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篆秋韵 雅胜满园春 |
——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侧记 |
|
□本报记者 石莹 时维九月,万里碧霄,金石满城。聚9个国家和地区合力、170位当代篆刻名家上阵助威、300名国内外篆刻精英脱颖入展——9月5日,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以高度的艺术和学术水准,挟恢弘气势,潍坊递出“金石之都”邀请卡。 潍坊自古就是金石文化重镇,老潍县人陈介祺,被海内外学术界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他缔造的“万印楼”被海内外金石篆刻界视为金石圣地;主政过青州的欧阳修所著《集古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之一;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寓居青州,撰写的《金石录》成为金石学发端的代表著作;苏东坡居官诸城三年,嗜藏砚台;周亮工在潍坊两度为官,所编《印人传》《赖古堂印谱》为后世赓续金石文脉……“挖掘、弘扬、传承、普及陈介祺金石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潍坊文化根脉,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陈介祺艺术节”发起人和操盘手、陈介祺研究会会长陈新郑重地说。在海内外重振金石学的今天,潍坊秉承文化基因,扛起时代使命,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金石之都”,国际“金石圣地”,金石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 金石篆秋韵,雅胜满园春。连续举办三届的“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已从潍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金石之都”成为潍坊的一张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新名片。 传承百年的“金石之都”精神特质,超越方寸之间,并突破地域局限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周金汉石认源流,灯火传薪万印楼。寸铁老来生锈色,硃红巨印对白头。”展馆内,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的作品清雅峻洁,以作品拜谒一代金石宗师陈介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熊伯齐的作品引来游客驻足,印风雍容大雅、凝重朴茂,线条、章法浑成自然而朴实生动,书意的张扬以及遒劲浑厚的刀法,透过展窗,给人以强烈的古拙劲势和金石气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篆刻书法宽博、堂皇、雄浑,游客纷纷感叹“这是教科书式的篆刻典范”……印学原本就是集书法、篆刻、文化审美等为一体的艺术,今年“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把这种“集大成”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邀请到的名家展品还是入选作品,或宗法秦汉、或长于流派,或印风工谨、或专于写意,既代表了当代印坛的艺术高度,又彰显了当代印坛的艺术风向。 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在潍坊,这项一年一度的金石文化盛事,逐渐带动起篆刻的“大众热”。篆刻肇自甲骨,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现场一位带孩子来参观的家长表示:“秦统一后,帝王用印称‘玺’,官员称‘印’,将军的也叫‘章’,普通私人用印称‘印信’,在过去,印章与篆刻本来就是一项融入生活的文化,当下篆刻已不具备广泛的实用性,但它仍是我们这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了解金石篆刻、学习篆刻对孩子是重要的文化启蒙,更有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