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党旗飘飘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绿色映初心 山水见精神
2021年07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映初心 山水见精神
——市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潍坊市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举行“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潍坊市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同志为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颁发荣誉证书。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国栋 文/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新中国成立前,我市的防洪抗旱等水利设施几乎为零,每遇洪涝干旱,广大群众只能听天由命、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党员群众除水害、兴水利,建设了一批防洪抗旱水利设施,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潍河中游,坐落着全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在潍坊水利发展史上,峡山水库的建设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来,峡山水库管理者们牢记服务为民的初心使命,弘扬修水库精神,全面强化提升峡山水库防汛抗旱、工程管理、水源地保护和城乡供水工作水平,实现了峡山水库防汛安全、工程安全、水质安全和供水安全,充分发挥了峡山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今,峡山区党工委、管委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转化为现实图景,绿色有机产业崛起,走出了一条护水与兴水并举、环保与富民共赢之路。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迪梦华安田园综合体、优渥有机汇、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兴旺种业等数十个绿色优质产业项目星罗棋布,镶嵌在峡山水库周围,一幅百姓富、产业强、生态美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现。
牢记初心使命
追忆建库岁月

  忆往昔,潍河曾带给两岸人民多少苦难的记忆。“开了吴家漫,昌邑、潍县去一半”“开了红崖口,昌邑、潍县跟着走”……过去,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据昌邑县志记载,自1881年至1960年,79年间发生洪涝灾害12次。洪涝成灾的同时,潍坊因受气候影响,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且分布不均。历史上每遇大旱,便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解决潍河水患并破解干旱困局迫在眉睫!
  1958年,当时的中共昌潍地委决定修建峡山水库,本着“谁受益、谁修建”的原则,由库区周边的40个人民公社“出夫”参与修建。为了让潍河下游的居民不再受洪灾困扰,库区8万移民积极响应党的动员、部署,舍小家顾大家,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为水库修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1958年11月至1960年9月,中共昌潍地委以服务为民的初心使命,带领潍坊人民“排除万难、腰斩潍河”,苦干两个冬春,建成了总库容14.05亿立方米的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峡山水库。
  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资料相当匮乏的年代,在昌潍地委的领导下,10万民工齐心协力、不计酬劳、自带干粮,以“顾全大局、同心协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修水库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出色地完成水库修建任务,谱写了一曲水库建设史上的英雄赞歌。
  据记载,当时干部民工都很拼,人人争分夺秒,个个干劲十足。为了赶进度,实行三班倒,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夜战峡山”。到了晚上,工地上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像一座不夜城。为了鼓舞士气,在各个工段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
  当时的建设者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大施工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群体和模范人物,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昌邑工段卜庄营的推车能手尹锡业,人称“铁人”,持续41天,每天在250米的运距上运土33立方米;潍坊工段木村营王常斌,人称“大力士”,由推两个扁篓增加到6个扁篓,连续半月多,日运土34立方米。昌邑共产党员王洪彩,是一名身负5处枪伤的二等甲级荣誉军人,他行走有些困难,但仍然主动参加水库修建,并用“冰冻三尺不怕冷,雪下三尺不收兵”“天气再冷心不冻,完不成水库不回城”的豪言壮语鼓励民工。潍坊工段四营女民工刘金凤,每次抬的筐就有200多斤,每趟距离250米,平均每天几十趟。清基挖出水时,她总是以身作则,自己先脱了鞋袜下水抬筐,然后再发动妇女下水,并且愉快地说不凉。自己写过决心书,不怕天冷地冻,保证完成任务。她爱人多次来信催她结婚,她一再拒绝,并说修不好峡山水库,男不娶,女不嫁。在她的带动下,郭素春夫妇也推迟了结婚计划,一心一意先修好峡山水库。1960年春季施工,正月初五正式开工,在开工前就有36000多人提前到了工地,积极进行工前准备,有的提前投入施工。潍坊工段刘胡兰排40名妇女正月初一就全部赶到工地,并立即投入修路铺道轨的突击工作。妇女们还发挥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利用休息时间为男民工洗衣服31000件,缝补衣服48000件,民工们都感动地说:工友胜过亲姐妹。
  1959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片名为《峡山水库帅旗飘》的电影记录片。该片于1960年1月16日拍摄完成,首先在峡山水库工地试映,然后在全国放映,影响很大。
  最终,历经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从1958年11月开始,到1960年9月,一座总库容达到14.05亿立方米的峡山水库基本建成,当年蓄水。自此,闻名遐迩的峡山水库工程成为了当时全省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水库建成以来,作为半岛重要的防洪工程,守护着下游300万人口、26.7万公顷耕地及通往胶东半岛地区多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的安全,作为胶东战略水源地和潍坊市主要水源地,承担着潍坊中心城区、北部沿海城市居民、工业供水任务和为烟台、威海、潍坊、青岛应急供水保障任务。峡山水库将一湖清水送到了千家万户,也成就了一座因水而建、依水而兴、绿色发展的希望之城。
传承修库精神
守护一汪碧水

  6月的峡山,远山如黛,湖泛涟漪,青山绿水掩映。
  记者驱车行驶在峡山水库环湖路上,垂柳绿茵,郁郁葱葱,微风拂面,沁人心脾,林间鸟鸣更是不绝于耳。
  峡山水库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库,被誉为“齐鲁第一库”。这里有3333公顷生态湿地,森林覆盖率达到47%,享有城市“天然氧吧”和“半岛绿肺”的美誉,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3000个。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使得峡山水库成为市民游客的休闲宝地。
  峡山水库承载历史,见证未来。今年4月份,潍坊市峡山水库管理局更名为潍坊市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继续负责水库防汛、工程建设与管理、水源地保护、城乡供水等水库管理。
  近年来,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一直把水源地保护和保水护水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实现了水源地保护区全封闭管理和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控管理,峡山水库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已入深夜,湖风骤起,在峡山水库栈桥值班室,辛苦巡逻一天的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水政渔政科科员于程才刚刚吃上晚饭,他边啃着馒头边监视雷达,紧盯着峡山湖的一举一动,一旦雷达出现可疑情况,他和同事们就迅速驾驶巡逻船只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置。
  谈及自己的日常工作,于程告诉记者:“我们九个人两班倒,每晚都要走上几遍,做到24小时不间断对水库进行巡逻,因为非法捕捞和非法垂钓经常发生在晚上,所以夜间巡逻成为我们巡逻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潍坊市主要水源地,峡山水库需要常年封库禁渔管理。在打击非法捕捞的同时,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水源地保护管理人员还承担着沿库环境卫生和水库漂浮物的常态化打捞工作。
  为完善管理设施,水库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沿水库建设了防护网80公里,实现了水源地保护区全封闭管理。同时,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峡山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水源地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控管理,一旦发现影响水源地水质和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行为,水源地保护管理人员会第一时间前往处理,更好地保护峡山水库生态环境。
  经多方考察研究,水库投资460万元,建设生态浮岛20000平方米。参照国内其他水源地的成功经验做法,实施生态浮岛净水项目,发挥植物净化水质特点,保障水质安全。
  此外,峡山水库成立了山东省湖库型水体蓝绿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山东科技大学对水库藻类种群结构进行研究分析,鉴定检测蓝绿藻等优势藻类的变化规律,目前已取得两项国家专利,为持续改善水质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开展技术保护的基础上,去年我市启动了总投资34亿元的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对峡山水库上游潍河、浯河及下游汶河入河中水的集中收集、生态净化及引调利用。
  依托峡山水库,峡山区打造出210平方公里的潍坊峡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内建有环湖公路、植物园、观光栈桥,景区休闲配套设施齐全,园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水杉等众多植物,大水面及园内植物有效改善了水库周边人居环境。
  库区范围内的峡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333公顷,园内生物种类多样,水草茂盛。湿地公园内有东方白鹤、大鸠和中华秋沙鸭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等动物。湿地内的鱼虾、鸟浮游生物和嫩草保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湿地不仅可以调节因降雨不均带来的洪涝和干旱,而且湿地中的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坚持生态优先
绘就绿色蓝图

  绿色,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勤于耕耘,方有收获。在峡山水库生态底蕴的映照下,峡山区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开辟了更富特色的乡村产业,绿色经济在水库周边处处开花,浓墨重彩地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走进峡山占地86.7公顷的潍坊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鳞次栉比的园区大棚内,种植户正在三三两两地忙碌着,与普通生姜种植不同的是,这里的生姜种植均被装入独立的白色种植袋中。
  正在大棚里指导种植的潍坊生姜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杨森告诉记者,这里的生姜基质栽培技术采用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九项实用新型专利,利用设施栽培,种植袋内是采用有益菌复配的专利配方,进行基质栽培,摆脱了传统生姜种植依赖土壤种植、使用化学肥料、易感染病虫害的困扰。
  生姜的无土栽培一向是业内难题。为助推生姜产业不断拓展升级,潍坊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成立生姜产业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兴旺种业合作,利用自有平台加大生姜种苗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了生姜品质,提高了峡山生姜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种植技术成熟后,有机姜生产中采取了承包联产的发展模式,园区建起高标准物联网大棚,并统一设施投入、统一技术指导,再由农户来承包种植。这种农业发展新模式在有机姜种植中获得成功实践,未来产业园将带动更多农户进入有机姜产业链条。
  去年,享受着有机姜丰收喜悦的农户李宗成告诉记者,他承包了产业园24个大棚有机姜。经过测产,他的亩产量达到近3500公斤。园区以每斤6元的价格对有机姜进行收购,除去每亩1万元的承包费和1.5万元的后期生产投入,每亩纯收入近两万元。
  在发展有机姜种植的同时,园区积极研发、加工有机姜脯、姜干等高附加值产品,其研发的具有自主专利权的鲜姜饮品填补了国际市场的空缺。
  目前,在峡山水库周边,建成了现代农业园区32个,除禄牌有机姜外,华以、优渥、新和盛、神州姜窖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崛起,一批高端优质农产品品牌驰名国内外市场,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有7家,认证面积达1.5万公顷,形成了“潍河有机产业带”,打造了“峡山有机”地域品牌,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因湖而生,由绿而兴,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让峡山水库周边成为绿色、高端产业集聚的理想之地,现代高效农业、高技术产业、医养健康产业、金融产业、文化旅游教育产业持续膨胀,一条“峡山路径”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
学党史强党建
凝心聚力谱新篇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蕴含磅礴力量和无穷智慧。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力推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专题学习、专题培训和专题宣讲等实践活动。在党员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讲红色故事、唱红歌等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以上率下,领导干部主动带头学。在专题学习研讨会和专题读书班上,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深学真学,带动各科室理论学习如火如荼开展,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了集中学习培训。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寻根溯源悟初心,夯实了理想信念基石。
  丰富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微党课网课学习得热火朝天。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红色革命影片、唱红歌等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让红歌唱起来、故事讲起来、演讲赛起来、学习丰富起来,坚定了信心,鼓舞了斗志。
  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践行为民宗旨。管理服务中心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全面落实防汛各项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汛预案和调整充实防汛组织机构,落实防汛队伍和物资保障,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联系,确保水库防洪安全。与中科院水生所开展战略合作,聘请中科院专家进行水环境调查,针对性制定整体的水质提升规划。推进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工程建设,统筹安排,优化工序,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以办实事的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难题的成果汇聚民力。充分发挥帮扶关爱小组、“第一书记”、服务联系企业专员的作用,切实解决了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随着管理服务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的不断举办,不仅激发了全体党员干部爱党爱国情怀,更凝聚起谋新篇促发展的不竭动力。
  勿忘昨日艰苦创业,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未来伟大梦想。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将牢记服务为民初心,赓续修水库精神,坚持“两山”发展理念,倾情呵护这一湖清水,为潍坊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为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护水治水和保障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峡山区党工委委员、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侯振祥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航程上,峡山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将继续发扬“顾全大局、同心协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修水库精神,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这一目标,持续推进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提升,为我市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