制技艺融入科技元素,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自幼酷爱美术的张效东,善习百工,扎、绘、雕、塑,样样精通,为民间巧艺之百变高手。从事风筝扎绘五十余年来,他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以精湛的手艺和创新的思维,在风筝扎制技艺中形成了题材新颖、构思奇妙、结构精巧、技艺精湛的艺术风格。
  在现场,张效东耐心地向每一个前来参展的人介绍自己扎制的风筝。“这个风筝我把杨家埠的年画也一起融入进去,希望它可以带着我们的传统文化飞向远方。”张效东说。他坚持与时俱进,将新时代题材融汇于风筝创作之中,让城市的梦想在天空飞翔;他充分运用复合型的艺术思维,将杨家埠年画、民间泥塑、布老虎玩具的装饰美,和传统吉祥故事的美有机结合,让风筝更富有文化内涵,更加生动盎然,更加灵性而飞扬。
  “我是第一次来潍坊,希望带着我们的邯郸风筝,可以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能够学到更多的文化精髓。”46岁的王淑芳来自河北邯郸,做风筝已经有30年的时间。她希望通过此次博览会可以学到更多的风筝创意,让风筝文化相互碰撞出更多精彩。
  蝴蝶风筝、蜈蚣风筝、龙头风筝、葫芦娃、唐僧师徒……在现场,色彩亮丽、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风筝让参展者目不暇接。
  “今天的博览会规模很大,来自全国的风筝艺人和商家都齐聚这里,共同切磋交流,促进传统手工艺大发展。”潍坊风筝大师王兆瑞痴迷风筝,致力于风筝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今天带来的风筝都是近几年新做的,造型、做工都和之前的不一样。”多年来,王兆瑞教出手的徒弟已不下百人,其中还有外国人,促进了潍坊风筝产业的传承与发展。
体验互动了解风筝文化
  风筝搭桥,文化唱戏,心口相传。
  现场风筝扎制、四线风筝放飞……在现场,前来参展的人被精彩绝伦的互动活动深深吸引着。
  “我们家是风筝世家,小的时候非常喜欢风筝。我已经做了30多年了,对风筝有很深的感情。”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第三代传人、首届国际风筝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杨红卫边说边在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现场,杨红卫从风筝的历史娓娓道来,再讲到风筝的类别、制作、放飞和竞赛技巧等,还给参展的人们现场讲授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精髓,并亲自指导制作风筝,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体验。
  “很早就听过杨家埠的风筝,今天带着孩子来体验一下,让孩子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66岁的张立云带着5岁的孙子在杨红卫的展台前跟着扎制起了风筝,亲手扎、糊、绘……每一个步骤,孩子都学得非常认真,也让在场的人赞不绝口。
  “为了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定期组织非遗进课堂等活动,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扎制风筝,了解我们古老的民俗文化。”杨红卫说。作为潍坊风筝的传承人,在自己从事风筝制作的30多年时间里,杨红卫不断探索与创新风筝的制作模式,从选料、选材方面到风筝制作,用自己的经验及努力,为风筝的传承默默努力着。杨红卫的外甥徐洋已经跟着她做了10多年风筝了,对于风筝制作的各个流程已经非常熟悉,在现场也是手把手教小朋友扎风筝、上颜色……
  “希望可以通过此次博览会,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69岁的张洪昇来自烟台市,是烟台市风筝协会会长。
  “我这次带的风筝都是以前得奖的作品,非常有特色。”张洪昇和现场的一些风筝艺人切磋起来。他的作品以民族特色鲜明,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而见长,制作的软翅类、硬翅类、串式类风筝各有特色,深受风筝爱好者的珍爱,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有关人士收藏鉴赏。
传播风筝文化放飞梦想
  风筝连线,放飞梦想。
  说起放风筝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风筝的乐趣也许仅限于在春天里“放高放远”。但在博览会现场,74岁的钱建国却是将这“放风筝”真实地放飞到了现场。只见他将手中的线时而放时而收,不用跟着风筝跑,那小小的风筝仿佛就能听懂他的话,在室内不大的空间里,时而盘旋,时而翻转,花样百出。
  “风筝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放飞,既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又能够强身健体。”钱建国告诉记者。“我放飞的是‘盘旋对燕’风筝,‘盘旋对燕’风筝之所以能在室内放飞,主要是依靠放飞者肢体动作的控制和风筝放飞工具的‘专用线轮’。起飞时,要抡起来,将风筝抛向空中后,再通过控制银线,让‘盘旋对燕’在滑行过程中受到力度,从而使风筝获得左右旋转的动力。”钱建国介绍道。他说,自己平时在潍坊市博物馆展演,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欣赏自己的演出,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了解潍坊风筝,是自己的责任与骄傲。
  一根线牵引着一个风筝在展厅内四处盘旋,引来无数叫好声……
  “我这个是‘盘鹰’,平时我都在人民广场进行放飞,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播咱们的风筝文化。”61岁的宋永利在现场,灵活地放飞着一只燕子,仿佛给人们带来春的讯息。
  如今的潍坊风筝,不再仅仅是一种玩具,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产业。潍坊人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工艺不断开发风筝品种,研发出了夜光风筝、冲浪风筝、特技运动风筝等各式各样的风筝品类。依靠现代新型材料制作而成的现代风筝,造型结构不拘一格,放飞性能高、动感强。
  “这是我新研制的水晶钻石系列,款式新颖,轻便好操作,而且方便携带。”来自坊子区风筝产业第一村王家庄子村的王铁源带着新研制的风筝轮在认真做着推广。“为了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创新,希望将风筝轮做得更好,将风筝产业文化推得更远。”王铁源说。
  从10月23日提出举办风筝文化交易博览会到12月13日落实,短短50天的时间,潍坊举办了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的风筝专业展会,在风筝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参展企业的高度赞扬。有十几家潍坊风筝企业在留言中表达了对政府关心支持风筝企业的感谢和做大做强风筝产业的信心。来自天津、杭州、包头、西安等市的参展企业表示潍坊市政府给风筝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促进了风筝产业的交流融合。还有参展观众说,这是中国风筝乃至世界风筝的“广交会”,对国内外风筝产业和风筝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