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那一声声“妈妈”的呼唤 |
——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 |
|
|
|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员工与部分儿童合影。
◤杨守伟在照顾福利院的儿童。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晓光 摄 |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石莹 城区向东,天高云阔。在府东路旁一处开阔安静的独立院子里,坐落着潍坊市儿童福利院。 清晨七点,太阳出来了,福利院的孩子们已经起床,大点儿的孩子帮护理员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穿衣叠被,小点儿的孩子抱着奶瓶喝奶,唇腭裂的孩子还有他们专属的“专利奶瓶”。 阳光从大门外的石阶下面,正一点一点往上爬,孩子们有的正在伴着音乐游戏,有的靠在专门设计的靠枕上学习;太阳爬过高高的门槛,就落入大厅里,散开一地光芒——这时候,走进福利院就像是走进一座普通的幼儿园,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乐观开朗的孩子们像一棵棵向阳拔节的小苗。 “这是我做护理员妈妈的第21年。”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说,“21年来,我们照顾了1029个孩子,有467个孩子走入了正常家庭。我们的家从几间平房到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的独立儿童福利院;我们的孩子们也从起初的吃饱穿暖治好病,到现在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心理重建,走进学校、回归家庭。” 苔花如米小,也有凌云志。 “我的信仰,就是当好这些孩子们的‘妈妈’。为了那一声声‘妈妈’,我不允许我的孩子们被看成另类,我就是要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利,活得健康、活出尊严。”作为1029个孤弃儿童的“妈妈”,杨守伟这样诠释着妈妈的定义。 21年初心不渝,杨守伟以肩为桥,让孤残的孩子也能走向远方,托起无数摇摇欲坠的人生。 以母爱点亮生命——她把妈妈当作最骄傲的身份 到儿童福利院工作前,杨守伟听说过这里收养的都是孤弃儿童,也就是俗话说的“没人要的孩子”。对孩子们的情况、工作环境,也有心理准备。可第一次走进儿童福利院,第一眼看到这些孩子们,她依然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因为,孩子们的病情、形象,远远超出她的预料。在这里,重残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唇腭裂、脑瘫、脑积水、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鱼鳞病、智障、肢体残缺、手足畸形等,甚至还有艾滋、梅毒、甲肝、乙肝等传染病。而她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孩子喂奶喂饭、把屎把尿、换洗衣物。 杨守伟回忆说:“最初那段时间,我也本能地抗拒这种生活。特别是晚上上夜班,孩子们入睡后,既要一刻不停地转圈察看,还得竖起耳朵听孩子们有没有呼吸,生怕哪一个有突发状况,心一直在揪着,总是盼着天快点亮。可是每当我走进院里,拉住一只只小手,把这些小小的‘心头肉’‘小棉袄’抱到怀里,我的心就立刻软和了,孩子一声声‘妈妈’‘妈妈’的叫着,我就只想把他们养大、养好,一点也顾不得想别的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当杨守伟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女儿扑向她的怀抱时,那一刻她想到,福利院里的这些孩子也在渴求温暖和拥抱……不知不觉中,当好“妈妈”,已经成为杨守伟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 这些年来,让杨守伟最揪心、感情投入最多的孩子是晓玉。 2006年8月的一个中午,她刚下班回到家,同事就打来电话,哭着说,杨姐,你快来吧,刚送来一个弃婴,我看了很害怕。杨守伟心里想,在儿童福利院工作,什么样儿的孩子没见过?害怕什么呀?可当她第一眼看到晓玉时,也差点叫出声来。孩子的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脸、脖子、前胸、后背、两腿,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一片,跟鱼鳞一样,“鱼鳞”的下边,到处是血口子,一道一道,密密麻麻,很多还化了脓,血水、脓水混在一块儿,散发出呛鼻子的味道。 看着坐在纸箱里的孩子,杨守伟来不及细想,赶紧定定神,轻轻抱起孩子,带她去洗澡、处理伤口,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当时的晓玉看起来大概有两三岁,智力正常,但是不哭不笑,也不说话。身上的皮屑走到哪,掉到哪。因为皮肤四处开裂,皮下组织大面积外露,稍微伸伸胳膊、动动腿,就连皮带肉地扯得孩子疵牙咧嘴,呻吟不断。后来得知,晓玉的病是鱼鳞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细心护理缓解病情,减少痛苦。但是由于这种病十分罕见,资料上也没有具体的护理方法。为此杨守伟根据护理原则想了很多特殊护理办法。她勤给晓玉洗澡,把她放进洗澡盆,捧着温水,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洒在晓玉身上,让皮肤逐渐湿润也逐渐适应温水带来的刺激,就这样每次浸泡一个小时左右;每天涂三遍药…… 虽然晓玉的病无法根治,但杨守伟从没放弃努力。咨询医生,查阅资料,联系济南、北京的大医院,想把晓玉送去治疗。2012年10月,杨守伟在北京参加党的十八大,民政部一位领导听说晓玉的情况后,引荐了一位皮肤病领域的专家,专家见到晓玉后,不仅提供了治疗建议和护理知识,还对杨守伟凭经验摸索出的那套护理“土办法”赞不绝口,他说,“你们不只做得对,而且做得非常好!” 在杨守伟和同事的陪伴和护理下,晓玉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在儿童福利院生活了8年后,晓玉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养父母还寄来了晓玉的照片。“每次看照片,我都会忍不住落泪。后来,我就很少看了。不是不想,是不敢再看,因为我想她。” 以担当面对困难——她是一位内心坚强的妈妈 “女人本弱,为母则刚。孩子们一声声‘妈妈’,带给我的不只是依赖和托付,还是最大的勇气。”杨守伟说。 这21年来,杨守伟时刻面对四个关口:手术、传染病、死亡和领养。每个孩子动手术,是让杨守伟最纠结的事——既希望通过手术让孩子恢复健康,但又担心手术风险,心疼孩子还要经受手术的疼痛。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只能一次次扛下这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只有孩子健康了,他们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体重最轻的早产儿敏敏,被送到福利院的时候只有1450克,捧在手里,两个巴掌大。她还患有严重心脏病、肺炎、新生儿透明膜症等多种疾病,奄奄一息,好几次病危。杨守伟对她进行特殊护理,考虑到她身体过于虚弱,胃肠功能不全,就每天坚持少量、多次喂奶,尽量多地抚触她,大概六个月大时,逐渐添加蛋黄、菜泥、肉末等食品来增加营养。一岁时,敏敏的体重到了7.5公斤,体格也达到正常,依据专家建议,为她做了心脏病修复手术。 手术室外的等待时间,也是杨守伟受煎熬的时间。幸运的是,敏敏的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后,她们给予敏敏更加精心的护理和养育,半年后,她长得又白又胖,活泼健康,在3岁时被一户家庭收养。 传染病,是让人最害怕的挑战。2010年,农历正月初五,110民警送来一个孩子,杨守伟打开小被子查看孩子情况,被子里有一张纸条,看到上面写着“艾滋病抗体阳性”,杨守伟也愣住了,但她一把抱起孩子,担起照料她的重担。 女孩皮肤很白,她就给孩子起名叫雪雪。小雪雪瘦得皮包骨头,身体也虚弱,打不了点滴,杨守伟就一滴一滴,2毫升、3毫升,给她喂生理盐水。第一次遇到这种孩子,不懂病情,也不知道怎么去护理,她就反复咨询防疫站专家,给联合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医学博士马郎发去邮件求助。马博士回复说,雪雪与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不一样,她是母婴传播导致的抗体阳性,做好防护,是没有传染危险的,如果精心抚育治疗,还有可能转阴。杨守伟赶紧把这些消息转告同事们,打消大家顾虑,护理员妈妈们齐心协力,一起悉心照料她。 雪雪8个月大时,市疾控中心体检结果显示,抗体转阴。随后,连续4次体检,结果全部阴性。拿到体检结果时,照看雪雪的几个护理员妈妈都高兴得流泪了。 雪雪三岁大时,被一户家庭收养。这些年,院里先后来过多个患有梅毒、艾滋病抗体阳性等疾病的孩子,绝大多数在她们的照料下摆脱了病痛,恢复了正常。 女人有时是脆弱的,但母亲却总是坚强的。体力上的辛苦尚不算苦,心理上的压力有时更需要让人攥紧拳头打起精神扛下去。 心心是一个时常会回到杨守伟梦里的孩子。2010年6月,不到两岁的小心心被遗弃在街头,110民警将他送到了儿童福利院。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右眼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这种病俗称“眼癌”,是婴幼儿眼病中性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入院时,心心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杨守伟与同事带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好转,只能施行了右眼球摘除手术,但在术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癌细胞又侵蚀了他的左眼,并向全身转移。 在心心最后的日子里,杨守伟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有时间就抱着他,给他讲故事,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不久,心心的左眼视力也完全失去了,眼球突出了眼窝,开始化脓流血。每天给他清理伤口的时候,他都会疼得撕心裂肺地哭喊,每一次杨守伟也忍不住陪着他一起掉眼泪。因为他很喜欢吃煮鸡蛋,哭得厉害时杨守伟拿着鸡蛋哄他,他一手握着鸡蛋,另一只手摸索着杨守伟的脸,学着鸡下蛋的样子说:“妈妈,不哭,不哭,咯咯哒,咯咯哒。” 2012年6月,好长时间都处于昏迷状态的心心清醒了,凭着经验,杨守伟知道孩子没有多长时间了。她把年轻的同事支走,不想让年轻的妈妈们经历与孩子永别的痛苦。6月20日,心心在她的怀抱里,带着微笑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天,她给孩子穿上了红色的新衣服,“因为红色代表吉祥,希望我受苦受难的孩子在另一个世界里健康快乐。”杨守伟哽咽着说。 面对孩子离去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她只能不断告诉自己要坚强,而后擦干泪水,用这份千锤百炼的坚强,带着护理员妈妈团队继续去呵护照顾孩子们。 以知识为武装——她是一位身披“铠甲”的妈妈 “当好孤弃儿童的妈妈,只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拾起书本,拿起科学的武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抚育我的孩子们。”杨守伟认识到,必须用强大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这是保护孩子、打败病痛的铠甲。 21年前,杨守伟的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等于零,工作全凭老同事帮带和生活经验,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遇到罕见病例,就会手忙脚乱,慌成一团。没有别的办法,她只能抱来一堆堆护理专业课本学习,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没有时间,就用节假日顶上去;没有老师,就东奔西跑,四处求教。四年多时间,她取得了孤弃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台梭利教师、社工师、社工督导等多项资格证书。 在儿童福利院,苛刻的卫生标准早就成为妈妈们的本能。科学养育,才能让有疾病有残障的孩子尽快康复。针对早产孩子的护理,杨守伟和同事们探索出三项护理关键措施;针对脑瘫孩子,她们设计出易穿易脱的“脑瘫衣”;针对唇腭裂孩子,设计了“吸管式奶瓶”;针对长期卧床的孩子,设计了“O”型枕头;针对有自残行为的孩子,设计了保护性“约束衣”。她们创新的重症脑瘫儿童口腔护理方法、婴幼儿触摸墙等,被春晖博爱基金会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推广。她们还开展了“类家庭”养育模式,在社会上招聘爱心夫妻,来院和孩子组建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 在情感需求层次上,杨守伟和同事们在全国率先提出脱离床铺、科学抚育、心理护理、重视婴幼儿发展敏感期等理念,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在长期护理中,杨守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长期卧床的孩子,经常会在床上撞床、玩手指、摇头晃脑。杨守伟尝试着改变这种情况,想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离开床出去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我发现每次抱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很兴奋地看着我,有的还很高兴地紧紧搂着我。脱离床铺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杨守伟还倡导每天“拥抱孩子”“微笑面对孩子”,每天给孩子们做抚触、做亲子操,每天对每个孩子至少抚触2次、拥抱7次,每天至少2次将他们抱到地垫上。事实证明,情感疗伤确实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 曾经,女儿问杨守伟,“妈妈,我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呀?”杨守伟想起院里的孩子,他们如何寻找过去的印迹?从2008年起,杨守伟给每个孩子定期拍照片、录视频,凡是重要节点,包括一些大事、趣事,都放进成长记录里。每当孩子进入收养家庭,就把成长记录原件送给新妈妈,她们只留一个副本,作为纪念。 透过一本本倾注着妈妈们心血的成长档案,我们看到了杨守伟等妈妈们对孩子“爱的延续”的拳拳之心。 杨守伟还申报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完成了《“烛光”特色党支部创建探索与实践》《四措并举,综合干预对脑瘫患儿的影响》等七项课题,带动更多的护理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让妈妈护理团队更加强大,“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让坐着的孩子站起来,让站着的孩子走起来,让走着的孩子跑起来!” 心怀大爱——她是一位甘于付出的妈妈 选择了孤残儿童护理员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对家庭的亏欠。 2006年6月,杨守伟正在重庆参加中级育婴师培训,在老家泰安的父亲病重住院。杨守伟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他最牵挂的就是杨守伟这个在外地工作的小女儿,为了不影响她学习,老人坚持不让家人告诉女儿自己的病情。当她怀揣证书急匆匆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在靠打强心针维持生命。 杨守伟至今清晰地记得,“2006年农历五月初九,在我回到父亲身边不到半小时,他就闭上了双眼。母亲说,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小伟说,一定要照顾好那些没爹没娘的孩子!’” 对于自己的女儿,杨守伟更是心存愧疚。2004年,她和同事带着三岁多的乙肝患儿小黎明到益都中心医院做唇腭裂手术。手术后,剧烈的疼痛让小黎明不停地挣扎哭闹。为了避免孩子刚刚缝好的嘴唇再次裂开,她几乎连续抱了他三天三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女儿在家发高烧,不吃饭不睡觉,哭着喊着要找妈妈,给杨守伟打电话喊“妈妈”。杨守伟却狠心挂断了女儿的电话,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女儿长大后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体谅她,无条件支持她的工作。每年大年初一都拿压岁钱给院里的孩子买礼物,只要放假,就约同学来做义工。 “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付出,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努力,多年来,我们创建了一个‘七心’护理员妈妈团队。”杨守伟解释说,“七心”是指爱心、良心、责任心、细心、耐心、放心、安心,爱心是进入护理员妈妈团队的首要条件。 这些年来,杨守伟不仅要当好孩子的“妈妈”,还努力做好团队成员们的“杨姐”,让每个护理员妈妈心情舒畅、开心工作,更好地照顾孩子们。 2020年临近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危难关头,作为业务副院长、作为一名党员,杨守伟带队第一批进入一线封闭区。 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杨守伟带领同事迅速制定出封闭管理下的消毒通风、体温检测、夜间巡查等20多项工作制度,精心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防控之初的20多天,她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满负荷运转,她和同事们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她们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来了重活、累活,都抢着去干。她们共同坚守在儿童福利院,用“逆行”和大爱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托举孩子走向远方——她是一位敢于放手的妈妈 对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被人领养、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健健原来是一个患唇腭裂的男孩,2009年刚出生就被送到福利院。因为吞咽器官不全而进食困难,以致长期营养不良。自从用了唇腭裂患儿“吸管式”奶瓶后,顺利解决了进食问题。六年时间里,杨守伟照顾他最多,还带他去北京做了唇裂和腭裂修复手术。手术后,杨守伟为了帮他更好融入社会,又把他送到附近的幼儿园就读。 “2015年8月,当我听说一个国外家庭要收养健健时,我既高兴又难过。”杨守伟说:“第二天,我没敢去送他,因为我怕控制不住自己。六年了!孩子就跟亲生的一样。我躲在房间里,不敢去想,不敢去看。” 同事把健健送到济南和收养家庭见面后,打来电话,说健健哭着非要跟杨守伟说话,他在电话里说:“妈妈我会想你的,我还带着你的照片呢!”杨守伟说:“听着健健对我的眷恋和不舍,想着自己养育了六年的儿子,将要和我远隔千山万水,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往下流!但我还是为他将有一个幸福的家感到高兴。” 杨守伟最大的愿望,就是福利院里的“儿子、闺女”都能够被有爱心的家庭领养或者寄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21年间,她和妈妈护理团队送走了467个孩子,他们被社会收养,回归了正常家庭生活。 杨守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有人说,是儿童福利院的妈妈给了孤弃儿童第二次生命。其实我深深懂得,我们只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播者,是党和政府的不抛弃、不放弃,让这些不幸的孩子享受到了幸福的生活!” 作为1029个孤弃儿童的“妈妈”,杨守伟感恩这个时代:“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已与这些令人心疼的小生命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党和政府的兜底保障圆了每个孤弃儿童的梦,圆了我们这些妈妈们的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