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风光足迹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风光足迹
 
标题导航
中共潍坊历史大事记选编
2021年07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潍坊历史大事记选编
潍坊日报社 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 潍坊市档案馆



  ★1921年
  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王尽美、邓恩铭出席了这次会议。
★1922年
  10月,山东的早期党员王翔千由济南到省立第十中学传播马列主义,并指导学生创办新剧社,编演新剧,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
  10月,王翔千在省立第十中学介绍学生李耘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李耘生成为青州第一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后李耘生介绍刘俊才加入青年团,学生刘序功、王元昌、赵文秀也相继入团。成立了青州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李耘生担任负责人。
★1923年
  8月,省立第十中学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创办《学生联合会会刊》,标志着青州学生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24年
  夏,在山东省立一师求学的庄龙甲,暑假回乡期间,在潍县毓华高等小学、文美中学、乐道院及附近农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列主义真理在潍县传播开来。
  8月,张玉山、王云生与广饶县的共产党员延安吉在寿光组成一个党小组(张玉山任组长),这是潍坊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9月,在原寿广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寿(光)广(饶)支部(时称支部干事会),张玉山任支部书记,王云生、延安吉任支部委员。这是全省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山东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国也是建立较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寿广党支部的建立,揭开了中共潍坊地方党组织发展的新篇章。
★1925年
  1月,中共青州支部成立,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2月,中共潍县支部成立,庄龙甲任书记,直属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是月,中共寿光支部成立。寿光县以张家庄为中心成立了寿光党支部,张玉山任支部书记,王云生、李铁梅任支部委员。
  3月,潍县南屯村农民协会成立,田欣农任会长,会员达100多人,这是潍坊地区乃至山东省建立最早的农民协会,对全省和全区的农民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26年
  6月,在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共潍县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茂子庄王全斌家的场院里召开,到会代表共20余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庄龙甲任书记,牟洪礼、张同俊、扈梅村为执行委员,王全斌为候补执行委员。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设在潍城东关南大街王全斌家中。同年,中共寿光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高密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相继成立。
★1927年
  4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党组织的壮大,根据山东区执行委员会的指示,在益都涝洼村建立了中共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宋伯行任书记。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代行山东区执行委员会的权力,领导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临朐、昌乐六县党的组织。
★1928年
  1月,中共潍县县委在庄龙甲家中建立第一支革命武装——潍县特工组,成员有王永庆、王兆恭、成希荣等人。特工组成立后,又先后从县警备队、县税务局和溃退的军阀部队士兵手中夺取长短枪30余支。不久,特工组扩大改编为赤卫队,王永庆、王兆恭分别担任正、副队长。
  6月、7月、9月、10月,先后组织发动抗租抢坡斗争、大柳树武装暴动、潍河暴动、饮马暴动等革命活动。在各地暴动相继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也加紧了对革命力量的镇压,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庄龙甲、田裕旸、王全斌先后牺牲。
★1929年
  6月,国民党山东捕共队队长、叛徒王复元至潍,伙同国民党潍县公安局局长李朝英等捕杀共产党人。刘兆荣、孟广和、马宣元、庄鹤元、郭家瑞、田化宽等先后被捕,县委遭到严重破坏。
★1930年
  6月,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省委决定在潍县成立中心县委,辖潍县、益都、广饶3县。省委派李美亭任中心县委书记,耿寿图任组织委员,牟铭勋任宣传委员。
★1931年
  3月16日,省委在青岛召集潍县、益都、寿光、广饶4县联席会议,宣布撤销青莱特委,恢复潍县中心县委,中心县委由刘良才任书记,领导高密、寿光、广饶、益都、临淄5县。7月,潍县中心县委辖区变更。变更后,潍县中心县委辖广饶、高密、安丘、临淄等县,共有党支部20个,党员153名,其中潍县有党支部11个,党员83名。
  11月,根据省委关于加紧坊子煤矿工作的指示,县委派党员陈铭新等到坊子煤矿组织工人斗争。当时,因煤矿资本家拖欠工人13个月的工资,他们便以此发动组织500多名煤矿工人举行罢工,要求补发工资。该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
  是年,中共诸城特支、中共昌乐特支、共青团昌乐特支、中共益都特支、中共坊子特支相继成立。
★1932年
  2月,根据省委指示,潍县中心县委辖潍县、昌乐、昌邑、掖县、安丘5县。其中昌乐、昌邑、掖县、安丘4县均为特支,共有55名党员。潍县有80余名党员。
  2月,根据省委书记胡萍舟的指示,寿光中心县委在南台头村正式成立,褚方珍任中心县委书记。寿光中心县委辖寿光、广饶、博兴、青州等县。
  5月,根据山东省委指示,中共潍县中心县委成立了潍县赤卫队。姜公坡任队长,杨勋普、邢光沐任副队长,队员数十人,经常活动在潍县与昌乐交界处及潍北一带。
★1933年
  是年,在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下,斗争形势日趋恶化,5月至7月,寿光县委、益都县党组织、潍县党组织相继遭受严重破坏。
  7月13日,叛徒宋鸣时带领捕共队到坊子逮捕了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押至潍城后将其枪杀于白浪河畔。刘良才牺牲后,敌人继续搜捕、杀害我党同志。中心县委被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此后的较长时间里,潍县党组织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
  9月,乔天华受青岛市临委的派遣,到潍县整顿组织。乔天华在广文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秘密联系党员,很快组成了中共潍县工作委员会,乔天华任书记。县工委成立后,先后发展了罗训书等4人入党,培养了一些积极分子。
★1934年
  2月,潍县中心县委被破坏后,原组织部长牟铭勋历经几个月的艰辛,于1933年12月在上海与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接上了关系,向中央汇报了山东省及鲁东各地党组织被破坏的情况。中央即派牟铭勋到鲁东一带联络党的关系。牟铭勋先后到潍县、安丘、昌乐、青州、广饶等地联络党员,恢复关系。先在潍北联络了部分党员,对其进行了教育。2月7日到达昌乐,在赵家淳于村找到了昌乐党员赵西林,向其了解昌乐党组织遭破坏的情况。2月23日,牟铭勋又一次来到昌乐,在孟家淳于村找到昌乐党员孟广松。孟广松向他具体汇报了昌乐党组织被破坏后恢复活动的情况。到青州后,牟铭勋同益北特支的党员陈德义、陈铭新取得联系,计划调陈铭新去上海工作,因路费等原因没有去成。陈铭新仍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经巡视后,牟铭勋于3月再次去上海汇报情况。
  10月,潍县工委建立后,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到广文中学逮捕了乔天华,潍县工委遂遭破坏。潍县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5年
  2月,共产党员王文介、侯荫南、侯连三以教学为掩护,在当地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关系,先后建立了北洋头、南洋头和一座楼支部。
★1936年
  秋,经山东省委批准,中共寿光县委正式成立,陈少卿任书记,陈耀三任组织委员,陈纪明任宣传委员,王登瀛任交通委员。从此,寿光党组织结束了3年无县委的状况。
  秋,在青岛“荒岛书店”做地下工作,家系昌邑集东村的共产党员张智忠受省委派遣,从青岛回到昌邑,建立了第一个中共昌邑县委,张智忠任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为开辟党的工作,以开办“文化书店”为掩护,恢复和发展党的关系。
★1937年
  8月中旬,共产党员马保三、侯荫南、郑子惠等以担任乡长的合法身份,在湖东乡、凤台乡、古坨乡等地开办了“抗日民众训练班”。同时,中共崔家庄支部以“国术馆”“同乐会”为基础举办了80多人参加的抗日青年训练班,各地党组织通过举办训练班收集到一批闲散在民间的枪支、弹药、大刀、长矛等武器,为建立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10月,根据党委决定,由省委宣传部长林浩主持在博山成立了中共鲁东工委。鹿省三任工委书记,张文通任组织委员,杨涤生任宣传委员。工委辖昌邑、潍县、寿光、广饶、博兴、益都、淄川、博山、临淄等10余县。
  11月月底,根据省委指示,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潍北华疃村召开党员会议,恢复了潍县县委,由耿锡章任书记,隶属鲁东工委。
  12月中旬,在八支队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寿光全县掀起组建抗日武装的高潮。29日,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向各地抗日武装发出了到牛头镇集结的命令。是日,牛头镇乡公所门前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奉命前来参加起义誓师大会的游击队员肩扛长枪、大刀、长矛等武器,精神抖擞地齐集牛头镇,当地群众主动担负起后勤保障工作,周围村庄的群众前来祝贺。在起义誓师大会上,八支队指挥员马保三宣读了《八支队成立宣言》,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宣读了《告全国同胞书》。
★1938年
  1月中旬,八支队军政委员会根据韩明柱的建议,按照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和编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这次整编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和政治工作制度。整编后,马保三任八支队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张文通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设一、三、五、七中队和特务队、骑兵队、文艺宣传队等。
  1月,鲁东工委建立后,便决定在潍县、昌邑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1月27日拂晓,各起义分队约300余人先后赶到蔡家栏子村。天亮之后,全体人员进行编队,共编为三个中队。编队后,立即召开了军民大会,宣布举行起义,正式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
  2月5日晨,八支队副指挥韩明柱率领五六十名战士,在寿光县城南三里庄公路一侧设伏,击毙日军官兵3名,缴获军用吉普车1辆、指挥刀2把、长短枪各1支和部分军用物资。
  2月5日上午,中共昌邑县委在瓦城小学领导举行武装起义,打出了七支队的旗帜。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李福泽、孙汉三、刘光汉等,参加起义的战士大都来自瓦城、白塔等村,共50余人。
  2月15日,潍县武装起义部队在潍县于渠收集武器未果,当夜撤到瓦城与昌邑起义部队会师。会师后,部队共有300多人。
  3月20日,七支队所属潍北、昌北起义部队及三十四别动大队指战员集结于昌邑西部永安村进行整编。支队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下辖3个大队和1个特务中队。
  3月26日,鹿省三、张文通、马保三、韩明柱率领八支队1500余人,由寿光经潍县,中午到达昌邑县马渠一带,傍晚,七、八支队在瓦城胜利会师。
★1939年
  2月21日,寿光县委在张家庄成立寿光独立营,全营编为一、三、五3个连队,赵寄舟任营长。
  10月25日,发生在临朐县的五井战斗,经过17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11月3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誉称五井战斗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山东抗战两年来的最模范的战斗”。
★1940年
  1月,中共潍县县委成立后,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至1月,共辖5个区委、一个特支和一个联络点。
★1941年
  1月,根据清河区党委的决定,中共清东地委在寿光县牛头镇成立,韩克辛任书记,李寿岭任组织部长,刘洪轩任宣传部长。
★1942年
  7月,根据武装力量的发展和斗争形势的需要,清河军区决定成立昌潍独立团,由清东独立团一个连,潍县县大队、昌邑独立营各调一个连队为骨干,抽调寿光县部分区中队组成。独立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渤海走廊”。
  11月9日,2000余日伪军“扫荡”沂蒙山区,回返时包围了马鞍山,在两架飞机和六门重炮的配合下,向马鞍山发起疯狂进攻。当时山上有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等伤病员及抗战家属共40余人,他们英勇抗击着日伪军的猖狂进攻。战斗坚持了两天一夜,消灭敌官兵百余人。最后,除少数人脱险外,28名同志牺牲。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一家6口同时遇难。
★1943年
  8月,经过春季开始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人深入我四边根据地的据点大部分被拔除,乡村伪政权被摧毁。县委、县政府将撤到广北根据地的乡村干部调回,同群众一起恢复、建立健全乡村党政组织和工、农、青、妇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平毁封锁沟,重挖抗日沟,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投入紧张的反“扫荡”斗争。根据地建设开始出现生机。
★1944年
  5月,为确保渤海、胶东两大战略区的联系,加强对“渤海走廊”地区集中统一领导,山东分局决定将胶东西海地区管辖的昌邑与渤海区的寿潍县合并成立昌潍县,归属渤海行政区第五专署领导。中共昌潍县委和县政府同时成立。刁一民任书记,何凤池任县长。
★1945年
  1月24日晚9点,由昌潍独立营3个连、军分区两个直属连加各区中队,向侵占马渠之敌发起攻击。经过一夜激战,敌人大部被歼,天亮后又在村外设伏,将逃窜之敌全歼。共歼敌1000余人。
  6月,根据昌潍斗争形势的变化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渤海区党委决定:撤销昌潍县,分设昌邑、潍县两县,分别组建两县县委、县政府。同时,撤销昌潍县独立营,分别成立昌邑县独立营和潍县县大队。
  8月17日,寿光城解放;19日,临朐城解放;20日,昌邑城解放;22日,青州城解放;9月6日,诸城解放。
★1946年
  1月24日,华东局、山东各救总会与渤海区党委工作组进驻寿光,各级党组织根据上级部署及时将反奸诉苦运动引向深入,使“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1947年
  3月至8月,潍坊地区各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传达贯彻落实华东局发出的《关于目前贯彻土地改革、土地复查并突击春耕的指示》。土地改革的实行,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0月2日至10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于昌邑境内胶河一线对国民党军进行了一次反攻战役,史称胶河战役。胶河战役是我内线兵团在保卫胶东作战中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战役,重创了国民党军8个旅,歼敌9个团,共1.2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在胶东消灭我军的计划,扭转了战局,使山东东线兵团由防御转入了进攻。中共中央在10月8日致华东局转许世友、谭震林电中,高度评价了胶河战役的胜利,指出:“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
  12月,由寿光县临湖、泊东两区123名民兵组成的寿光担架队第三连,被编为渤海担架团第二大队第三连。该连在参加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中,因出色地完成了战斗和救护任务,被七纵十九师授予“陈毅担架连”光荣称号。陈毅司令员为表彰该连的模范事迹曾写诗勉励:“渤海第三连,真正是模范。学习搞得好,生活能改善。从没开小差,飞机打不散。”该连先后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巩固模范”“钢的担架连”等光荣称号;该连涌现出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7名,三等功臣34名。荣立集体二等功,先后有45名队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9名队员英勇牺牲。
★1948年
  4月2日,潍县战役开始。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扫清外围,切断敌人潍县、昌乐、田马之间的联系;第二阶段实施坑道作业,并攻克东西两城以外的各关,为攻城作准备;第三阶段为攻城斗争,先攻西城,后攻东城。23日晚,攻城部队先爆破后攻城。24日下午,攻入城内,国民党军队指挥机关逃入东城。26日晚,九纵部队依托西城攻击东城。27日上午占领东城,敌军出逃中,其第八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天佐被击毙,第九十六军军长兼四十五师师长陈金城被俘,战役结束。4月30日夜,驻昌乐的国民党保三师突围逃跑。从此,昌潍全部解放。
  4月,潍县解放后,为了尽快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取得管理大中城市的经验,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潍坊特别市,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直接受华东局领导,由曾山担任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姚仲明担任潍坊特别市市长。
  6月,经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25日,中共昌潍地委会在昌乐成立,赵毓华任地委书记、赵笃生任专员。地委辖昌乐、寿光、(新)安丘、潍县、益临5县,地委会驻昌乐城。
  8月,为培养政工、文教干部,2日,经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在潍坊市乐道院成立,由著名教育家韦悫任校长,张勃川任副校长。9月,该校迁往济南。
  9月,济南解放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化装潜逃。28日,王耀武坐胶轮大车路经寿光张建桥被寿光县公安局盘查站捕获,实现了“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口号。
★1949年
  3月,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为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地委从1948年12月份开始在地委和各县、区委干部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动员干部随军南下。到1949年3月,全区已抽调南下干部549人。南下干部组成一个昌潍南下干部总队,赵毓华、刘德胜负责。南下干部于3月2日在地委集合,经过整编和动员教育,于5日晚乘车南下。
  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政府改为潍坊市人民政府,郭石任市长。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改为潍坊市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昌潍保安司令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昌潍特区司令部,王众音兼任政治委员。
  7月7日,《昌潍大众》创刊。地委宣传部王人三兼任报社社长,马绍伦(女)任总编。1950年5月10日停刊,共出版100期。
  9月20日,潍坊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到会正式代表148人,列席13人,旁听23人,共计184人。
  9月25日至28日,潍坊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新华影剧院举行,到会正式代表195人,特邀代表4人,非正式代表的市府各局长列席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刘岐云任主席,高象九、谭蔚翰任副主席。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昌潍专署驻地益都县各界群众万余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昌乐、寿南、安丘(新)、淮安、丘南、潍县、临朐、益都、益临等县也纷纷组织群众集会,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
  10月5日,地委青委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潍地委建立。
  10月20日至24日,潍坊市工会第一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
  11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中共昌潍地委建立常委会,王众音任地委书记。
★1950年
  4月3日至12日,中共潍坊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全区立即组织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婚姻法》。
  5月,昌潍专区区划调整,辖潍县、昌乐、安丘、丘南、益临、益都、临朐、寿光、寿南、昌北、昌南、潍安、潍北、益寿14个县145个区。同时,昌潍地委会、昌潍专署机关由益都城迁至潍坊市博古街。昌潍地委改称为中共昌潍地方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山东分局领导。
  9月3日至13日,中共昌潍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
  10月,遵照中央指示,地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运动基本结束。
  11月,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昌潍专区于1950年11月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7月结束。
  11月,全区抗美援朝运动展开。
★1951年
  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县级潍坊市。
  4月至5月,各县(市)开展取缔反动会道门专项斗争,坚决惩办了民愤和罪恶极大的反动会道门头子,基本肃清了辖内反动会道门组织。
  5月,中共昌潍专区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于5月3日至9日召开。
  8月,地委、潍坊市委组织群众开展抗洪救灾斗争。
★1952年
  1月3日,地委召开地委扩大会议,部署在全区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2月,昌潍专区“三反”运动基本结束。
  2月5日,根据中央和山东分局指示,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部署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7月,昌潍专区“五反”运动基本结束。
★1953年
  3月3日,地委向全县发出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指示。
  4月25日至5月1日,地委召开昌潍专区第三次党员代表会议。
★1954年
  7月,昌潍专区各县(市)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于6月中旬将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选出,至7月15日,各县(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普遍召开完毕。
★1955年
  7月,昌潍专区开展肃反运动,成立肃反领导小组。各县也成立了肃反领导小组,肃反运动在全区范围内展开。
  8月4日,地委部署公私合营工作。
  10月26日,地委部署农业合作化工作。
  12月31日,地委召开会议研究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会后,全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
★1956年
  3月5日,高密、诸城、胶南、胶县、五莲、平度6县划入昌潍专区。
  5月上旬,益都、昌乐、昌邑、高密、寿光、诸城、临朐、五莲、安丘、潍县分别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了新的县委领导机构。
  10月,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地委工业交通工作部首先在潍坊柴油机厂进行试点,相继全面推开。
  11月,昌潍专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2月,昌潍专区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1957年
  5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指示,地委成立整风运动组。到5月14日,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都建立了整风领导机构。根据地委的部署,地直机关干部和各县市机关干部先后投入整风运动。至1958年2月底,基本结束。
  8月,地委在全区农村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月,地委对扫盲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1958年
  1月6日至3月11日,地委以62天的时间召开整改和机构整编会议。经民主评定,领导批准,下放干部264名,其中到农业第一线进行劳动锻炼的34名,充实县、区、乡基层领导的88名,充实文教基层的41名。        (下转4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