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村强民富景美人和时代乐章 |
——青州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
|
□潍报全媒体记者 付 生 通讯员 史海莹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青州市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之路,抓住关键环节,顺应群众诉求,兴产业、促增收,抓人才、激活力,移风俗、树新风,优环境、美生活,强组织、夯基础,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逐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的生动发展局面。 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 促农民增收 加快乡村振兴,青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青州市,从桐峪沟老村脱胎换骨而出的民宿——桐峪里,绿色静谧的周边环境,不失现代奢华舒适的设施陈列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过去的桐峪沟村三面环山,村民依山而居,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以乡村振兴为契机,该村依托社会资本,利用优越的山区条件,进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全村搬出山沟住进了暖气、水电、网络等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山沟里的旧村改建成桐峪里民宿度假区,全村2400余亩荒山坡地流转给九龙峪景区,景区和乡村共建,发展乡村旅游,昔日的小山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做活“旅游+”是青州传统农村产业向旅游业要效益的有益探索,使众多落后的村落找到了“生财之道”,也使农业、农村焕发出了新活力。胡林谷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市精品民宿达到47家。同时,深化“互联网+”,打造八喜旅游网、花卉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地主网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以全省第1名的成绩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此外,立足当地特色资源,该市以“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为目标,顺应产业发展规律,重点培育花卉、瓜菜、果品三大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花卉产业集群,以“花卉强市”建设为目标,以“花卉小镇”建设为龙头,推动花卉产业上档升级。瓜菜产业集群,实施青州银瓜品质提升工程,加快青州银瓜(尊悦)万亩种植基地、大关营村银瓜基地等项目建设,重振青州银瓜“贡品”雄风;狠抓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青州子项目,推进蔬菜现代产业园、九州农庄等项目建设,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果品产业集群,加快桃新品种展示示范和现代桃提质升级基地、青然优质桃示范项目等建设,申办全省首届蜜桃大赛,争创国家级桃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对金潮来、国丰、皇尊庄园等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让山楂和柿子这两棵西南山区群众的“摇钱树”重新焕发生机。 以文化振兴为基石 育文明乡风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实现乡村振兴,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在青州市,“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成了当地的共识。为此,他们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培植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文化动能的不断注入,让青州市广袤的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走进王坟镇综合文化站,一股淳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王坟记忆”展馆中,老花布、竹席、元宝篓等各种老物件讲述着王坟镇古老悠久的历史。图书室里,上万本图书分门别类,排列整齐。多功能活动室、书法手工室、电子阅览室、少儿活动室等众多功能室一应俱全。 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硬件保障,为全面提升文化服务设施,该市对5个镇街文化站进行差异化改造和特色型提升,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完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设施,为138个村配备电脑、棋牌桌椅、锣鼓、拉杆音响等文化设施设备,为208个农家书屋更新图书4万余册。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成39个村史馆、民俗馆。开展惠民演出1266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该市大力推进农民画产业发展,把发展农民画产业作为拉长青州书画产业链,提升农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来抓,走出一条提升农村文化与增加农民收入“双翼齐飞”的路子。目前,农民画从业者已达三万余人,年创作农民画50万幅,销售额3亿元,具有中等以上创作能力的农民画作者年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 如今,走在青州的乡村街巷,“善行义举四德榜”“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随处可见,他们以“文明入心 文化上墙”墙体彩绘的形式滋养着乡村文明。村村制定以孝治村办法,孝老敬老蔚然成风;各种形式的乡村文明示范家园、星级文明示范户等创评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优秀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愈加明显;文明实践组织机构全覆盖,“理论+文艺”巡演、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达到千家万户,增强了乡村文化软实力,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以环境整治为路径 建美丽家园 青州市以打造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为目标,抓好村容村貌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走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卫生村——邵庄镇北马庄村,6米宽的进村路干净整洁、没有一丝杂物,村民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聊天遛娃、活动筋骨,房前垒砌的花坛里花开正艳、绿植错落有致,屋后墙体上的手绘画为村庄增添了更多韵味。 在青州,像北马庄村这样高颜值的村子比比皆是。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为契机,该市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各类资金14.6亿元,强弱项、补短板。集中精力,全力突击,10个月完成硬化703个村、939万平方米,在潍坊市率先完成“户户通”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应改尽改,建成农村公厕141座,384个村庄污水治理项目达标验收。以雷霆手段开展拆违治乱行动,拆除废旧棚房4870处,清理残垣断壁9560处,建设休闲广场、绿地等5072处。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标准,加强村庄绿化,广栽竹子、连翘等各类苗木,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3.8%。绘制农民画1.2万多处9万多平方米,村庄颜值不断提升。 该市还立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际,启动实施农村景区化综合提升工程,高标准设定环境卫生、田园环境、美丽庭院等“十大工作”标准,高质量抓好基础设施完善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原则,先行筛选确定129个特色重点村,着力做优精品、亮点,集中打造示范样板。目前,示范样板村打造初见成效,43个村被评为A级景区村庄。 以创新社会治理为突破 夯基层基础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市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村民当主角,自觉参与到各项村庄事务中来,有力推动了乡风文明。 “给村里的两名保洁员每人每月增加200元工资、再腾出一块地来修建新公墓、成立村项目建设管理小组……”在邵庄镇马石西村马竹芳家,一场“街坊议事会”正在召开,村民们坐在一起讨论近期村里要开展的一些工作。 邵庄镇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镇各村推行“街坊议事”制度,推选街巷长定期组织每条街的村民召开会议,让群众直接参与村庄事务管理,形成“街坊说事议事、‘两委’包靠管事、干群合力干事”的良好氛围。去年该镇信访数量下降50%以上,初信初访化解率达92.9%,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0%以上。 不只是“街坊议事”制度,青州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精神”,着力“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全面覆盖的同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黄楼街道将村庄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在网格设置街巷长。街巷长按照“访、巡、处、评”的工作机制,围绕社会治安、环境治理和文明创建等,每天对所负责街巷进行巡查,对出现的邻里矛盾、不文明行为、苗头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和上报处理。并建立了村干部、群众“双评”考核机制,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发治理活力。 云门山街道将所辖区域划分为115个基础网格,逐“格”定人、定岗、定责,推进基层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双网融合”。同时,实行网格管理集成化,开发群众诉求集中处理平台,对接“民情通”APP端口数据,构建社区管理“智慧大脑”。由社区党委统一指挥,形成“一键接办、智能分拨、精准派单、跟踪督导、结果反馈”的诉求解决闭环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本版图片由青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