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方波临床医案故事: 49岁的孙女士像往常一样准备晨起做饭,刚起身就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她下意识地赶紧蹲坐回床上。在家人陪同下,孙女士赶紧去医院咨询治疗,经外院诊断为“前庭神经炎”,服“泼尼松”治疗,但症状并未改善,遂就诊于潍坊市中医院东院区脑病诊疗中心。 脑病科牟方波主任先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详细了解孙女士身体状况:眩晕、头胀,双耳鸣,急躁易怒,行走自身晃动感,视物旋转,动则恶心呕吐,时有心慌,无耳聋,无胸闷、胸痛,入睡困难,多梦,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据《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不滋荣,故肝阳偏亢”。阳亢化热则伤阴,肝火灼阴则精血耗竭,阴血常不足,故患者兼有口干。阳热上扰心神,故出现失眠多梦。舌红主实热、阴虚,弦脉主肝风上扰。 牟方波主任略一思忖,心里便有了答案。孙女士所得为眩晕,肝阳上亢型,治疗当平肝潜阳,重镇安神。遂开方如下: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10g,牛膝30g,桑寄生10g,首乌藤20g,茯神30g,黄芩10g,栀子10g,葛根30g,益母草10g,川芎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代赭石20g,水煎服,日一剂。诸药相合,体现了平肝熄风,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 连服7天后孙女士感觉眩晕明显改善,无晃动感,入睡好转,夜寐安宁。为巩固疗效,牟方波为孙女士再开药7服,服用完后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了。 牟方波从医健康感悟: 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卧床不敢活动,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甚至昏倒。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许多人常受眩晕困扰。中医治疗眩晕历史悠久,前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均是临床实践的总结。引起眩晕的病因多种多样,中医分为虚、实两端。虚证是人体虚弱,包括气血阴阳不足,或精髓亏虚,不能充于脑;实证指病邪干扰,多见于肝阳、肝火上冲及痰浊逆扰所致。 肝阳上亢型患者往往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则眩晕,肝阳上亢,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健康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做到调畅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以达身体阴阳平衡。同时借助现代医疗技术,及早发现疾患,到正规医院治疗。 1.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压力,避免焦虑、不安、担忧、苦闷等导致肝郁气滞。 2.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 3.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食果蔬,忌辛辣厚味,吃饭七分饱为好,体质虚弱者适当补充营养。 4.眩晕发作时,观察无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语言不利、剧烈头痛等,应当尽量静心闭目养神,稍作休息,勿慌乱。 (赵长林) 专家简介 牟方波,主任医师,山东省名中医,潍坊市资深名医,潍坊市中医院东院区脑病诊疗中心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第四批指导老师,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潍坊市金牌医生;兼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医药学会中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医药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高血压病、糖尿病、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癫痫、脑炎及眩晕、头痛、不寐等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