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于进强 徐文彦 刘华 一次次进村入户、促膝长谈,与困难群众倾心交流;一次次调研论证、调整方案,为争取帮扶项目奔波操劳;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不怕苦不怕累,和贫困群众同劳作、共流汗;一次次慷慨相助、送钱送物,为困难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在这不平凡的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包村工作队、机关每一名干部,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担当作为,发力脱贫攻坚,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他们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人民情怀。 秉承人民至上理念,把脱贫攻坚贯穿履职全过程,全力推进各项部署落实落细 “以人民为中心是人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市人大常委会要发挥自身优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上,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孙明亮专门对脱贫攻坚作出部署,要求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排上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全力推动。 脚上有泥,心中有数。为更好掌握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调研,共走访扶贫重点镇12个、贫困村24个、贫困户近50家,详细了解主体责任落实、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施策及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排查出5个方面40多个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并把问题汇总后转市政府有关部门落实。目前,项目资金管理和弱势群体脱贫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要将群众冷暖时刻记在心里,对脱贫攻坚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紧盯不放,督促整改,不能让群众的建议和呼声没有下文。”市人大常委会对这项工作提出要求。他们循着问题抓整改,相继对产业扶贫亟待加强、残疾人脱贫难两个突出问题开展了跟踪调研。 在对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情况的视察中,他们深入项目一线察看详情,与项目负责人座谈征求建议意见,沉到基层群众中了解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深挖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结构、用足用活政策等意见建议。常委会会议对视察报告进行了审议,将审议意见、视察报告一同送市政府研究落实。 在对全市残疾人脱贫开展的调查中,他们满怀感情、肩扛责任、牢记使命,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深入安丘市和昌乐县残疾人家庭、康复机构、产业扶贫项目等场所摸实情、听真话、寻良策,对残疾人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扶残助学、康复医疗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以问题清零、质量提升为主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脱贫攻坚路上,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发出了《关于做好省人大代表联系扶贫工作重点村的通知》,组织住潍省人大代表小组通过走访慰问、引进项目、物质支持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并定期调度统计,把扶贫情况记入履职档案。组织市人大代表开展脱贫攻坚调研,每名代表就近走访2至3个贫困户,摸清教育扶贫、健康和医保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落实情况。代表们在走访中,有的为贫困户送去了生活用品及生产物资,有的送去了慰问金,有的资助贫困户孩子上学,还有的向贫困户传授专业技术等等,把调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活动。 脱贫攻坚,始终是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念兹在兹的牵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在依法履职、推动帮扶工作的同时,深入开展联系扶贫工作重点镇村、包靠贫困户活动,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短板。今年以来走访群众近百人次,帮助解决困难80余个,着力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精准谋划,倾情付出,决不让帮扶村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收官之战,就要尽锐出战、全力以赴。 2019年4月,全市“服务一线集中攻坚”行动动员会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周密部署,迅速行动,吹响了对贫困村进行帮扶的集结号。 临朐县马家辛兴中心村,是省定贫困村。该村贫困人口多、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落后,帮扶工作面临很大挑战。秘书长杨建华把包村帮扶工作列为机关党组会议的常设议题,多次带队深入帮扶村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问题。得知村里有多名病残贫困户行动困难,他积极协调,安排捐献了9部轮椅。 群众的事就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事。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帮扶村的樱桃运不出去,销售成了村民最头疼的问题。眼看着丰产不丰收,他们多方协调,促成该村与潍百集团实现产销对接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仅通过佳乐家超市销售的樱桃就达4.2万斤,收入81万元,把村民们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村民们说:“市人大机关给俺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要不哪有今年的好收成!” 村里的困难户始终牵动着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领导的心。秘书长、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及部分副县级干部共10人,按照市委部署,与村内20个贫困家庭进行结对帮扶。他们每月至少电话联系一次,两月进村入户一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有的帮助联系就业岗位,有的帮助上项目,有的帮助申办残疾证、申请大病救助,有的送衣橱、送棉衣,还有的为结对贫困户购买取暖炉具、煤炭、药品……这些细微处的帮扶于点滴处见真情,受到了村民的一致称赞,村民们把结对帮扶干部当成了不是亲人的亲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包村帮扶,有人看作是送钱、送物,但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项目支撑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和长远所在。 “总投资520万元,涵盖驻村3600亩土地,辐射带动邻村400亩土地开发建设,新打并配套机井9眼,新建泵站2座、蓄水池3个……”一连串的数字,体现了4000亩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帮扶村发展的重量,也饱含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心血和汗水。 从项目立项到落地,他们不知道实地查看了多少次,测量了多少遍,跑了多少腿,出了多少力,仅编制的项目实施方案就达110多页。项目开工后,村里的老人天天到施工现场观看,满脸喜悦。项目竣工后,全村田地将旱涝保收,再也不用靠天吃饭,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他们这一代实现了。 投资220多万元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18万元的清代文物——马家桥抢险修复工程,投资100万元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投资10万多元的文体广场建设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改变着村里人的生活和理念,洋溢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气息。 扑下身子弯下腰,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帮扶村的“特殊村民” 脱贫攻坚有多难,帮扶工作队就有多拼。由李广懿、刘吉良、李文博三人组成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包村工作队,从接受任务的那刻起,就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村里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个关键位置,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去年8月,受超强台风“利奇马”影响,潍坊遭遇1952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暴雨来临前,他们就与村干部一起巡查河堤,挨家挨户排查危房,筹备防洪物资,制定应对预案。暴雨来临时,他们与村民们一起坚守大堤,察看水情,吃住在防洪一线,几天下来,都瘦了一大圈,胡子拉碴,衣服皱皱巴巴,整个人变成了泥人。他们的举动打动了群众,群众自发地送来热水、热饭,他们啃上几口馒头,又冲上了大堤。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脱贫。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管刮风下雪,他们带头坚守在值守点上,耐心、礼貌地劝返外来人员,劝回外出群众。从值守点回来又背起喷雾器,到村中群众容易聚集的地方进行消毒;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情况。 扶贫项目施工期间,他们与施工人员同时出工、同时收工,整天靠在工地上,监督工程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协调理顺关系,甚至挽起袖子,抄起工具,与施工人员一起劳动。在倪家台子村内主街和出村道路硬化完成后,他们的脸晒黑了,手上也磨起了泡,衣服溅满了泥水。 在扎实抓好项目落地的同时,他们还为村“两委”建设倾注了大量精力。工作队先后三次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到寿光、昌乐、临朐等县市学习考察,帮助拓宽视野、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考察培养多名入党积极分子,为村庄后续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健全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曾经有人劝他们:“村里的事很麻烦,你们包村时间不过两年,何必操这个心、费这个劲呢?”他们坚定地说,我们就是要以实际行动为帮扶村搭建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把现在形成的好做法、好作风延续下去。 包村工作队的行动,得到了村里群众的认可。群众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都愿意邀请他们参加;群众家里有什么烦心事、苦恼事,都主动找他们征求意见;群众心里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疙瘩,都主动向他们诉说。他们成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信得过的“贴心人”。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也时刻关注扶贫,关心扶贫,积极为帮扶村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捐款物、引项目……聚沙成塔、聚水成涓,脱贫攻坚路上,他们用自己的点滴努力,汇聚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全体干部,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继续攻坚克难,乘势前进,奋力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