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以党建为引领书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
——临朐县弥水现代学校立德树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纪实 |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临朐县弥水现代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挖掘校本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品位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1421”党建工作机制,打造“红润本真 律行恒远”党建品牌;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以“润·行”德育为依托,建设特色育人体系;推广“133X”本真“学·教”改革,构建“互联网+”智慧课堂,打造“书声琅琅,笑声朗朗”的“本真智慧绿色”校园。“雅而知礼,笃学创新,求善求真,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德滋润人心,让每一个孩子‘成长、成才、成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临朐县弥水现代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祝月明说。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市党建品牌提升示范校,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财务工作先进单位、“学·教”改革示范校、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党的领导是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 党建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灵魂。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临朐县弥水现代学校坚持把校园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结合“红润本真 律行恒远”的党建品牌,践行以润为先、以润助行、润行结合、知行恒远,创建特色校园。 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牢牢抓住履行党建主体责任这条主线,立足教育教学中心任务,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学校完善“1421”党建工作机制,成立民族团结创建和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分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为组员,建立“学校——学部——班级”三级工作机制,落实“一岗双责”,使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将管理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充分发挥中层领导枢纽作用,协调配合,细化责任,实行属地责任制。为增强对民族团结的思想认识,学校主要领导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弥水现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方案》,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进行统筹部署,保障了具体活动开展的组织性和有序性。 注重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身边榜样力量。依靠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标杆,争优创先,以身作则,将民族团结意识贯彻在日常教学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内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校党支部把党的统战、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纳入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应知应会知识融入每周的支部学习,确保人人学,人人知,众教职工团结一心共推民族团结进步;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学习热情,巩固全员学习成果。 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民族常识教育师资队伍、民族团结教研团队三支精英队伍,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对全体教师进行党的民族政策专题培训,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加强结合有效融入,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新内涵 走进临朐县弥水现代学校,民族团结注入了新元素、民族团结教学教案内涵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民族团结知识板报……让人沉浸在民族团结、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中。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学中,将民族团结与课堂相结合。将民族团结融入到“133X”本真“学·教”课堂中。“1”是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第一个“3”是三个目标:高效、愉悦、开放;第二个“3”指三航导学:自主学习-快乐起航、合作探究-快乐导航、拓展提升-扬帆远航。“X”指教师的个性化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民族团结注入新元素。将民族团结与“435”德育课程和“润·行”德育课程体系相融合,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将民族团结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划分教师与学生“两条线”同步协调推进。在课堂上,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与结合点,适时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每周一次,每学期不少于10节课。除借助国家免费发放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之外,教师还自行制作关于班级的民族团结教学教案,同步教学信息。 将民族团结与学校人文教育氛围相结合。传承并弘扬以民俗、民乐、民歌、民族舞蹈为主要载体的校园民族艺术文化,将民族团结元素有机融合于学校教育氛围营造,结合学校党建、教育教学、日常行为规范等,设计制作展板、墙体装饰,特色剪纸作品展览墙,民族团结主题黑板报、手抄报等,时时处处营造平安、和谐、团结的良好氛围,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校园。 创新宣传形式载体,营造民族团结创建浓厚氛围 为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思想根基,学校围绕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进行宣传,从宣传版面设计、宣传内容选择等方面精心设计。在办公楼、教学楼、宣传栏随处可见关于民族团结的事迹介绍。借助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手段,讲好红色主题故事,唱响党建主旋律。充分利用展板、电子屏、黑板报等平台,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学校立足实际,深入挖掘本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将“民族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凸显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从在教室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展示,到党史国情的巡回展览,再到“红旗”党史教育园地的建造,倡导师生“读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使党史教育融入师生校园生活,让师生在活动、小憩中自然接受爱党、爱国教育。构建了“一二三”红色育人机制,即创立“一基地”、开设“二红课”、搭建“三长廊”,让学生在红色氛围中浸润党史国史教育。从办公楼前广场的红色园地到小学部英雄走廊文化墙,再到初中部的长征路线文化墙,从七年级的“宁化班”到九年级的“会宁班”,校园处处彰显“红色”文化。同时,开发校本课程《一班一人物,一校一党史》《一班一事件,一校一国史》,让学生系统学习、深刻认识红色历史,同时向学生渗透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每年“七一”前,评选“红心向党”优秀学生,夯实“红心向党”成长自觉。 在课堂上,创新思政教育。通过各个德育阵地,学校积极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于潜移默化中了解本地民族的民俗文化,增长民族的文化情结,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和先进事例。抽象的精神需要具象的实体来承载,在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积极树立爱国敬业、固土守边的典型人物,充分挖掘中华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事迹,用心讲好“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国故事,从而为各民族学生提供现实的学习榜样和持久的精神鼓舞。 充分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每周三将一些特色民族歌曲融入大课间等活动,每年的元旦、六一儿童节中都穿插着民族歌舞,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设立民族团结专题宣传周,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主题晨会、举办一场国旗下演讲、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编写一期民族团结黑板报。 在新时代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学校坚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初心使命,使之回归到学生本身、回归到教育本身、回归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并在此过程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