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三农”工作“十六化”工作法 |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常祖领 |
|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肯定“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对潍坊的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赋予“三个模式”新内涵,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十六化”工作法。 “融合化”发展富民产业。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培育一批全产业链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富民强县的菜园、果园、瓜园。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体验、农耕文化等乡村产业项目,促进乡村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城市工商资本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齐鲁样板示范区等城乡产业要素融合载体,实现乡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园区化”布局产业形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运用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理念,总结推广“国有平台投资、专业公司运营、农户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机制,加快土地流转,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鼓励科研院所在产业园设立科研基地,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实现种养、试验、示范、加工、销售、经营一体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标准化”组织生产经营。坚持标准引领,引进国际标准、推行国家标准、研发“潍坊标准”,做到有标贯标、无标制标。充分发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和浙江大学诸城高品质肉研究中心作用,开展农业标准化集成体系研究,集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认证标准,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中百大厨房、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配送分中心、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正大卜蜂国际供应链公司生产供应基地建设。落实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行农产品持证上市。积极推进中日农产品检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中日现代农业“双园区、双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两个市场、一个标准”。 “绿色化”改善产地环境。产地环境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基础。持续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土壤深翻、土地深松、土壤熏蒸、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促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安全利用,探索创新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办法,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化发展长效机制。 “品牌化”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化是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品牌创建引领产业升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着力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和一批品牌引领企业。成立潍坊农品品牌协会,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策划开展潍坊农品品牌推介活动,提高潍坊农品的市场认可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努力建设农产品品牌强市。 “网格化”实施全区域监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三农”领域必须守住的底线和生命线,从改良土壤开始,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合格证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落实网格化监管机制,充分发挥953名基层动物防疫安全协管员和9488名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划定监管网格,明确监管职责,严格责任追究,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奖惩,建立起全区域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执法监管关口前置、重心下移,努力实现“网格全覆盖、资源共分享、管理无盲区、责任可追究”的网格化管理目标,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问责机制,保障优质、安全、放心农产品供给。 “信息化”赋能全产业链。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翅膀,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智能化和全产业链监管溯源的有效手段。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率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完善智慧化种养、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监管、信息化服务体系,集成共享各方面资源数据,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用信息化改造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实现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监管、网络化营销、便捷化服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平台化”开展科技创新。推进政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产业强镇、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围绕种业创新、农机配套、农地修复等,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开展农业标准化集成体系研究,培育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国家现代蔬菜创新创业试验示范育种基地,加快国际蔬菜种业研发集聚区、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分子育种实验室、浙江大学诸城高品质肉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坚持把种业创新作为龙头工程,着力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研发体系。 “项目化”支撑产业振兴。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是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要牢固树立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国内大型农牧龙头企业,强力推动招商引资,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性项目争取力度,紧盯上级政策支持要点,加大补短板项目库、专项债项目库建设力度,争取更多政策扶持项目。创新建立政银保担一体化农村金融体制、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服务体制机制,集聚政策资金、金融保险、人才科技、组织管理等资源要素,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鼓励支持农民工、乡贤、工商能人、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国际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开放引领,树立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抢抓农综区建设机遇,瞄准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前沿,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开放促创新,以国际化倒逼观念变革、制度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融合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力争尽快实现同线同标同质。 “社区化”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人口变化、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编制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村庄建筑风貌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规划建设镇驻地聚集型、工业园区聚集型、中心村聚集型农村社区,全方位配建污水管网、供气供暖、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持续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宜居化”打造清洁家园。坚持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之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景区的理念规划镇街,以景点的要求建设乡村,以城市社区标准完善设施,实现农业生态化、农村宜居化。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任务,建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家庭、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培育厚德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施省级“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争创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和美丽庭院。 “体系化”推进乡村治理。突出过硬党支部、乡风文明、平安乡村三大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三项管理、移风易俗三项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加强示范引领,积极探索一批路径方法、健全一批政策制度,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形成一批工作抓手,为走乡村善治之路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体化”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道路交通、网络通讯、电力设施、农村饮水、供气供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等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冷藏保鲜、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清单化”压实工作责任。对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1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事项、创新提升“潍坊模式”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分专班工作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专班任务等重点事项,逐一研究梳理各专班所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形成《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逐一明确工作措施、完成时限和具体责任人,实行台账式销号制度,坚持一周一评价、一月一调度、半年一点评、全年总考核,保障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专班化”推进工作落实。按照工作任务相近、业务职能互补的原则,突破身份限制,优化人员配置,实施“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办公、集中资源、集中攻坚”专班制工作运行机制,使行政资源进一步整合、政务信息进一步畅通、攻坚思想进一步统一、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实现左右协同、上下协调、工作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