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守望
2020年06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
脱贫攻坚 摄影故事
  2011年6月16日,由于山路崎岖,老人们运送物资只能靠肩挑背扛。
  2011年3月9日,李守英到离村400米的山上挑水。因为家里没有水井,日常吃、用的水都是挑来的。
  2011年9月26日,迎着晨曦,彭先收老人站在村头眺望着进山的小路,期待着孩子们那熟悉的身影出现。他的两个儿子,一年中只有他生日和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到他的身边。
  2020年5月31日,春雨义工们走在义诊的山路上。
  2011年3月26日拍摄的9名留守老人和时任村支部书记(左五)的“全家福”。
  2011年7月31日,义工和留守老人们一起为汇集了众多爱心的诊所,进行了简单的揭牌仪式。
  2018年9月26日,一家爱心企业出资安装了一个电动水泵,老人们告别了挑水的历史。
  2013年2月3日,义工们冒雪走在上山的路上。
  2020年5月3日,一名春雨义工为老人们吹奏萨克斯乐曲。
  2014年6月29日,义工们商讨彭先收(左一)老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案。



□本报记者 孙树宝文/图  刊头题字 张其亮  
  ? 2020年5月31日,潍坊春雨社区义工们第150次来到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安村,为老人们义诊。自2011年7月31日诊所建成到现在,义工们累计行程已达43924公里,绕了地球一周还要多。
  杨集安,位于青州市庙子镇,它是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无数村庄的一个缩影。
  这里海拔约800米,因为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曾经鲜为人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人口最多的时候,全村有130多人,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大潮席卷中国和山下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一个个走出了大山,到城里求学、打工、安家、置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有四户共10人。年龄最大的是彭先永和张莲英夫妇,两个人今年都是90岁,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他们成了杨集安最后的守望者。
  村西头的有一棵生长了两三百年的老槐树,在老槐树的不远处,是彭先永和张莲英的家,他们住在村子的最高处。
  与彭先永距离最近的是李元花家,她原是滨州博兴人,六七岁的时候随母亲一起外出讨饭,1958年,她们讨饭讨到了杨集安,之后留在这里与村民彭贵诚结了婚。
  彭贵诚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1947年参加了解放军,在一次战斗中立了功,但是腰部受了伤,解放后,地方上安排彭贵诚在青州工作,但是他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了杨集安。在村里做了20多年的支部书记,1988年,彭贵诚病逝,之后埋在了杨集安。
  李元花如今与自己的小儿子相依为命,她所有的依恋和美好的记忆都在这个村子里。
  离杨集安最近的集市在山下,每月的逢“四”和“九”赶集,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会在这些日子聚到一起,买卖日常的生活用品。
  杨集安有两条出村的路,一是不到两米宽的一条盘山路,呈S型,用就地取材的碎石铺成,稍微平整一些,到集市要走14里。另外还有一条小路,是村民们沿着山脊长年累月踩踏形成的,这条路走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到山下只要8里,近很多。老人们更愿意选择走了200多年的山路。
  老人们年岁已高,生病也必须徒步到山下就诊。9年前,源自本报记者的一组报道,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被公众知晓。为了解决老人们就医难题,在本报记者的努力下,潍坊春雨社区义工中的一位义工同意为老人们捐建一个爱心诊所,潍坊市中医院也派出青年志愿者轮流上山为老人们义诊,随后,远东医药也愿意无偿捐献医生们开出的药品。
??众人拾柴,星火得以逐渐燎原。此后的9年时间里,老人们守望着这个小山村,义工们守望着这些老人们。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具有行医资格的义工们都会轮流上山为老人无偿地送医送药,为老人们送去健康和陪伴。9年来,风雨无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