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赤诚写初心 脱贫攻坚勇担当 |
——记临朐县五井镇党委书记董树华 |
|
□本报记者 付生 “党员干部是群众的领路人、是发展的‘推进器’,面对脱贫重任,要敢于担当、敢于攻坚破难。”这是临朐县五井镇党委书记董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五井镇地处临朐、青州、淄博博山三地交界,曾有省定贫困村5个、贫困人口713户1530名。面对镇域地理位置特殊、致贫原因多样等复杂局面,董树华坚定扛起脱贫攻坚责任,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拔穷根、改穷业”,促该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 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让全镇贫困群众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落下,是董树华心头的头等大事。他把“党建带扶贫”作为核心措施,5个省定贫困村每村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包村,一名社区干部驻村,一名企业经理帮扶,并成立网格化党支部,将原有扶贫、民政、社保等资源整合,建立党员联系服务贫困户台账,通过“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帮扶机制,强力推进隐士、五井西村、朱音、石峪等一批多年积贫积弱村成为了文明村、富裕村。 作为乡镇一把手,董树华切实发挥“排头兵”作用。为明确着力重点,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制定逐村查摆问题、逐户校准档卡、逐项核实需求、逐条抓好落实等工作方法,并带头挨家座谈、逐户走访,用三个月时间遍访了全镇所有贫困户,梳理出结对帮扶、居住条件、环境卫生、信息采集、政策落实等4大项问题,直接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230余个。 天井村贫困户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辍学在家,董树华到他家走访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县职教中心帮其入学。在走访磨砚池贫困户时,董树华了解到因市场对接不畅,部分贫困户家中蜜桃滞销,立即联系蜜桃合作社、五井超市、辖区企业等,动员多方力量帮助销售,努力让困难群众收益不受损失。 身到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对走访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董树华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各村代表、乡贤能人等共同探讨办法,促进就业带动、产业帮扶、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六大措施的落地达效,在推进该镇脱贫攻坚工作上发挥出关键作用。 聚焦产业扶贫发力,他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根本出路,大力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根据各村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鼓励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引导全镇建成百亩以上农业产业园13个、畜禽养殖基地10个,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转变。 隐士村原是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虽然这里柿子资源丰富,但受销售渠道不畅、加工落后等因素影响,柿子产业一直没有做强做大。董树华到村驻点调研,主动协调上下关系,利用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打造了占地2.2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柿饼晾晒基地。同时,成立“隐士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将群众闲置房屋、土地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发展民宿和特色种植,实现保值增值。全村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流转闲置房屋30处,流转土地300亩,年人均增收10000元。 借力电商,董树华还确定了打造隐士电商“特色村”的思路,通过村内合作社收购群众柿饼、小米等土特产品,并进行品牌包装,成立电商平台,网上统一销售,每斤柿饼卖到18元、20元,让当地群众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