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 03版
从严从紧从实从细从快 不折不扣落实好防控措施

第04版
从严从紧从实从细从快 不折不扣落实好防控措施
 
标题导航
“志愿红”为美好生活赋彩
武春香:我与仿古铜的半世情缘
奥运有期拼搏不止
中国画都书画版权登记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我市加强版权登记平台建设
我市举办全市文化馆(站)曲艺业务骨干培训班
2021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春香:我与仿古铜的半世情缘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仿古铜,顾名思义,即仿制古代青铜器,采用传统的铸铜术,揣摩古人的审美,还原青铜器的前世今生。作为全国四大仿古铜产地之一,老潍县的仿古铜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描述的就是当时的盛况。岁月不居,时光流逝,当年红火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没有停下脚步,坚定地扛起传承者的责任。今年66岁的仿古铜省级非遗传承人武春香便是其中之一。
机缘巧合,一干就是五十年
  一提到仿古铜制作,人们总会与叮叮当当的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武春香虽为一名女性,却在这一行当里一干就是将近50年。“1972年5月,我被分配到了工艺美术厂,跟随玄祖基老师学习仿古铜这门手艺。1972年底,我随同老师以及师兄也就是后来我的丈夫季传志,来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仿古铜工作,直到退休。”武春香说。
  仿古铜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作为一种集文物知识与青铜冶铸工艺为一体的地方特殊手工艺,潍坊的仿古铜铸造技艺涵盖了绘画、雕塑、铸造等在内的诸多技艺。武春香说:“我小时候学过剪纸,算是有点美术底子,学习仿古铜的时候用上了。因为仿古铜技术涉及到美术、考古、铸造等学科的知识,我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除了读书,武春香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与古人进行“穿越式的交流”,“只有了解古人的思想并表达出来,才能与制作的仿古铜器产生共鸣。”
  发端于清代中叶的潍坊仿古铜技艺,传承至今已400多年。1916年到1936年,是潍坊仿古铜的极盛时期,那时有20多家店铺制作仿古铜,制作的部分作品曾选入山东省国货陈列馆展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潍坊仿古铜工艺迅速发展,品种由过去的几个增加到几十个,且在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一度陷入困境,恰恰此时,武春香踏入了这一行。
  如果说学习仿古铜铸造是机缘巧合,那么50年的坚持则是内心的一份坚定。武春香告诉记者,从跟随老师学习的那天起,仿古铜这门手艺就成了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精益求精,作品多次获大奖
  在武春香的工作室,摆着一件“长信宫灯”仿古铜作品,人物惟妙惟肖,造型精巧合理,是她的得意之作。这件作品仿自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西汉著名铜灯,灯各部位可拆卸,便于清除烟垢,设计十分科学。“为了跟原作品尽量保持一致,我对每一个细节都手工精准还原,对照着书籍和博物馆里的资料一点点地制作,这件作品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武春香告诉记者,仿古铜只是在做工上仿古、做旧,但在造型方面,还得力求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
  古代青铜器各有特定的形制、纹饰和色泽,仿制时必须因器施艺,才能取得形真色似、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武春香说,仿古铜的制作前后需要经过制模、翻砂铸造、修花整理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个地方都马虎不得。
  从事仿古铜技艺50年来,武春香制作的作品不计其数。制作一件仿古铜作品少则需要几个月,多则需要数年。“在造型塑模时,人形比较复杂,需要做好鼻子、眼睛等各部位,相对来说器皿好做一些,可是器皿上面的一些花饰同样十分麻烦。”武春香介绍,“最为关键的是在沙箱里打沙型,因为不仅要均匀,还要干湿有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春香和季传志复制的“长信宫灯”“毛公鼎”等高档仿古铜作品,令国内一些知名考古专家拍案叫绝。季传志制作的“马踏飞燕”,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旅游产品设计制作奖;制作的青铜器皿获得了山东省设计创新一等奖。武春香的鎏金、包金技艺也是一绝,199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整修,横匾上“山东厅”三个镏金大字的贴金工作就是武春香完成的,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增活力
  做仿古铜不仅需要力气,而且还要心细,耐得住寂寞。仿古铜要经过塑模、泥模、石膏模、上细、上锈等十几道工序,仅上锈这道工序至少得花两个月时间,所以一件仿古铜没有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是做不出来的。
  仿古铜因工期长、价格贵,销售量少,导致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使这门技艺具备新的发展活力,就必须创新,让其变身为融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产品,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武春香说,传承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她把这门手艺教给了女儿。女儿季晓真从小对仿古铜耳濡目染,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很快便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母女俩经常到学校、社区等开展仿古铜技艺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武春香加大培养年轻学生对仿古铜的兴趣,以讲课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这门手艺的魅力。“现在,很多学美术的学生来找我学习,当地的孩子有兴趣的话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武春香说,自己会按照传统工艺继续制作仿古铜器,并不断发展创新,期待能有更多人学习这门技艺,将其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