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潍坊市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解读
传承“军魂”血脉 凝聚前进力量
2020年04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市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解读



  编者按 日前,市发改委发布《潍坊市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潍坊优势,推动全市域全方位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征求意见时间为2020年4月10日至4月21日。本报今日在“经济观察”专栏推出有关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王瑗
  到2025年,潍坊全面融入胶东经济圈。多年来,大家关注和关心的区域发展的一个猜想终于落下靴子。
  4月14日,记者从市发改委发布的《潍坊市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了解到,到2025年,全面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基本实现。与青烟威日协同发展全面增强,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跨区域共建共享全面建立,与青烟威日通勤化的交通体系更加便捷……
  如何融入胶东经济圈?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
  山东崛起“第四增长极”,潍坊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
  胶东城市群是“第四增长极”。这一概念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崛起。
  1月14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发展活力强劲的区域发展共同体,至此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终于迈出实质性步伐。
  事实上,胶东一体化规划早在11年前便已初露端倪。2008年10月16日,山东省政府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作为全省“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的“一体”部分,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在这份规划里,精准定义了“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的概念。
  此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青岛都市圈……一项项城市规划推动发力,而伴随着这些规划的出炉,胶东五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到了2019年,胶东一体化的规划迎来了新的机遇。2019年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聚焦关键领域促进有效投资”时指出,制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落实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有关举措。支持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山东半岛、北部湾等重点城市群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
  这一报告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列为全国重点城市群,对山东、胶东五市来说,前所未见。
  2019年6月份,山东省发改委起草了《关于加快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9月,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又将加快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议题;2019年12月,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专题会议审议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胶东五市同处胶东半岛,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拥有深厚的人脉联系、感情基础和合作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各具特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此外,胶东五市与日韩两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交流合作频繁,这对推动胶东五市与日韩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辟“一带一路”东西国际大通道,有着天然的优势与雄厚基础。
  而另一方面,胶东五市也具有不俗的经济实力,完全有机会成长为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之外的中国第四增长极。截至2018年底,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65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31834.53亿元。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都市圈报告》中,胶东半岛城市群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及宜居竞争力四个维度分列全国第五、第三、第四和第二。
  而区别在于,胶东地区作为山东绝对的经济龙头,长期以来一体化程度不高,各城市各自为政,并没有发挥出城市群的集群优势,这也使胶东乃至山东在城市组团发展的浪潮中,发展动力略显不足。
  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2019年以来山东省着力明显加快了胶东半岛城市群的推进速度。潍坊也加快了融入的准备。
  2020年的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找准潍坊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发展定位,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和青岛都市圈,扎实推进青潍一体化先行区规划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率先破题。”
  有着大发展格局和强烈开放意识的潍坊,正在更大力度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开放度。潍坊正在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和全球市场,很显然,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和青岛都市圈,意味着潍坊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遇,让对外开放新高地更加向海洋靠近。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背景下的潍坊作为——
  统筹优化全市资源禀赋,坚持全域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为推动全市域全方位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日前,市发改委发布《潍坊市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20年4月10日至4月21日。
  该计划行动目标到2025年,潍坊全面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基本实现。与青烟威日协同发展全面增强,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
  “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坚持发挥潍坊特色优势,坚持全市域全方位推进,坚持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体系共育、协同创新共创、开放格局共促、绿色生态共筑、文化旅游共塑、公共服务共推、营商环境共赢,着力在融入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中彰显潍坊担当、展现潍坊作为、贡献潍坊力量,积极推动胶东经济圈成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市发改委区域协调科科长杨正波说。
  行动计划重在结合潍坊实际,统筹优化全市资源禀赋,坚持全域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构建“一廊引领、两轴带动、三带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廊引领”,即以北部莱州湾沿海区域联通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长廊为引领,发挥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现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化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推进与青烟威日在港口联动、临港产业、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合作,建设胶东经济圈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长廊,合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两轴带动”,即济青高铁创新发展轴和胶济铁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轴带动沿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济青高铁快捷交通优势和海洋科技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与青烟威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和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构建胶东经济圈科技创新共同体。依托具有百年历史的胶济铁路线,发挥沿线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加强与青烟威日在高端装备制造、海工装备研发、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着眼错位发展,培植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胶东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重要支撑轴线。
  “三带支撑”,即以毗邻区产业合作示范带、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隆起带和南部山区绿色生态涵养带支撑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毗邻区产业合作示范带,借助青烟日产业优势,搭建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推动诸城、高密、昌邑三地与青烟日毗邻区开展产业合作,为胶东经济圈毗邻区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隆起带,依托胶东五市中心城区资金人才信息政策汇聚优势,加强与青烟威日在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信息咨询、会展经济、医养健康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人才互通和合作共荣,全面提升胶东经济圈中心城区一体化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南部山区绿色生态涵养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胶东经济圈“后花园”为目标,大力实施南部山区森林生态屏障建设,重点推进峡山水库胶东地区调蓄战略水源地工程、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有效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潍坊在胶东经济圈有何担当和作为——
  跨区域共建共享全面建立,成为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未来,胶东城市群要怎么发展?
  根据省里的意见,胶东五市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十强”产业,支持胶东五市依托重点港湾,协同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湾区经济,打造泛胶州湾黄海经济带和泛莱州湾渤海经济带。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以航运贸易、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为特色的临港经济区。
  未来,潍坊在胶东经济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到2025年,全面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基本实现。潍坊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枢纽和门户作用有效发挥,成为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肖培灵说。
  事实上,我市编制的潍坊市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旨在全市域全方位融入胶东经济圈。
  对此,市委党校科研处主任、教授周庆翔说,潍坊市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必须高起点规划,前瞻性规划,专家决策,智囊团决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立足潍坊市现有基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拿出符合潍坊市实际的可行性思路和对策。规划既要明确融入胶东经济圈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我市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使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明确划分阶段,确立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任务,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要始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目标一旦确立,就要坚定不移,着力融入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为推进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潍坊力量,同时通过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现潍坊经济转型,推进潍坊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潍坊是胶东经济圈与我国内陆联结的咽喉,可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提升胶东都市圈与各大城市互联互通。潍坊的制造业可发挥与青岛的优势互补,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潍坊农综区是中国农业开放高地,可更大范围整合胶东经济圈资源,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世界著名的国际动力城。充分发挥潍柴集团在绿色动力、传动系统、整车制造、高端装备零部件等方面的研发制造优势,培强做大豪迈科技、福田汽车、盛瑞传动、雷沃重工等行业骨干企业。加强与青烟威日相关高端动力装备企业的嫁接联合,着力推进高端动力装备产业创新性成长、链条式拓展、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打造享誉全球的国际动力城和高端动力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枢纽城市。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口、航空、信息通道等建设,加快形成米字型路网格局,加密青烟威日公路通道,内畅外联的城际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交通路网完善配套,胶东“一小时经济圈”更加便捷通畅。积极推进机场迁建,大力扩展对外航线网络,区域航空枢纽、临空临港经济联动发展,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万公里,中心城区5G网络基本覆盖。
  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创新活力之城。与青烟威日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更加紧密,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灵活有效,全域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协作科技创新能力倍速提高,实现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到202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
  加快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借力借势青岛对外开放龙头作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进出口国际博览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对外经贸活动成效显著,潍坊国际风筝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开放节会和开放平台影响力持续放大,国际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广泛,对外协同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到2025年,经济外向度达到2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31%。
  加快建设胶东区域绿色生态秀美名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南部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日益完善,北部滨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沿潍河、弥河等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基本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高效运行,建成南部山青、北部海蓝、两河水秀、城市绿美、全域生态的美丽之城。到2025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100%,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的一体化将是个良好的开始。还有一体化交通要畅通,人才交流的一体化等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潍坊全面融入胶东经济圈带给潍坊更多期望,更多不可估量的发展希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