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孔嘉 通讯员 刘 涛 走进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刘清子村,屋舍俨然,道路齐整,一场春雨过后,街巷两旁的绿化苗木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一个美丽宜居的小村落初具雏形。 几年前,刘清子村还远不是现在的模样。村里大部分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里道路的真实写照。“六大堆”、路旁垃圾都是难以克服的顽疾。由于没有好的卫生习惯和长效管理措施,集中攻坚清理的卫生很快又故态复萌。 痛定思痛,村支部书记付玉田认为,必须找到环境卫生的根本解决之道。 村“两委”多次召集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借鉴城市管理经验,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和“街、巷长制度”,由村民负责各自房屋周围的卫生、绿化和村容秩序,由6名村干部和2名老党员任街长,由青年党员任巷长,全面负责所包靠街、巷的环境卫生等工作。 落实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村民也打消了顾虑。 “保持门前、房后路面或空场整洁,做到无‘六大堆’,无废弃农机具、棚条、杂草,无乱搭乱建、栅栏、破遮阳网,可视范围内无漂浮物、污水,其他生产、生活用具摆放整齐。”“保持门前村级绿化完好,树木花草、绿化和环卫设施不受破坏损毁;禁止在行道树周围焚烧废弃物;禁止在行道树上牵绳挂物晾晒衣服。”看起来有些严苛的规定得到了村民的超标准执行。“一开始是靠村规民约和奖惩制度约束,这几年村民看到了好处,大家都自觉保持好卫生。”付玉田说。 通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刘清子村一举扭转了环境卫生不达标的被动局面,还省下了环境卫生清理费用。这几年,刘清子村把资金投向灌溉系统、村庄绿化和“户户通”等工作,村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美丽庭院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印在村委墙上的标语道出了刘清子村的决心,他们正加码村庄美化绿化,致力于打造“花园式乡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