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报全媒体记者 王聪聪 文/图 9月26日—28日,第3届中国(潍坊)传统风筝创意扎制大赛暨第2届全国风筝文化主题文创作品大赛作品展举办。来自北京、天津、云南、黑龙江等地的34位风筝制作大师,现场展示软翅、硬翅、板子、立体、龙串、板鹞等类型风筝的制作技艺。 风筝是如何做成的?很多人并未见过,纷纷感到好奇。在扎制现场,很多观众驻足观看拍照,不时感叹大师技艺的精湛。风筝从设计到放飞,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通过61项标准关卡。记者看到,参赛者们都全力以赴,有的在绘制风筝图案,有的在破竹材、削竹条,有的在用酒精灯烤弯竹条,只见各种竹条、绢纸在匠人们手中熟练地翻飞舞动,制作速度快的骨架已经成型。“第一次看到制作风筝的过程,原来工序这么复杂,操作也十分讲究,可不能小瞧一只简单的风筝啦!”来自东营的游客曾玉开心地说。 传统手工制作风筝讲究四大技艺:扎、糊、绘、放。也就是说,参赛作品应完成扎制、裱糊、绘画整套工序,并能成功放飞才算合格。在第一排桌子上,记者看到了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红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志江的身影。“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能和高手同场竞技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能学到很多东西。”杨红卫高兴地说。 对参赛作品,专家评委将根据造型构图、骨架工艺、绘画工艺、粘糊工艺、创新情况等方面进行评选。“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左右,选手们除了中午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都会在这里制作。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扎制风筝的手法、工具、顺序等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比赛是交流风筝扎制技艺最好的平台。我认为这一届的选手水平都很高,很期待他们的表现!”第3届中国(潍坊)传统风筝创意扎制大赛专家评委主任张铁柱说。 三天紧张忙碌后,经过评委们严格认真的评选,此次创意扎制大赛的结果最终出炉。杨元恒、章腾云、朱长征、褚光亮、王兆瑞、刘仕孟等六位参赛选手获得一等奖,杜颖生、杨红卫等12名参赛选手获得二等奖,齐国红、刘志江等12位参赛选手获得三等奖。 获得一等奖的杨元恒来自山西太原,是风筝非遗传承人。“我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参加风筝会了,这次能在风筝都潍坊参加传统风筝创意扎制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心里还是很激动的。”杨元恒说,三十多年来,自己的风筝扎制之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风筝开始,到2018年左右去西安拜访动态风筝创始人陈兆吉,为传统风筝安装上风扇、轴承、连杆、齿轮,让静态的风筝“动”起来。“传统风筝的精髓要传承弘扬,同时也要加大风筝的创新提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自己的扎制水平,举办一个自己的动态风筝展览。”杨元恒说。 “作为第3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3届传统风筝扎制大赛圆满落幕。参赛选手们相互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精益求精、创新突破、超越自我,扎制出了一只只美轮美奂的风筝。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只参赛风筝都是艺术品。”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伟说,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风筝是唱响中国声音,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和载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正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 据了解,第3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邀请到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放飞队,共有1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放飞风筝之多创下历届之最。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参与到风筝会,例如山东乐化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滨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恒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潍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清石化有限公司等,通过各种形式对潍坊国际风筝会给予大力支持。 “潍坊国际风筝会已连续成功举办37届,传统风筝扎制大赛也已连续举办3届,我们将再接再厉,办得更加突出风筝特色、更加体现国际化和群众参与性,争取让风筝比赛成为正式国际赛事。去年,潍坊举办了国际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得到了国内外观众和客户的充分肯定,我们也争取不断地做下去,努力通过一系列有创意、高水平、接地气的举措,把潍坊打造成世界风筝文化中心、风筝爱好者比赛中心和风筝产业交易中心。”张建伟说。 最后,举行了风筝移交仪式。仪式上,现场扎制的全部风筝都被收藏于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给每位参赛选手颁发了收藏证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