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潍报全媒体记者 赵金凤)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全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监管制度,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机制,我市于2020年12月修订印发了《潍坊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预案》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结构框架合理、内容全面,实用性、可操作性明显改善。 突出创新性。《预案》打破以往由事件级别决定预警等级和响应级别的“惯例”,根据潍坊市应急工作实际,创造性提出“风险预警”条件及措施,并结合受体类型、污染物类型等因素探索制定了蓝、黄、橙、红不同级别的预警条件;根据县级、市级、省级不同层级响应主体的能力和责任不同,结合可能造成的事件影响制定了响应分级条件,解决了预警条件、响应条件难以判断的问题。 增强针对性。《预案》编制以潍坊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为基础,风险评估工作中摸清了潍坊市环境风险源、风险物质、可用的应急物资及队伍、应急工程等基本情况,预案编制立足于现有风险状况及应急能力,提出的重点风险监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符合潍坊市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需求。 强化实用性。《预案》采用“1+1”框架结构形式,即一个预案文本配套一个应急实用手册,预案文本对应急组织机制、应急工作程序、应急职责分工和应急处置措施以及预案维护管理等提出原则要求和总体指导;后续配套的应急实用手册集合了应急联系方式、信息报告接报记录表、应急响应流程图、17种典型环境风险物质信息卡和10个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应急工作方案等实用工具资料,能够辅助预案文本实施。 深化可操作性。《预案》细化了应急响应措施,针对水污染处置、大气污染处置、海洋污染处置不同污染处置情形,从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拦截、污染物去除等不同方面,给出了可用的处置措施和处置技术方法等。配套的实用手册中创建的10个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涵盖交通事故次生/危化品泄漏次生/非法倾倒导致、可溶性污染物/非可溶性污染物、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各种潍坊市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针对每种情景类型明确了可能导致的后果、应急处置工作流程、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应急过程可能需要的物资种类及数量,能够指导实际应急处置工作以及日常应急演练、应急准备等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