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
——高新区人民医院积极探索新时代综合医院中医药发展新模式 |
|
□通讯员 黄隆辉 曹伟 文/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进入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如何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激发、释放潜力和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区域性综合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强化中西医协作,努力推动中医药工作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近日,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在省卫健委领导陪同下来我市调研中医药工作,调研组一行现场查看了高新区人民医院“三名中医药馆”、智能化颗粒中药房,了解该院中医药诊室设置、诊疗技术、家庭医生签约、医院管理、学科建设、经济运行以及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划等情况,对该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五医联动、六师共管,推动中医药全院化”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强组织 优化工作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高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承担区中医医院职责”,并加挂“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作为该院第二名称。高新区人民医院将“中西医并重”写入医院《章程》,并将“建设中西医并重,医教研协同的‘大康养、强综合’健康服务综合体”定为医院发展目标,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每年年度计划。同时,出台了《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妇幼和慢性病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以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适宜技术为重点,着力打造“好团队、好技术、好服务”,实现“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推动中医药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强组织保障。该院将中医药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中医药部,专人负责全院中医药服务体系、学科建设、质量控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实现了医院和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资源统筹、管理统一。同时,区财政在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已拨付80余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该院新增“中医馆”和中医药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中医药+”工作机制。该院探索形成了“四个结合、五医联动、六师共管”工作法,即:以中西医结合、医养结合、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四个结合”为统领;以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教“五医联动”为保障;以专科医师、中医师、护师、临床药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医师“六师共管”为模式,先后设立了脾胃病、痛疼、康复、失眠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综合诊疗区,让群众在首诊时,就能享受到以疗效为导向的中西医并重综合诊疗方案,促进中医药医防研教紧密融合,以协同促服务提升。经统计,今年第三季度次均住院费用6060.95元、门诊次均费用为177.54元,低于全市同级别医院,通过中医药全院化,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负担。 重创新 提升服务质效 路径管理提升规范化。高新区人民医院以“确有疗效、确保安全、确实简廉”为原则,持续优化提升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应用,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专科、专病、专术建设。该院中医科被评为“潍坊市市级基础支撑学科”,项痹病、老年病为“潍坊市重点中医专病”,设立了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康复、针灸推拿等8个中医药科室。制定中西医并重最优化诊疗方案31个和临床路径43项,在开展普通针刺、艾灸、督灸、三伏/三九贴、中药熏蒸、成人推拿、整脊、拔火罐、刮痧、放血、中药敷贴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全息脉诊、华佗夹脊四十八穴通阳灸、微针刀、平衡针等传统项目12项。质控科和中医药部质控组全程质控评价,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医院绩效管理,对中医药全院化工作实行周点评、月总结、季奖惩,年终单项评先树优。目前,配备中药饮片413种,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9.72%,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占门诊处方21.06%,中药饮片占比达到6.86%。 绿色疗法实现全覆盖。该院实行中西医协同医护一体化服务,以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为突破口,让全员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以疗效和口碑带动中医药服务在病区全面推开,住院患者中医药应用达到70.36%。护理人员中64%掌握中医药护理服务技术的人员,已全面开展中药腿足浴、耳穴压豆、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封包等中医药护理技术项目12项。 特色服务厚植发展潜力。该院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重点打造“一老一小”特色服务品牌。将中医药融入医养、康养服务,中医老年病为医院重点发展的中医药专业,打造了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病区,应用“醒脑开窍针法”“四维立体针法”“脐针”“靳氏截针”等多家针法,对中风偏瘫、小儿脑瘫、面瘫、截瘫等治疗效果显著。设立中医药特色儿科诊区,开展中药贴敷、小儿推拿、足底拔罐、穴位放血等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中医药在儿童视力防治中的优势,综合应用小儿推拿、中药熏蒸、穴位贴服等技术,已为120余名儿童青少年近视诊疗,并联合学校进行近视防控公益宣讲和中医药健康指导,已为全区3400余名师生送去健康知识。坚持医防融合,在所属的5处预防接种门诊设置了中医药健康宣教和小儿推拿诊区,在儿童保健中推广特色中医药服务。 人才建设推动能力提升。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柔性引进国医大师、省名中医药专家、名老中医等,发挥“师承”作用,在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让基层群众享受到国家、省级专家的服务。近三年,先后设立了“国医大师”韦贵康传承创新工作室,省名中医陈少宗、张承周、江学良传承工作室,引进了34名中医药类专业研究生,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中医药传承队伍。医院现有中医药或“西学中”医护技人员150余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45人,占医师总数的33.08%。2020年,先后组织中医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会及培训班169次,组织中医适宜技术视频培训100余次,累计培训700余人次,其中中医护理服务骨干50余名。 医教研协同催生发展动能。医教融合,积极推动中医药科研工作。近三年来,完成省、市级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1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先后获得潍坊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等。教学相长,积极开展医学教育。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共建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培养中医康复1+1+1模式学生85人,老年服务专业、中医护理等专业学生200余人。购买基层中医药远程教学课程,购置中医诊疗规范、技术操作指南等专业指导用书300余册,同时医院建立电教室和中医药临床技能示教室。因地制宜,抓好中医药疫情防控。制定了疫情防控协定方,发放中药免煎颗粒5500余人、中药汤剂1600余人。制作重在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中药避瘟香囊,免费发放1400余个,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各个诊疗病区推广熏艾防疫,并积极应用药茶药膳药酒等中医药特色服务,在抗疫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预防协同作用。 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该院开展中医药保健养生大讲堂,将八段锦作为“院操”,并积极向周边群众展示推广。设置国医启蒙馆,为60名小学生进行国医启蒙教育。所有楼层设立中医药展示柜,在中医馆、国医堂等重点区域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连续五年举办了三伏贴、三伏灸、三九贴、三九灸、膏方节等中医药文化活动,定期开展中药方剂、针灸推拿、中医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 建体系 夯实服务网络 发挥医院引领。充分发挥医院作为区级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引领作用,通过培训、对口帮扶、分级诊疗等方式,设立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区级培训基地,采用集中理论培训、临床实践教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有中医药带教老师12名,年培训130余人。 强化社区建设。该院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加强中医药综合诊疗区建设,2015年所属的清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潍坊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融入居家服务。该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内容,与医保居家护理、民政居家康复相结合,群众签一次约可享受家庭医生提供的多项中医药个性化服务,构建了多样化中医药服务体系,今年中医药服务社区居家服务累计8554人次,让群众尝到了中医药服务甜头,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图①:医院中医发展部部长杨帆在为患者诊脉。 图②:中医火疗。 图③:耳穴压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