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点星火照亮“不变初心” |
——寒亭区深耕“活化”红色资源汲取奋进力量 |
|
雄关漫道,岁月峥嵘。寒亭区有着源远流长的红色革命传统,自潍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以来,寒亭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革命群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和淬炼,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聪聪 潍北大地蔓延 “红色火种”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浪潮中,1925年,《共产党宣言》出现在潍县大地上,庄龙甲高举共产主义真理的“赤旗”,成为了第一个在潍县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家乡建立起潍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潍县党支部。 1925年秋天,潍县党支部领导了第一次农民运动,在南屯村建立起第一个农民协会,200多户贫苦农民加入农会,发起了抢坡斗争,遍及庄家、茂子庄等十几个村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在“红色运动”风起云涌的岁月中,潍县北乡共产党员牟鸿礼由济南回到家乡,1926年,与牟铭勋、耿梅村等人建立起了潍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牟家院村党支部,时称“南庄北牟”。 1928年8月,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病重休养,行前,他主持召开县委改组会议,改组后的潍县临时县委由牟鸿礼任书记。在牟鸿礼领导下,至1929年1月,潍县党的支部发展到13个,党员81人,潍北的党团组织也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 1929年春夏之交,为铲除大叛徒王复元,周恩来派中央保卫局刘英(即马宗显)、王兆恭赶往山东,牟鸿礼也临危受命,化名孟名三,与刘英联手锄奸。在相互配合下,1929年8月,刘英等人在一家皮鞋店内将王复元击毙。刘英出生于寒亭区马家村(今属经济区双杨街道),牟鸿礼在高里新学堂上学期间,便与刘英相识,这次的联手锄奸,终于实现了两人并肩战斗救国救民的心愿。 1931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委遭到严重破坏,面对四处弥漫的白色恐怖气氛,牟鸿礼临危受命,用“冒险式的冲”去挽救开封党组织。3月26日,牟鸿礼不幸落入敌手,严刑拷打下的他始终没有屈服,5月9日惨遭敌人杀害。 在那个乌云翻滚、腥风血雨的年代,牟鸿礼作为中共潍北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在潍北大地洒下一颗颗革命的种子,前阙庄村第一位共产党员于清书就是由牟鸿礼、耿梅村介绍入党,并很快发展了于一川等11名党员,带领前阙庄村村民不断掀起反侵略、反压迫的小高潮。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北乡党组织虽然后期遭受破坏,但抗日战争一声炮响,北乡就借着前期影响迅速集结。牟鸿礼牺牲后的第7年,1938年1月27日,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潍北蔡家栏子村领导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武装起义,打响了潍北抗日的“第一枪”,“七支队”在鲁东、胶东大地转战一年之久后,跨入八路军正规部队行列,成为活跃在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前仆后继彰显 “血色担当” 从县委书记庄龙甲头悬城门,到无数先烈的血沃中华,潍县共产党人坚定“失去锁链、获得整个世界”的初心,向着“共产党宣言”的使命奋然前行,写就“血色担当”的历史画卷。 一门三英烈,精忠报国情。1928年,潍北地区出现了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王金华,王金华是潍县赵家庄子村人,1929年,入党后的她带领发网工人罢工并取得胜利,大长底层人民志气,扩大了潍北党组织的影响力;为成立党的武装力量,她卖女儿去当童养媳,换回80块大洋献给党组织购买枪支;她先后将三个儿子送上战场,被众多革命同志亲切地称为“革命的母亲”,在金华母子的带动下,村里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19名青年参军走向前线。 一把雨伞,历经风雨,三次往返,九死一生。1933年,茫茫上海滩,一位陌生的外乡人站立在凄风苦雨中,他就是潍县共产党员牟铭勋。在山东党组织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时,潍县党组织暂时与上级失去联系,中心县委组织委员牟铭勋只身赴上海,历尽艰辛、三次往返,终于与中共上海中央局取得联系。听取了中央指示后,牟铭勋回到潍县,冒着大雪严寒,跋涉安丘、昌乐、青州、广饶数县,接头联系党员,恢复党组织,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先后在潍县重建4个党支部。 民族危亡,家乡沦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烽火硝烟的抗日疆场上,牟铭勋、赵大志、耿锡章、宋熙来等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先后壮烈牺牲,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1940年10月,党员谭毓泰、单连岱秘密联络80余名青年,集中在潍北西利渔村成立起抗日武装,以此为基础,成立潍县县大队,并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先后进行了大湾口、蔡家栏子保卫战,1943年后,又先后进行了肖家营、神堂子等战斗,进一步巩固保卫了潍北抗日根据地。 山河破碎,烽火硝烟。潍北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有377位烈士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先后13任县委成员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有3任县委书记和几百名优秀党员以身殉国,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 寸土必争夺取 “最大胜利”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1945年8月,迎着黎明前的黑暗,潍北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走上了摧枯拉朽、疾风暴雨的解放战争战场。 1945年9月25日,潍北县委在北寨里村举行动员参军大会,与会群众万余人,300多名青年光荣加入八路军队伍,组建起潍北独立营。“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加来谁光荣”唱遍潍北大地。1947年8月,国民党独立四十五师与逃往潍城的地主恶霸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施“斩草除根”行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潍北大屠杀”。 1948年,潍北县人民盼来了人民解放军大反攻的日子。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飞檄传令,以山东兵团为主的各路解放大军云集潍县,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潍县战役,解放大军像无数把利剑,插向了潍县城,拉开了解放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序幕。 潍县城有着“鲁中堡垒”之称,固若金汤,金城难破。根据地形勘察、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等情况,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率领战役指挥部来到了潍北东常寨村,几间简陋的农家草屋成为了著名的“潍县战役指挥部”。九纵司令员聂凤智提出采取“稳扎稳打、逐次歼敌”的打法,先肃清外围,再夺取城关。战斗开始后,攻城部队于4月8日完成对外围敌人的分割和对潍县的包围,激战至18日,已经攻占外围据点50余处;4月23日,攻城战斗打响,九纵部队经过一昼夜激战,西城告破,27日夺取东城,攻城战斗结束,潍县城解放,率先登上城头的九纵27师79团被命名为“潍县团”,授予8连“潍县战斗英雄连”称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潍县战役中,潍北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全力支前。组织调集支前民工3540人,粮食450万斤,担架1722副,大小车近千辆,铁锨1.8万张,木材数千方,马草、烧草550万斤。战役胜利后,潍北县掀起了支援解放全中国的高潮。 擦亮红色文化 “金字招牌”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今年,寒亭区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主题,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模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擦亮红色文化这块“金字招牌”。 筑牢红色文化根基,让红色足迹有“迹”可寻,红色英雄有“事”可写。寒亭区组织专家对红色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历史文物、纪念场馆等进行研讨论证,建立寒亭区红色历史文化名人库;精心打造潍县战役指挥部陈列馆,修缮建设牟鸿礼故居及潍北第一党支部陈列馆;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故事我来讲”等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传唱红色经典、讲述党的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 创新红色文化活动,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凝聚社会发展合力。寒亭区策划了20项系列文化活动,围绕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层层发动、精心组织,区领导、街道、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唱红歌,开展“红心向党”寒亭赛区选拔,启动寒亭区“百年辉煌·颂歌献给党”红色歌曲合唱大赛,组织“讲述党史故事·重拾红色记忆”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中国梦·新时代·跟党走”百姓宣讲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在全区掀起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热潮。 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以多种生动形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以“伍豪之剑”行动为基础创作剧本,拍摄反映革命先烈刘英事迹的电影《断线之后》;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形式,推出建党百年木版新年画集《画说党史·百年辉煌》,启动胶东五市年画巡展;举办寒亭区“画说党史·书写辉煌”书画精品展,展出红色历史人物、事件等主题的书画作品及新年画系列作品200余幅,吸引区内外书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10000余人参观。 打造特色文艺品牌,围绕建党百年主题,打造“百姓生活‘艺’起来”文艺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寒亭区“建党百年·百姓生活‘艺’起来”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举办“建党百年 红歌舞起”舞蹈培训、“建党百年 欢庆秧歌扭起来”民艺展演、“建党百年 好戏连台”戏曲培训、“建党百年 经典传唱”音乐培训、“建党百年 书写辉煌”书法培训等活动,截至目前,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600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