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精神代代传 不忘初心谋振兴 |
——访寿光“抗日堡垒英雄村”牛头镇村 |
|
□潍报全媒体记者 王莹 文/图 牛头镇村位于寿光西北17公里处,历史悠久,牛头镇村的西侧便是巨淀湖,传说汉武帝曾躬耕于湖畔。牛头镇村草木葱茏、飞鸟云集,拥有一望无垠的芦苇荡,这里更拥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称号——“抗日堡垒英雄村”。在这里,静静伫立着139座丰碑,每一座丰碑都有一段血染的历史和壮烈的故事。抗日战争史上鲁东抗战第一枪——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便是在这里打响。 揭竿起义,打响鲁东抗战第一枪 1924年9月,中国共产党寿光党支部在巨淀湖附近的张家庄村成立,这是潍坊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牛头镇村靠近巨淀湖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为党组织建设发展与开展抗日游击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片土地后来成为山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凭借得天独厚之势,牛头镇村成为抗日武装起义的摇篮,涌现出马保三等抗日爱国将领、战场上响当当的“八支队”及以赵寄舟任团长的“寿光独立团”…… 马保三,本名马鉴堂,曾化名张炳炎。1924年8月,经张玉山、李铁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寿光地方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1926年任中共寿光县委宣传委员,分管农运工作。1933年8月,马保三返乡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持不屈,后经多方营救出狱。当时寿光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马保三坚持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到1937年底,寿光发展党员约100人,成为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核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党组织领导下,寿光全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党组织任命马保三为湖东乡乡长,开始筹集枪支,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为抗日武装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份,中共鲁东工委在博山成立,并传达党中央和华北局关于组织游击队、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的一系列指示,确定以益都(今青州)为中心,要求在周围十几个县尽快开展工作,迅速恢复各县党组织,领导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游击队。 1937年12月29日,各地游击队员陆续到牛头镇集结,马保三宣布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正式成立,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这就是著名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之后,八支队在牛头镇进行集中整训,马保三打开自家粮仓,腾出自家房子,让战士们食宿,全力为部队服务,被指战员亲切地誉为“八支队的后勤部”。同时,他带领子孙三代一起参军,掀起了全县参军的高潮。 1938年3月,鲁东工委决定,调八支队东去昌邑与七支队会师,协同作战。4月,八支队与七支队合编,组成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之后,马保三不仅率部帮助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开辟了蓬莱、黄县、掖县地区抗日根据地,还与第三军一起,智取黄县城,解围黄山馆,收编龙口公安局和水上警察队,一时名声大振。 1938年7月,马保三率部回师邹平长山地区,巩固扩大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10月,鲁东游击队主动出击周村城日军,战果显著,创造了攻城范例。12月,马保三率领部队越过胶济铁路挺进鲁中,参与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当月下旬,部队被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支队司令员,八支队成为驰骋鲁中抗日战场的正规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中,八支队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共计毙伤俘日伪军10000多人,为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建馆树碑,赓续红色精神 在马保三的家乡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六分村,村庄的西北部有一处青砖老式宅院格外显眼,这里是马保三的故居,也是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时的领导机关所在地。 马保三故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始建于1852年,内有石磨、书橱、长条凳、饭桌等物品。原先院中还挖有地道,墙中设有夹壁,房子已经存在百年,经过多次修缮和维护。历经时代变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抗战年代的特殊见证。 “故居的南屋主要展现了马保三光辉的一生,北屋是抗日战争时期马保三家人日常起居和会客的地方,也是我们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指挥部所在地。东厢房是枪械库所在地,西厢房是文艺宣传办公地点。”现场的讲解员魏子博说。 马保三的后人马家训介绍:“这屋子以前是我们家人住的,也是八支队的后勤部,我爷爷组织部队后在这屋里给部队做饭。我母亲、我姑姑们都给八路军做饭,我小姑就在马路上给八路军站岗。” 78岁的马家训是马保三的孙子,说起爷爷的抗战故事,老人一脸的荣耀。 为铭记历史、缅怀烈士,1993年12月,寿光市在巨淀湖东畔修建了牛头镇抗日起义纪念碑和八支队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成为寿光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马保三故居也于2016年被列入寿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于2019年12月正式开馆。陈列馆分为两层、六个展厅,以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与八支队征战历程为时间轴线,充分利用主题雕塑、大型浮雕、场景复原、大型半景画,结合声光电与多媒体等程控技术,重点展现了寿光革命老区的英雄儿女慷慨赴国难、热血浴中华的无畏精神,展示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拯救民族危亡的壮丽篇章。展馆分为风云激荡、起义壮举、东征西进、征战四方、红色芦荡等六个展厅,再现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全过程,图文并茂、翔实完整地记述了八支队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和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的光辉战斗历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 2020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在公布的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中,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和陈列馆榜上有名。 文旅融合,奋起振兴之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记者在牛头镇村采访的时候,恰逢“红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给村里老年人举办“饺子宴”,他们将亲手包的饺子端到老人们面前,老人们喜笑颜开,感动不已,现场气氛暖意融融。“我们红柳志愿服务队于2017年成立,就是为了传承先烈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父老乡亲,队员主要是妇联执委、党员和村民代表,目前有100多人。”牛头镇村妇联主席朱萍说。 在抗战时期,巨淀湖遍地生长的芦苇为革命队伍的隐蔽和反击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如今在牛头镇村人们灵巧的双手中,这些芦苇又变成了一件件工艺品和艺术品,成为当地经济来源之一。 “我们的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依托党委、政府建设的‘扶贫车间’,帮助困难群众学习草编技术,增收脱贫。”朱萍告诉记者,“自2017年草编进村,带动了周边8个镇、十多个村庄的1000多名老年人加入到草编队伍中来,每年每个老年人的收益大约在五六千块钱,我们的村集体每年收益是8.7万多元。” 依托红色资源与湖区生态景观,当地文旅融合,把巨淀湖畔打造成了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 山东巨淀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树敏告诉记者:“景区通过将马保三故居、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现在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