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报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寿光始终把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作为扶贫的治本之策,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在他们心中播下自强自立的火种,筑牢返贫防线,为打赢收官之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该市1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有8个镇街被评为“潍坊脱贫攻坚示范镇街”,寿光市也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提供好岗位 古城街道杨家庄村贫困户杨新亮身体残疾,生活多有不便,自从另一位贫困户杨洪吉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后,他生活有了依靠。“洪吉经常到家里来帮着干活或跑腿买东西,不怕吃苦,真是我学习的榜样。”杨新亮对杨洪吉伸出了大拇指。 杨洪吉的所作所为,一方面是爱心使然,一方面亦是他的职责:他是寿光扶贫专岗的一员,帮扶两名贫困户,每月由财政发放200元工资,这样加上土地流转费、五保供养等收入,日子过得很好,早早就脱了贫。 古城街道办事处的张永林告诉记者,他们按照《寿光市扶贫专岗岗位管理办法》要求,设置扶贫专岗人员32人,服务73户贫困户,涉及16个村。服务内容主要是洗衣做饭、就医护理、家居清洁、助残照护、跑腿服务、看护儿童、照料老人、调解纠纷、清理村内卫生、村内道路绿化带养护等内容。扶贫专岗人员按照季度领取岗位补贴,服务1户即可享受每月100元岗位补贴。 据了解,寿光共投入二百多万元设立扶贫公益专岗,实现帮扶、代办、保洁等公益服务,38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让一些贫困户靠劳动增收的同时,亦感化其他贫困户摆脱依赖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贫帮贫”是尝试之一,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的“扶贫车间”更让贫困户如沐春风。由于是盐碱地,种植作物单一,农民收入较低,村内贫困户接近50户。为了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寿光依托当地盛产芦苇、茅草的资源优势和村民擅长加工草编的人文禀赋,投资数百万元建起“扶贫车间”,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合作社,企业出技术、原料,负责下订单,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场地,优先吸纳贫困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就业。收到预期效益后,又与其他企业合作,在“扶贫车间”设立家纺代加工点、拖鞋加工车间,让更多贫困户和普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脱贫和增收的梦想。 选树好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寿光发现和挖掘深藏在最基层的正能量,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让他们的精神光芒和道德力量感化其他群众,带动脱贫攻坚行稳致远。 田柳镇阇黎院村的范德正遭遇过重大意外:年轻的时候,因为事故失去双臂,重压之下,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双脚和牙齿开始了谋生之路,在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中,逐渐掌握了用脚洗衣、整理床褥,用牙齿咬着工具刷锅做饭的要领,重新找回了自我。同时,基层党组织情系弱势群体,把残疾人补贴、村集体土地流转费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障了他的基本生活。 “你们看,老范家哪个角落也收拾得干净利落,我每次来想干点活,就是没机会!”田柳镇帮扶干部刘树良带着记者走进范德正家,屋内屋外转了个遍,这样调侃道。记者面前的范德正,穿一件白色长袖衬衣,搭配一条深色长裤、一双布鞋,全身干净整洁。“他哪天也是这样的状态,这精气神儿哪像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刘树良钦佩不已。 前不久田柳镇举办“立脱贫之志、鼓奋进之气、感扶贫之恩”为主题的脱贫攻坚感恩奋进人物表彰大会,承前启后,再接再厉。朱敏芝等6名贫困人口因表现出色,被评为“积极向上之星”典型,并给予每人2000元奖励。大会上,范德正作为代表上台发言,向人们回忆自己脱贫摘帽的一件件往事,表达对党的扶贫政策和基层干部担当奉献的由衷敬意。与会者则以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为范德正这样积极向上的贫困户喝彩。 制定好办法 “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我们开展贫困户卫生评比活动,有效净化了风气,比出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化龙镇南柴村党支部书记柴华春深有体会。 南柴村是化龙镇第一大村,全村900多户、3100多人,其中2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个别贫困户思想惰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南柴村党支部在村内设立“爱心扶贫驿站”,里面放上油、米、卫生纸、牙刷等物品,每隔一周,村干部就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卫生评比,评比内容包括屋内、床上、饭桌、侧屋、厕所以及个人卫生,通过评比得分可以得到相应的卡片,根据卡片的数量可以到爱心扶贫驿站领取礼品奖励,督促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里收拾干净,这样既给贫困户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还帮助贫困户消除了惰性,实现了对他们的双重帮扶。 田柳镇的“爱心驿站”则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百姓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扶贫,祥生科技、云江包装等数十家企业主动捐赠油面米、床单等价值8万元的各类物资,贫困户靠卫生评比获得的积分到“爱心驿站”领取物品,成为激励他们内心动力的“暖心工程”和提升扶贫工作满意度的“爱心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