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风筝会特刊·昌邑篇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以融合之势 创文旅之兴 |
—昌邑市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
□潍报全媒体记者 于哲 昌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制沿革史,涌现出了黄福、黄元御、李福泽等一大批历史名人、近代先驱,擦亮了“齐国盐都”“雪芹戚里”“海丝源头”“革命老区”等多张历史文化名片。红色的革命文化、彩色的丝绸文化、白色的渔盐文化、蓝色的海洋文化、绿色的潍水文化,多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叠彩纷呈,赋予了昌邑别具一格的魅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昌邑市以不断满足群众文化旅游需求为导向,抢抓机遇,攻坚突破,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文物保护利用成绩斐然,旅游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旅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连续多年在全省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2020年更是取得了全省第二位的好成绩。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竿头直上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在市级层面,昌邑市文化馆、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均实行免费开放并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辅导、人才培训、展览和全民阅读活动,成为该市文化惠民的主阵地,年接待30多万人次,昌邑市图书馆藏书量达70多万册;昌邑市博物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馆;昌邑剧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入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让高层次、高品位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为市民提供80余场高端文艺演出。镇村层面,镇街区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柳疃镇文化站、饮马镇山阳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潍坊市文旅融合示范点,柳疃镇、太平社区、北西高村被评为潍坊市首批公共文化示范镇(村);昌邑市财政先后投入300万元,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送图书、电脑、移动音响、固定电影放映架等惠民设备,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标准。目前,10个镇街区文化站、69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建设达标率为100%。 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如火如荼 为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参与演出文艺队伍达到200余支6000余人,群众达到50万余人次。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6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6000余场。先后举办了迎新春优秀书画作品展、千年梨园八人写生创作展、庆祝建党99周年美术摄影书法展、抗疫主题书画剪纸精品展、问道文山潍水间——张其凤书法艺术探索展、桑梓情深——朱麟麒美术作品故乡汇报展等展览活动。昌邑市文化和旅游局荣获第二届“大写潍坊”征文大赛优秀组织奖;昌邑市图书馆荣获第三届全省少儿诗词朗诵大赛暨潍坊市第三届少儿诗词朗诵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三届全省少儿诗词朗诵大赛先进集体、潍坊市第六届读书朗诵大赛优秀组织奖、潍坊市“悦”读服务品牌;昌邑市文化馆荣获山东省公共数字文化融合创新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昌邑市外国语学校、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市文山中学、昌邑市实验中学被评为潍坊市2020年度版权教育示范学校,中国棉纺城被评为2020年度潍坊市级版权示范园区。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授予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县级优秀组织奖,2020年入选“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全国百强。 非遗保护传承 有声有色 目前,昌邑市共有省级非遗项目9项,潍坊市级28项,昌邑市级150项。非遗传承发展新机制——“三位一体”乡村文化传统激活与传承创新实践,被省政府授予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两次报道了昌邑市非遗传承和乡村文化活动。柳疃镇入选第二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琳被评为“全省十大模范传承人”并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人名单,华晨彩装科技公司总经理姚波入围2020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候选人。去年以来,同文堂毛笔等3个项目、“姊妹易嫁的传说”等4个项目分别入选省级、潍坊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同文堂毛笔制作技艺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织核雕、布艺、剪纸、年画等20余项非遗项目参加潍坊市“好手艺”技艺大赛,纷纷获奖。创新非遗传播方式,以省级非遗项目小章竹马为题材,创作吕剧剧本《古马新魂》,完成峻青先生名篇《老水牛爷爷》吕剧剧本改编。 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 日臻成熟 昌邑市有不可移动文物784处,居全省第3位;馆藏可移动文物达9万件,居全省第10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处,居潍坊各县市区第1位。2020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昌邑)教学实践基地签约揭牌,聘请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王芬,搭建起了高端院校与县级博物馆合作育才、理论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平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昌邑市博物馆合作建设“山东省水下考古工作站”,于2021年3月19日揭牌。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昌邑市博物馆签约设立“国博考古院山东(昌邑)考古工作站”。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完成了姜氏祠堂、黄元御纪念馆、功泰老宅二期、史家大屋等项目修缮保护工程。持续推进乡邦文物征集,先后征集和接受社会捐赠各类乡邦文物30余件。成功召开了昌邑盐业遗址勘探及保护规划编制项目成果评审会。围绕“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加快推进革命文物普查、修复、保护,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创新形成了合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3—3—4”工作模式(施行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打造一批红色展馆、一批特色小镇、一批党史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线路,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相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公共文化文艺精品创作相结合),使革命文物“活”了起来,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本地文旅融合发展。 新项目新业态 如雨后春笋 总投资30亿元的梨花水镇项目,集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康养体验等于一体,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山东省文化产业项目库和2019年度潍坊市重点项目。总投资4.3亿元的文山森林公园和博物馆项目被列入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第一批优选项目、潍坊市重点工程,博物馆和文昌阁主体已完工。龙池红色文旅小镇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新建了白塔公园、九曲胡同、齐氏牛街和龙乡客栈等景点和服务设施,大大小小湾塘池水丰盈,古树蔽日,颇有“水色南天远”的气势,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北百塘镇”雅韵。成立工作专班,专题研究推进“渤海走廊”红色线路打造提升工作,组织重走渤海走廊万里行活动,叫响“渤海走廊”旅游品牌;加快昌邑市委党校新校、昌邑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打造马渠战廊、星火瓦城等红色文旅项目;红色研学旅游活动蓬勃兴起。总投资6亿元的青阜农业公社休闲旅游初具规模。华晨科创工坊引进专业研发设计团队,推出创意手绘“灵心彩绸”和“青云染”蜡染、手工扎染等产品,集传统工艺与时尚创意于一体,深受游客喜爱。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区(二期)、青阜农业公社、昌邑市地方志馆等11个项目被纳入潍坊市2020年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导向计划,青山秀水文化生态旅游项目被纳入潍坊市重点文化旅游招商项目。 文旅融合 让“诗与远方”珠联璧合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昌邑大地留下深深的足迹和美丽的故事,散落市域内的古墓群、古村落、古文化遗址,为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昌邑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相继打造了望陆台、飞云阁、齐西古村、姜泊古村等历史文化旅游点。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将其演绎提升为鲜活的文旅产品,小章竹马、孙膑崇拜和下营祭海节3项非遗项目入选山东省47项重大民俗旅游产品,并被培育成“好客山东贺年会”著名品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先后建成了龙池抗日战争纪念馆、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红色旅游点。挖掘丝绸文化资源,建设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昌邑市丝绸文化传习中心,设置了丝绸纺织技艺现场演示项目,在龙乡水韵·千年古村景区等进行展示、陈列和推介首批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对华信丝绸有限公司的老厂房、旧设备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融入现代元素,增加文化符号,打造了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并在其中建设昌邑砚文化博物馆和昌邑市非遗工坊,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体验,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节会活动 丰富多彩 以节为媒,文旅并重,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昌邑市以本地文化地理标志命名,统筹谋划,打造精品,连续五年成功组织了文山潍水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各级各类活动累计200多次,形成了以民俗大拜年、唱响昌邑等为代表的文化演出,以山阳梨花节、桑葚采摘节等为代表的休闲体验,以国际半程马拉松、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康体旅游,以写实水彩展、迎春油画展等为代表的书画赏析,以全民阅读、龙乡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文化体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日益响亮。首届海洋生物主题灯会被央视和山东电视台报道。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策划推出了“百年华诞·百花齐放”系列文化活动、“运动休闲·拥抱自然”系列体育活动和“都市休闲·乐在田园”系列旅游活动三大系列,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高了档次。 品牌创建 成绩斐然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成功创建了一批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示范单位。齐西村等3个村庄获评国家传统村落,齐西村、夏店街村分别获评国家和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龙池镇获评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柳疃镇获评山东省“书香之乡”荣誉称号,都昌街道北海社区获评全国“书香社区”荣誉称号。山阳村等4个村庄创建为山东省景区村庄,青阜村等8个村庄创建为潍坊市景区村庄。青阜农业公社、青山秀水旅游度假区和梨花水镇入选潍坊市第二批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潍坊博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青山秀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潍坊市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青山秀水景区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景观质量专家评审。启动了山东省首届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大赛昌邑文创营,《渤海走廊文创伴手礼系列》《渤海走廊“红色记忆”系列文具》荣获省首届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大赛二等奖。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等3处红色文化点入选山东省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场所。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获评中国红色文化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金奖,被命名为“山东省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宣传推介 多管齐下 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多样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昌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和经验,运用好包括微信、抖音、头条号在内的自媒体矩阵,并借助省、市文旅网络平台发出“昌邑声音”。邀请青岛最知名的10家自媒体联盟运营号来昌邑亲身体验,现场直播,多平台发布,以各具特色的宣传推广方式推介昌邑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青岛游客。加强与各级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深度合作,组织博陆山风景区等旅游企业参加山东省休闲体育广播的直播活动。“走出去”宣传推介。借势昌邑迈入“高铁时代”,向高铁沿线城市大力推介昌邑丝绸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特色美食、文物非遗等,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将文旅商品在潍莱高铁首列专车上进行集中展示,吸引了央视网、大众网等30多家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依托节会宣传推介。依托各级各类文化旅游展会、节会、赛事等,不断提高昌邑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文创产品“青云染·文创蜡染系列”获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泉城印象》系列旅行套装和丸和食品公司的“宫町记”速溶姜茶系列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大节会。 夜间经济 日益火爆 为提振消费信心,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昌邑市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工作,成立文旅产业、夜间经济工作分专班,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印发了《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重点培育提升西关街等中心城区夜间消费聚集区,增设2处夜市。成功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首届昌邑夜嗨节,吸引了省内7地市48支团队近千名模特参加首届“丝路昌邑”杯旗袍模特大赛,广场舞大赛、综艺晚会、戏曲票友擂台赛、少儿才艺大赛、红歌演唱会、美食节、汽车后备箱市集、“庆国庆迎中秋——昌邑名优特产展销”等精彩活动不断,发放市民消费券30万元,拉动了夜间消费,成为文旅产业和夜间经济的崭新名片。灯光水幕音乐节、消夏啤酒节、龙虾美食节、戏迷艺术节、儿童戏剧节和文旅惠民图书展销等活动连续不断,既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又有激烈的才艺比赛,为广大市民送上了美食与文化交融的饕餮盛宴。 (本版图片由昌邑市委宣传部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