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报全媒体记者 王玉芳 文/图 “提起黄石板,出了英雄汉,抬枪土炮打胡团,消灭他一个连。男女齐下手,作战大半天,缉获了大批枪支和子弹,打死了伪军指挥官。”这首当年流传在安丘西南部的一首抗日歌谣,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它是群众自发编写的,为的是纪念和传诵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的精神。 中共安丘县工委、县政府建立之后,迅速建立起以区、村为单位的自卫团、民兵队、“青抗先”等群众武装组织,想方设法筹集武器弹药,构筑防卫工事,坚决抗击来犯之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黄石板坡自卫战就是其中之一。 妇孺皆兵,浴血奋战保家乡 黄石板坡村地处安丘西南部山区的辉渠镇,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美。抗日战争时期,有一百六十户人家、六百余口人。该村民风强悍,很早就筑起了圩墙,曾击退过刘黑七、周三等多股土匪武装的进攻,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1943年秋,中共安丘县工委和安丘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黄石板坡村政权也建立起来。经过减租减息,群众翻了身,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村里成立了自卫团,共有团员一百三十人,李明河任团长,李世贞任副团长。自卫团下设三个排,由李京有、李金奎、李金昌分别任排长,下设十三个班,共有土炮、抬枪一百一十支。另外从自卫团中挑选强兵勇将建立护村队,负责下地枪、埋地雷、查岗放哨等。为防备日伪军袭击,村民们集中人力、物力重修了圩墙,加固了四个圩门,并沿圩墙新建了十三座炮楼,以备打击来犯之敌。 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公开投降日本,所部改编为“鲁东和平建国军”,在夏坡村设立大本营,所辖胡鼎三特务团驻防辛庄子。这两个敌巢距黄石板坡村只有十里路左右,他们仗着日本人撑腰,三番五次到周围村庄催粮逼款,多数村庄群众迫于他们的淫威,只得违心缴纳。但黄石板坡村民众坚决不给,敌人对他们恨之入骨,伺机报复。 1944年4月5日上午,胡团二百余人来到黄石板坡村,见村里没有什么动静,带队军官就命令士兵向村内开枪、投弹,并向村中喊话。埋伏在圩墙上的自卫团员李恩三端起土枪瞄准这个士兵一枪毙命。带队军官知道黄石板坡人早有准备,只好狼狈撤退。 4月8日,胡团千余伪军带迫击炮一门、手炮两门、机枪三挺再次袭击黄石板坡村。天刚蒙蒙亮,伪军从四面发起进攻。黄石板坡村人在自卫团长李明河、护村队长李桐指挥下,全村男女老幼齐参战。妇女、儿童送饭送水、送弹药,老年人挨个炮楼传送情报。面对着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伪军,全村人同仇敌忾,英勇抗击,一连打退敌人数次冲锋。 战斗最激烈的是村子东南角,敌人妄图凭借有利地形在此打开缺口。首先以猛烈炮火轰击圩墙,又疯狂投掷手榴弹。在排长李金奎率领下,把敌人的手榴弹迅速扔回敌群,炸得敌人抱头鼠窜。这时敌人继续增兵,分别转向东门、东北角、西北角等地进攻。 上午十时多,黄石板坡村西北角炮楼的火药库被敌人炮弹击中起火,自卫团员李景有等数人被烧伤,敌人乘机冲上来涌进村子。自卫团员同敌人展开激烈巷战,掩护群众向西南方向撤退。敌人进村后大肆烧杀抢掠。 战后,军区机关派人前往慰问,并奖励步枪十一支、手榴弹四十个、子弹七十发,受伤人员转到军队医院治疗,牺牲人员按政府抚恤条例抚恤。同时,县委派赵季武来作了战斗经验教训总结,了解战斗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 黄石板坡自卫战意义重大,由于全体村民浴血奋战,使该村以南二十几个村庄免遭敌人烧杀抢掠。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等进行了报道。《大众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二版载:“新华社山东分社鲁中15日电:安丘黄石板坡群众,用原始武器,抗击着上千的敌伪,坚持了五个多钟头,最后弹药断绝,才英勇突围而出,创造了群众浴血奋战,保卫家乡的战斗范例,给敌伪以沉重的打击。” 为表彰黄石板坡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英雄事迹,山东军区授予该村“民兵英雄单位”的光荣称号,山东省武委会、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分别奖给他们绣有“铜墙铁壁”“妇孺皆兵”的锦旗,中共安丘县委、县政府在该村召开了庆功大会,奖励有功人员。 铭记历史,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91岁的村民李恩和是一位义务“讲述员”,作为村里唯一健在的战斗亲历者,提起当年那场战斗,老人家仍然记忆犹新。“有人提出先把老人和孩子送出村子,留下年轻能打仗的。为了保卫村子,老人和孩子一个都没走,男女老幼一起参战固守村子,打退了伪军的多次进攻。” 黄石板坡保卫战之所以给敌人重创,最重要的是全村人坚定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这场保卫家园的战斗中,黄石板坡村民兵李云茂、李金华、李桐春、村自卫团团员李文华、李勤来、李桃春、村民李吉、李义海八人英勇牺牲。八位烈士长眠在村子南边的小药山上。 走进黄石板坡村,石屋、石墙、石板路随处可见,路旁溪涧潺潺、翠色环绕,鸟语花香。经历了炮火洗礼的传统古村落,在村东头和村西头保留着两段围墙遗址,墙上有当年的枪口和子弹留下的痕迹,仿佛在向世人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如今的黄石板坡村不仅是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更是省历史文化名村、省文物保护单位。 崇尚英雄,致敬英雄。社会各界纷纷以特别的方式,向这个英雄的村庄表达敬意。2019年2月9日正月初五,潍坊市摄影家协会相关负责同志带领市文艺志愿者摄影服务团走进安丘市黄石板坡村,慰问老党员、留守儿童和老人,给他们拍全家福,送去慰问品,开展“福到农家”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铭记那段历史,传承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时刻警醒党员干部为民做好事、办实事,2019年,潍坊市商务局驻黄石板坡村挂职书记钟炎多方努力,投资二十多万元建起了‘黄石板坡村红色记忆文化广场’。”黄石板坡村村支部书记江来春说,他的爷爷就参加了当年的保卫战,他是听着这些红色故事长大的。 作为安丘市红色教育基地,黄石板坡村红色记忆文化广场不仅成为安丘当地广大党员干部、学校师生红色教育的场所,就连外地的一些机关党员干部、学校师生也纷纷慕名前来,瞻仰战斗遗迹,寻找红色记忆。 发展旅游经济,让古村落焕发生机 黄石板坡村多面环山,过去道路崎岖难行。这些年,先是通过“村村通”硬化了进村路,2019年秋,镇上扶持搞“户户通”,村里的在外能人、村干部和村民踊跃捐款共计13.775万元,使“户户通”工程顺利完工,村民彻底告别了街道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今年,交通部门又出资将村东、村后两条道路拓宽改造,全部铺设了沥青路面。 黄石板坡盛产小米,全村70%的耕地种植谷子。这片红色土地上产出的小米以其营养丰富而闻名,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镇上注册了商标,又帮助搭建了电商平台,为群众拓宽销售渠道。为改变单一种植结构,今年,镇上又联系烟草系统,在村里发展黄烟10公顷,每亩收入在三四千元。 谈到村子今后的发展,江来春说,下一步,将发挥旅游路从村旁经过的交通优势,结合乡村振兴,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准备在村委东邻建一处乡村记忆馆,整理展出包括黄石板坡保卫战的一些相关史料,让游客通过文字资料了解黄石板坡村的发展史和硝烟中的那段红色记忆;争取安丘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单位支持,修缮位于小药山上八位烈士墓及上山道路,方便人们前去瞻仰凭吊;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修缮、还原当年的“围墙”和四门,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年的战斗场景;借鉴村里原有的两处酒店发展农家乐,带动村里旅游业的发展,让村子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