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出最大“同心圆” |
——高密市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侧记 |
|
□潍报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刘 洋 3月2日,记者走进高密市姜庄镇尹家长村,一家家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高密市扶贫办主任邱天高告诉记者,这是高密市新引进的总投资5亿元的浙江正泰新能源社会扶贫项目,通过租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屋顶实施光伏发电,目前已投资7180万元安装容量7702.5KW,实现了730户农户增收71万元,村集体创收35万元。 利用社会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是高密市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逐梦小康的扶贫路上,全社会参与是高密市最亮的底色,为决战脱贫攻坚画出了最大“同心圆”。“脱贫工作面广量大,涉及的部门多、政策多、人员多,单靠一个部门、一个镇、一个村,不能完成任务,必须构建起上下呼应、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谈起脱贫攻坚,邱天高深有感触,市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带头包镇包村包户,与2000多名帮扶责任人一起开展10轮“入户大走访”,帮助办好事实事3000余件,整改实际问题300个。 为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高密市成立市、镇两级防返贫致贫工作研判小组,全面推行“网格化”防返贫致贫监测体系,将该市以社区为单位划分为142个网格,1.5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群众全部纳入管理范围,网格员定期排查,提前预警、即时开展帮扶。 “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把俺的情况报给了扶贫办,把俺纳入了即时帮扶人口,临时救助金、医疗‘特惠保’等政策都来了。”高密市经济开发区韩伍屯村的农民徐中华患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个病让他干不了活儿不说,每三个星期就得化疗一次,一次1万多块钱,移植手术更是花了一大笔钱。徐中华能够迅速享受到立体化的救助政策,就是得益于高密市有一套完善的防返贫致贫工作研判机制。 邱天高告诉记者,2020年,高密市共发放建档立卡学生助学金、免学费108.82万元,为1.36万名贫困就诊患者减免费用75.9万元,贫困人口办理慢性病、“两病”6744人次,24万元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自来水“户户通”工程,2444户贫困残疾家庭实现无障碍改造,发放“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等扶贫贷款1593万元,帮扶带动贫困对象324人次。 要脱贫也要致富,途径在哪里?产业扶贫是根本。高密市坚持产业托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实项目促就业、稳收益,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难、增收难问题,实现了贫困户增收细水长流。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谢家屯村曾是个省定贫困村,近年来,按照“靠山吃山、生态发展”理念,该村吸引能人回村创业,投资105万元建成农产品冷藏厂,不仅成功解决了全村85%的土豆储存销售问题和十几名贫困人员就业难题,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为不断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的投放使用,高密市将扶贫资金统一纳入农村三资平台管理,设立了700多个公益岗位,形成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资金公开透明、程序合规、及时兑付,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项目分红、劳务报酬、土地流转费等多重收入。47岁的杨守朋是高密市阚家镇尚义官庄村贫困户,他以土地入股村里的扶贫项目麦香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并被优先安排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100元,活儿也不重。“入股后有土地流转费,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比以前过得宽裕多了。”杨守朋乐呵呵地说。 杨守朋口中的“分红”是来自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高密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3800万元,建成产业扶贫项目55个,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收益300余万元,辐射带动709个确权村的10000余人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