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磊
新冠肺炎是一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推进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把“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作为“十大攻坚战”之首,聚力攻坚突破,吹响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集结号”。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城乡间、城际间、国际间交流、交融会更加频繁、密切,这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更多风险和挑战。这种风险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危害性,如果处置不及时、不到位,就会引发公共危机,影响群众生命安全。全市各级应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应对管理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要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水平。危机决策与应对考验着基层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整合现有资源,各级党委、政府可以成立公共安全危机治理工作委员会,由同级卫生、教育、农业、应急、交通、水利、地震、公安等涉及公共安全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会委员,吸纳卫生、食安、安监、自然灾害等领域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分门别类制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强化突发性安全事件应急演练;不定期研判公共安全领域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网络舆情,实行预警监管,及早防控,切实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危机决策能力与应急水平。一旦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委员会可以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和专家建议,能够抓住最佳处置时机,科学决策、精准应对。 要加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流程再造”为主抓手,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安全领域法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发挥地方立法优势,加快研究完善危机处理中法律法规机制、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决策机制建设,补齐法规、制度“短板”,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加强基层党委、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把野生动物保护等法规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保督察范畴,强化执法执纪、监督检查,督促各级抓好公共安全法规以及制度执行,“倒逼”提升基层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要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资,从基础设施建设、医护人员力量配备等方面,进行投资与建设,提高设备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医院收治能力和医护人员专业本领,提高各级公共卫生领域供给质量。特别是要把卫生防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建立完善各级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坚持平战结合,增加传染病医院、专科病房供给规模,加强对口罩等医疗物资、原材料以及有资质企业的战略储备,优化完善各地医用物资生产、监管、储备工作布局,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治、产”应急工作体系。探索支持县乡卫生机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机制,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在这次抗“疫”中,一些干部表现为“差等生”,不敢担当、不会担当,既缺少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预警研判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又缺少对重大斗争的领导能力、驾驭能力。为此,要把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系列培训,强化训练养成。特别是要发挥好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学院等作用,把公共安全危机应对与处置作为必修课,以新冠肺炎战“疫”作为鲜活案例,开展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加大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舆情应对等专业化能力培训力度,强化领导干部专业精神养成,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公共危机应急能力、专业能力。 要以数字化信息化提升公共危机处置能力。未来战争是数字战、信息战。特别是针对这场人民战争中暴露的信息化短板,抢抓5G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推进“数字卫生城”“智慧健康城”建设,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加大数字化在公共安全领域中信息整合与应用力度,加强通信数据与公安、医疗等方面数据的联动与共享,运用智能手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数据筛查、分析研判、舆论引导、社会动员、领导决策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撑,以数字化、信息化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组织能力、处置能力。 (作者单位系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