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磊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各金融机构在扶贫工作上铆足了劲、绷紧了弦。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精准扶贫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金融机构须注重防范风险,提高脱贫成果的稳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依托风险分担机制,构建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机构在扶贫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信用背书来分散风险,比如引入财政资金参与的风险补偿基金分担风险;也可以通过引入担保公司提供的抵质押担保、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来降低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防范风险不能仅靠把风险转嫁给其他机构,还应通过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培养客户诚信意识,从用信源头上降低信贷风险。比如,利用原有农户贷款数据库和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村”“信用县”评定,完善信用评级,让贫困户明白借贷的责任以及信用的重要性。 二是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和差异化监管考核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扶贫贷款的使用规范,严格管理与扶贫有关的人财物,防止各种跑冒滴漏问题。做好贷前、贷中调查和贷后回访,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与扶贫有关的各项指标的监管,既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同时又要划定红线确保资金贷得出去、收得回来。 三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扶贫,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贷款不是“救济”,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保证扶贫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在能力所及之内履行社会责任,把握信贷风险成为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帮助贫困地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使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方式,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寻找合适的风控模型及手段。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潍坊分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